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羅馬法對無主物進行了詳盡的規定,依據規定無主物以先占發現取得、添附取得與加工方式取得。無主物制度的出現首先是為了解決自然資源的分配問題,其次明確所有人不明物的歸屬問題。在我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日常生活中被閑置處于拋棄狀態的的財產大量出現,另外因民眾發現烏木、“狗頭金”等無主物時對其歸屬常有糾紛,無主物制度的完善與發展顯得十分必要。而在我國《民法典》并規定無主物概念暨制度,且相較于《民法通則》與《民事訴訟法》并未對有關無主物規定矛盾之處進行填補。所以本文旨在通過對羅馬法無主物制度的探究,完善我國無主物的理論學說,為之后我國無主物制度的制定提供一些思考。
關鍵詞:羅馬法;無主物;先占制度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現行法中有不少無主物規定,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未被法律規制的無主物現象。即將生效的《民法典》中尚無對于無主物的規定,但《民法典》第十條規定“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實際上確認了習慣作為正式法源,為實踐中根據習慣所取得無主物的行為提供了依據。但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無主物未被納入規則中。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無主物是逐漸變少還是變多,是一個可以爭辯的問題,持前種觀點者可能過分相信人類技術進步導致無主世界的減少,但其實技術進步會造就另類無主物。如果說羅馬人面對的無主物大多為自然資源,今人面對的無主物大多是拋棄物。由于這樣的拋棄物規模大、價值高,無主物問題的地位發生改變。在羅馬法以降的傳統民法中,無主物是一個居末位的小問題,現在它成了一個大問題。羅馬法中無主物先占取得制度起便源于發現財產推動私有財產與對物盡其用的效率追求。其部分理念價值也契合上述無主物所面臨的問題,無主物都是寶貴的社會資源,應當盡快明確其權屬促進資源有效利用。
二、羅馬法中的無主物先占制度及對我國之借鑒
(一)思想與制度基礎
內拉蒂最早表達了無主物的理念:如果有人在海灘上建造建筑物,該物就們適用先占原則。但內拉蒂未使用“無主物”歸他所有。因為歸公共所有的海灘與公共財產不同,其與那些本來生長在自然界中的物一樣,尚未歸任何人所有它們的情形不異于魚和野獸,它們一旦被獲得,就毫無疑問地立即歸獲得它們的人所有。
先占以成文方式明確出現是在中后期的羅馬法中。羅馬法認為物的所有權源自于對物的先占。在蓋尤斯的《法學階梯》中是這樣論述的:“不僅那些通過讓渡歸我們所有的物品因自然原因而為我們所取得,而且通過先占它先前不歸任何人所有;比如所有在陸地、海洋、或天空中被抓獲的動物。
上述法學家內拉蒂、蓋尤斯、馬爾西安創制發展個人為取向的無主物理論。而也是在這一時期人類、國家、城鎮、私人四級所有制在羅馬時期形成。
羅馬法上無主物的概念不僅是自然資源,也可以是法律擬制的結果,例如敵人物、孳息物等。而對于上述的無主物則無法與四級所有權理論進行結合。
(二)無主物的類型
1、先占取得的無主物
對于先占的含義《民法大全》中沒有具體說明。意大利彼得羅·彭梵得認為,先占就是以據為自有的意圖獲取或者占有不屬于任何人所有的物。即先占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實際占用,二是占有物為無主物或拋棄物。而適用先占的無主物如下:
(1)野生動物。野獸、魚、鳥顯然是無主物的范疇,此類先占的方式包括狩獵、捕魚、捕鳥等。對于被馴服或家養的動物不適用先占,除非其失去了回到主任身邊的習性可作為無主物歸第一位占有者。
(2)海洋中產生的海島是無主物可以通過先占取得。
(3)石頭、寶石和一切在海岸上發現的不屬于土地組成部分的物。在這種情況下僅僅“發現“本身即產生取得效果,無需實際獲取。此處羅馬法將”先占“與”發現“進行區分,先占要求體素和心素,發現只要求心素。
(4)敵人物。羅馬人認為俘虜的物品歸他們所有。戰利品歸國家所有,相反,偶爾被個人占有的敵人物品歸這些個人所有。
(5)埋藏物。埋藏物是指人任何自遠古時代就被隱藏的可動物。例如金銀塊錠或者鑄幣,因而任何人不得對其宣稱擁有權利,因為其所有主人不僅無法查到而且確實是不存在的。在羅馬法的歷史進程中,對埋藏物的規定曾有不同。最初產生了發現者權利的規定。帝國初期,由于《尤利法》將無人繼承物收歸國庫,此觀點對埋藏物的歸屬也產生重要影響。優士丁尼法的制度以哈德良的一項諭令為基礎,規定如果埋藏物在他人土地中發現,發現者取一半,另一半歸土地所有者。如果埋藏物非在私人領域發現發現者取一半,另一半歸國庫。
