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靜
摘要:七天無理由退貨權也是消費者的“后悔權”,原本是為了彌補線上購物信息不對稱,消費者缺乏體驗性,最大限度的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而設置的。但在實踐中,此項權利被濫用,部分消費者把它當做為自己的試用期或者拼單的工具,以此謀取私利;而電商將其視為打擊競爭對手的武器等現象屢見不鮮,這些用途使得七天無理由退貨權沒有真正發揮出其原本的目的。因此,要從加強對消費者的誠信教育和對失信者的法律責任追究力度兩個方面來糾正濫用七天無理由退貨的行為。
關鍵詞:七天無理由退貨;權利濫用;誠實守信;完善立法
我國的購物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傳統的線下購物模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線上購物應運而生,它不僅滿足了足不出戶就能購物的需求,也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網絡購物雖有眾多優點,但也有缺乏體驗性、網上購物信息不對稱等弊端。為了最大限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了線下七天無理由退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經營者采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這一規定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護交易安全,但常常被濫用。
一、七天無理由退貨權被濫用的現象
1.將七天無理由退貨權視為“試用期”。許多買家將其視為“試用期”,使用過后就退貨。去年,一則“女子淘寶買十八件衣服旅行后全退貨”的新聞迅速沖上熱搜。一位女士在淘寶花了4600塊錢一次性購買了18件裙子,卻又在七天無理由退貨期的最后一天全部申請退貨。淘寶店家對此感到非常不解,自己選的衣服一件都不留。于是他加上了這位女士的微信想了解一下情況。看到對方朋友圈才發現這位女士穿著在他店鋪里購買的衣服去西藏旅行拍照。然后趕在七天無理由退貨的最后一天申請退貨。為了一己私利濫用七天無理由退貨權,這不僅是對自己信用的損害,同時也侵害了商家的權益,使用過的商品喪失了二次銷售的可能性,這無疑給商家帶來了經濟損失。
2.“買真退假”以此牟利。部分消費者在線上平臺購買真品后利用七天無理由退貨規定申請退貨,而退回的是高仿品。這種現象更值得被譴責。七天無理由退貨權是為了保障消費者的弱勢地位才設置的,消費者的弱勢地位體現在信息獲取的弱勢以及經濟實力的弱勢。在權利受到侵害時,消費者提起訴訟的經濟實力以及取證的能力不如經營者。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不能簡單的用強勢和弱勢劃分,即使承認消費者為弱勢群體,在該弱勢群體內部也存在強弱差異,即作為群體的消費者之間因為知識、學歷、技能、經驗以及年齡等方面的差異產生區別。若是忽略這些區別,就會使真正的弱勢群體得不到保護,而讓“非弱勢群體”利用七天無理由退貨規則,鉆其漏洞,為自己謀取私利,長此以往,立法者想通過這一規則達到的預期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3.拼單后退貨。“雙十一”“六一八”等原本普通日子在當今中國已經成為購物節。在各大電商爭相發放優惠券促進消費的同時,一些消費者也不斷計算著自己要買的東西怎樣才劃算。一些消費者為了以最低的價格買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會為了參與滿減活動下單自己不需要的東西,等到“湊單”成功后再把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退掉。比如即將到來的“6.18購物節”,淘寶和京東都推出了滿300減40跨店鋪優惠券,一些消費者為了使用這個優惠券,而自己所需商品總和又不到300元時,便會“湊單”,等到成功之后,又將不需要的商品申請退貨。這一行為對消費者來說無疑是獲益的,對經營者來說看似也沒有侵害其利益。似乎是一件“兩全其美”的好事。但事實并不是這樣的,首先,各大電商平臺的商品都是有庫存的,消費者下單自己所不需要的產品,如果以此商品湊單的消費者過多,導致庫存減少為零時,經營者就會喪失將商品賣給其它真正需要此產品的可能性,從而喪失了潛在利益;眾所周知,“雙十一”“六一八”等購物節是消費者認為商品最便宜的時間,等這兩天過去之后,人們的消費能力明顯降低,因為大家已經囤好了近期所需的商品,所以即使經營者收到退回的產品,有了庫存,此商品也喪失了售出的可能性,這是其一。其次,那些下單此商只是為了湊單的消費者等到湊單成功后便會申請退貨,由于七天無理由退貨原則,經營者只能被動接受而別無其他選擇,然而這勢必會這家店鋪的退貨率提升,當消費者看到這項指標時也會認為此商品可能存在質量問題而導致退貨率這么高,這是其二。因此,拼單后利用七天無理由退貨行為看似對經營者無害,實則侵害了其既得利益以及商品口碑。
二、應對濫用七天無理由退貨權的建議
七天無理由退貨權的濫用首先是因為商品經營者消費者和經營者缺乏誠信意識造成的,其次是由于我國立法不夠完善,對失信者的法律責任追究力度輕,導致違規零成本或是成本低而造成的;因此要從加強對市場交易參與者的誠信教育和加大對失信者的法律責任追究力度兩方面著手。
(一)加強對市場交易主體的誠信教育
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交易的基本原則。它要求一切市場參與者在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公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作為市場交易的主體,消費者和經營者都應當積極遵守這一原則,才能維持市場經濟長久、穩定的發展。誠實信用原則,不僅是每位市場主體的行為規范,也是市場交易中的道德準則。如果每個市場主體都只為一己私利,破壞市場交易的秩序,那么就無市場經濟可言。為了維護市場交易的安全與穩定,必須加大對市場交易主體的誠信教育。
