孫心璐
摘要:延安時期,根據時局發展,黨中央迫切需要培養一大批德才兼備的領導干部。為此,我們黨制定了正確的干部政策,并利用短缺的資金,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建立各種類型的干部學校、對在職干部進行培訓等等。通過這些措施,黨培育了許多優秀的領導干部,對我國革命的最后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成功經驗,可以為新時期黨的干部培訓提供相關啟示。
關鍵詞:延安時期;黨;干部教育;經驗
引言
延安時期,為取得戰爭勝利,建設新中國,我們黨提出一系列干部隊伍建設的方針、政策,積極開展干部教育,成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黨政軍領導干部。黨在全面抗戰初期,只有三萬多黨員,到七大召開的時候就增長到了一百二十一萬,其中大概有幾十萬干部發揮了核心作用。這支素質頗高的隊伍,受到了廣大人民擁護,對我國革命的最后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這絕大部分得益于延安時期良好的干部制度,其中蘊含的成功經驗,每一條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
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延安時期干部教育的成功經驗之一,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有方向,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而抗日救國就是當時最正確的方向。在有了正確的政治方向之后,還要保持“堅定”,不能動搖。為達到這一目的,最重要的是做好對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時期,要想培養高素質的干部隊伍,首先就應該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別是對于年輕的領導干部,在到崗之后,必須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正確的認識,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這樣,才能不辜負人民。其次,在教育模式上,應該盡量采取生動和靈活的方式,針對不同干部的思想狀況,進行具體研究和分析,因材施教。最后,還要對干部進行宗旨教育,加強作風建設。
二、堅持實事求是
毛澤東同志多次強調,在改造中國的時候必須深入調查研究,先弄清楚我國的國情,掌握第一手資料,并通過對國情的了解進一步去改造中國,這要求共產黨人在制定干部政策的時候,從國情和黨情出發,做到“三因制宜”,即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和因人制宜。延安時期,我國總人口中的絕大部分是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這就意味著干部隊伍必須以此作為重要來源。工農和知識分子都有各自的優點和弱點,例如,工農干部雖然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但文化水平比較低;知識分子雖文化水平高,但缺乏革命經驗。因此,黨中央堅持實事求是,打破“唯成分論”,發出“吸收知識分子”的號召,提出這兩部分的領導干部應該互相學習,發揚各自的優點,并逐步克服缺點,加強團結合作。新時期,在教育黨員干部時也要實事求是,堅持運用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法,提高領導干部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堅持黨內團結
延安時期,由于形勢需要,我們黨的干部隊伍急劇擴大,干部們的來源十分多樣,經歷也具有復雜性,這就使隊伍的團結產生了嚴重問題,主要表現為:老干部和新干部、黨員干部和非黨員干部、本地干部和外來干部、工農干部和知識分子干部、地方干部和軍隊干部之間有矛盾,還有許多“山頭”,許多部分。面對這一實際,黨中央制定了相應的干部制度,主要是進行干部審查,并鼓勵干部互相交流,以使干部隊伍完全團結統一,這促使各根據地形成了風清氣正的局面。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大局,一個政黨只有團結起來才能不斷地從勝利走向勝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當下,面對更加復雜多變的國際和國內形勢,黨更應該在充分認識和了解延安時期我黨有關加強和維護黨內團結相關經驗的前提下,結合自身實際,加強和維護黨內團結。要切實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健全、完善黨的領導體制機制,建立、健全黨員干部正向激勵機制,持續推進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并強化黨的紀律建設。新時期也要注重培養干部的團結意識,貫徹“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實現黨內團結。
四、抓好黨校教育的特色和優勢
黨校教育是培養干部的重要途徑,其內容是豐富的,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兩者都是黨校教育的特色和優勢。因此,黨校要想履行好自己的職責,發揮好黨校教育的作用,就必須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
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關鍵是將馬克思主義作為黨校的“必修課”,即必須教、必須學的,且必須教好、必須學好的,是占較大比重的,而不只是象征性地安排一兩節課。這不能成為一個空洞的口號,黨校應具體落實,真正做到“必修”馬克思主義理論,并產生實實在在的教育效果。黨性教育是黨保持先進性的重要優勢,因此,黨校要根據形勢需要,抓好對干部的黨性教育,加強其黨性修養。
結語
在新發展階段,我國面臨新的國際國內發展形勢,機遇和挑戰也有新變化。由此,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的目標,黨更需要加強對領導干部的教育,從而建設一支素質更高、更具專業化的干部隊伍。這就需要借鑒延安時期干部教育的經驗,再結合當前的國情、黨情,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同時,在黨成立一百周年的特殊節點上,積極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也具有重大意義,既有助于提升黨員干部的政治素質和黨性修養,也是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任務。因此,必須讓黨史教育成為干部精神之源,與傳承黨的三大優良作風結合起來對黨員干部開展黨史教育培訓工作,以此加強領導干部的黨性修養,提高其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寧.列寧全集.第十九卷[M].人民出版社,1959.
[3]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2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6]蘭文玲.延安時期黨的干部教育及其啟示[J].江南論壇,2019(08):19-21.
[7]陳桂芝.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干部教育的歷史意義及其時代價值[J].學習與探索,2020(10):73-79.
[8]崔苗.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干部教育研究[J].學理論,2013(17):179 -180.
[9]何磊.延安時期怎樣進行黨的干部教育[J].群眾,2019(06):64-66.
[10]鄭玉豪.延安時期黨的干部教育思想及其啟示[J].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學報,2019(01):44-48.
[11]趙青青.延安時期干部教育研究[D].西安郵電大學,2019.
[12]管偉臣.毛澤東黨的干部隊伍建設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