(6)無人繼承的遺產。古典時期羅馬法規定如果指定繼承人拒絕繼承,遺產將落空成為無主物,允許對其實施繼承之人通過時效占有,但一份遺產可能會被多人實施占有進而造成爭斗。奧古斯都于前18年頒布的《關于等級結婚的優流斯法》規定國庫繼承無人繼承的遺產,以避免爭斗并充實國庫。
2、可以添附取得的無主物
是指因兩物(其中一物為主物,另外一物為附屬物)合并而發生的所有權取得,它發生在附屬物被主物吸收因而變成主物一部分或構成要素之時。添附可以分為天然添附和人工添附。天然添附,例如沖刷地、淤積地、灘涂、被棄置的河床等,人工添附熔合、焊接、印染、編織等。
(1)沖刷地。土地一部分因水流或者其他力量的沖擊同一塊岸上的土地分離并逐漸附和于另一塊土地時,則產生沖刷地。將其視作添附,歸附和土地所有人所有。
(2)淤積。河流泥沙逐漸增加河邊的新
土地的土地。羅馬法將其視作添附歸河邊的土地所有人所有。
(3)舊河床。河流改道后留下的土地。改道后留下的舊河床本是無主物,但是如果開放先占會引起激烈的斗爭,為了避免糾紛,羅馬法將其按照比例歸臨近河岸土地所有者所有。
(4)熔合與焊接。同樣的金屬金屬無需中介手段進行結合,也將其稱為真正有機結合,兩個物不可能相互分離,取得是徹底的。為把同樣的或者不同的金屬或者非金屬進行借助鉛或錫結合稱焊接,產生的形態為復合體可以進行分離,可以通過“出示之訴”將其分離,此種取得是可解除的。
3、關于拋棄物的取得
拋棄物是所有人自動放棄其所有權的物。不動產被拋棄歸屬于國家,而對于被合法所有者遺棄的動產實行占有,不被羅馬人認識是先占的一種,而被視為一種傳來取得,并歸納為“向不特定多數人讓渡”。
三、我國現行法中無主物制度的規定及演變
我國同現行法同俄羅斯民法典一樣,都是為數不多在無主物制度上采用雙重立法模式的國家,即無主財產的認定由民法典和民事訴訟法共同調整。
195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所有權篇》(草稿)〔最初稿〕第41條規定:所有人不明或沒有所有人的財產是無主財產,無主財產依照法令規定的程序移歸國家所有。無主的農戶財產由所在鄉的人民委員會處理。此條參照《蘇俄民法典》第68條,即所有人不明或無所有人之無主財產,依特別規定之程序移歸國家所有。而所謂的無所有人的物僅指代農舍、家畜、耕畜等、實際上對于無主的自然資源未作規定。
1986年《民法通則》刪除了關于無主物的概念,直接規定了無主物狀態的的埋藏物、隱藏物、遺失物、漂流物和失散的動物。無主物制度被拆解遺失物、漂流物、埋藏物脫離了無主物概念的范圍。無主物概念的缺失的原因不乏以下幾點。一方面,立法者基于拾金不昧的道德理想主義。第二點正如徐國棟教授所說,國法學界對羅馬式的無主物制度的價值選擇認同度較低,對所有權絕對性的張揚。
1991年民事訴訟法通過,《民事訴訟法》第192條規定,經過法定程序和法定期間無人主張權利的,由法院作出認定財產無主的。2007年《物權法》通過,對于遺失物、漂流物、發現埋藏物以及隱藏物的失物招領程序作出了規定。2021年即將生效的《民法典》中未對無主物做出新規定。在當前的雙重立法下,除了《物權法》上明確規定的拾得遺失物、漂流物、發現埋藏物或者隱藏物之外,其他涉及無主財產的認定問題,均只能適用《民事訴訟法》中認定財產無主案件程序。認定財產無主案件程序與失物招領程序存在法律適用上的沖突。《民事訴訟法》中的受理機關為法院,適用對象不存在明確限制,公告期限為一年,經過法定程序和法定期間無人主張權利的,由法院作出認定財產無主的判決,該財產收歸國家或集體所有,原權利人或者繼承出現可在訴訟時效內提出請求。而物權法中規定受理機關為公安部門等,適用對象僅為為遺失物、漂流物、埋藏物或者隱藏物等動產,招領公告期限為六個月,而對于如何進行救濟物權法中并沒有給出答案,規定之沖突在現實中容易引起法律適用沖突。
四、結語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日常生活中被閑置而處于拋棄狀態的財產大量出現,這些資源都是我們寶貴的財富,重新對其有效利用十分必要,在自然資源領域關于烏木“狗頭金”等無主物的歸屬糾紛也時常出現。當前我國無主物雙重立法模式中,法律規定也存在多出相互矛盾之處,無主資源大量存在的現實問題與法律制度之瑕疵要求我們對建立無主物制度進一步思考。無主物先占取得制度起源于發現財產、推動私有財產制起源與物盡其用的效率追求,羅馬法作為中對無主物問題有著十分詳細的規定,其中關于無主物的分類、拋棄物取得的具體規定對于解決當下問題有著重要意義。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借鑒羅馬法之規定,將無主物先占制度建立健全,具有不可低估的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姓名:郭名豪,職務:碩士研究生,學歷: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