加強對消費者的誠信教育。消費者是市場交易的主要參與者,對于他們的誠信教育必不可少;政府和企業應該通過各種渠道大力宣傳誠實信用原則,努力讓每位消費者都盡可能恪守誠信原則,促進交易。
(二)加大對失信者的法律責任追究力度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市場主體濫用七天無理由退貨權這一現象,僅從誠實信用原則著手是不夠的,還要加大對失信者的法律責任追究力度,讓失信者感受到“失信的代價和成本”。加大對失信者的法律責任追究力度,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完善立法規范。我國法律對于七天無理由退貨的法律規定并明確,僅在《網絡購買商品七日無理由退貨暫行辦法》中規定了不適用七天無理由退貨的情形。以下簡稱《暫行辦法》,又從《暫行辦法》可以得出不適用七天無理由退貨的情形大多是由于退貨后無法二次銷售的產品。但是這七種無法窮盡一經退貨無法二次銷售的商品情形,比如把七天無理由退貨當做“試用期”的;每位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都希望自己購買的是全新的商品,使用過的商品再賣給其它消費者顯然是不合理的。現實中就有這樣的案例,一位女士在網上購買了一支口紅收到貨后才發現這支口紅是別人使用過的,當其申請退貨時,經營者以商品已經使用過無法二次銷售為由拒絕了她的退貨申請,這一做法顯然是不合理的。因此,現在急需立法來完善或者擴大不適用七天無理由退貨的情形,比如惡意湊單,將七天無理由退貨期視為“試用期”以及“買真退假”的行為,這些都是消費者惡意利用七天無理由退貨規則為其牟利的行為,已經完全違背了七天無理由退貨權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初衷。
2.提高七天無理由退貨的門檻。七天無理由退貨權之所以被濫用,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申請退貨的門檻過低,導致消費者已經申請,經營者迫于《暫行辦法》的規定不得不同意退貨。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手段提高七天無理由退貨的門檻。(1)非因商品經營者以及商品自身的質量原因申請退貨的,消費者應當支付商品退貨的運費(2)在滿足條件(1)時,貴重物品退回的保險費用也應當由申請退回商品的人來承擔,以此來加重消費者濫用其權利的負擔,減少七天無理由退貨權被濫用的可能,維護誠信交易。(3)商品退回后經經營者檢查,如果商品全新,不影響二次銷售的,經營者可以同意支付退款;如果經營者發現商品已經被使用過,無法再次銷售的可以拒絕支付退款或者少退一部分價款來補償商品因被使用而貶損的價值。
3.經營者構建消費者失信黑名單。對于惡意利用七天無理由退貨權,鉆《暫行辦法》漏洞的消費者,可以通過構建失信者黑名單的方式來施加懲罰。電商平臺的經營者可以通過后臺數據統計惡意退貨的消費者,并上報給電商平臺,電商平臺經過確認之后上交政府部門,政府部門將其納入失信者黑名單。可以通過限制失信者消費、將其納入銀行征信系統以及征收罰款等方式懲戒濫用七天無理由退貨權的行為。
三、結語
七天無理由退貨權設置的初衷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但由于我國法律對此規定不夠明確,立法有待完善,導致一些缺乏誠信的市場主體濫用七天無理由退貨權為自己謀取利益,從而損害商品經營者和其它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因此,要增強市場參與者的誠信意識和義務意識,恪守誠實信用原則,不濫用權利;對濫用權利的失信者追究法律責任,以此來減少七天無理由退貨權被濫用的情形,保護市場交易主體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劉津平.淺談惡意消費七天無理由退貨的法律規制[J].法制博覽,2019 (34):179-180.
[2]崔曉麗.“七天無理由退貨”豈能濫用[N].檢察日報,2019-06-05(008).
[3]張立美.濫用“七天無理由退貨”也是一種失信[N].中國消費者報,2019 -05-14(001).
[4]孟佳.網購消費者反悔權法律規則適用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 2019.
[5]楊尊源.論經濟法視域下的消費者義務[J].研究生法學,2017,32(05): 105-118.
注釋
①《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質量要求的,消費者可以依照國家規定、當事人約定退貨,或者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沒有國家規定和當事人約定的,消費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七日后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條件的,消費者可以及時退貨,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條件的,可以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
依照前款規定進行退貨、更換、修理的,經營者應當承擔運輸等必要費用。
②楊尊源:《論經濟法視角下的消費者義務》,載《研究生法學》2017年第32卷第5期
③依據《網絡購買商品七日無理由退貨暫行辦法》
第六條下列商品不適用七日無理由退貨規定:
(一)消費者定作的商品;
(二)鮮活易腐的商品;
(三)在線下載或者消費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計算機軟件等數字化商品;
(四)交付的報紙、期刊。
第七條下列性質的商品經消費者在購買時確認,可以不適用七日無理由退貨規定:
(一)拆封后易影響人身安全或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拆封后易導致商品品質發生改變的商品;
(二)一經激活或者試用后價值貶損較大的商品;
(三)銷售時已明示的臨近保質期的商品、有瑕疵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