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強
一、新鄉電視臺8號家屬樓唐墓
新鄉電視臺8號家屬樓位于新鄉市市區東部,南鄰平原路,西南與市政府相望,西距新鄉老城區約5公里,2006年3月,新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家屬樓施工區域進行文物勘探,發現該墓葬并進行搶救性發掘。墓葬位于施工區8號樓基東部。平面略呈“甲”字形。自南向北由斜坡式墓道、封門、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墓室由磚壘砌而成,平面大體呈圓方形,其后半部用磚鋪設棺床。頂部已坍塌,推測為穹隆頂。墓室四角砌四根仿木磚柱,磚柱上部斗拱及四壁上部檐枋都已殘損不見。南邊為封門,封門兩側磚壁上部各以一磚砌成“窗式龕”。西壁、北壁、東壁上部也各飾三處“窗式龕”,下部有高0.3米的基槽,基槽上部刻成流蘇狀波浪線,基槽內設“基座形磚飾”,其上殘留有紅彩,西壁、北壁各兩處,東壁三處,四根角柱下各一處。
該墓已被盜擾,除有少量棺釘和碎銅片外,未發現其他隨葬器物和人骨架。但在甬道近墓門處東側發現墓志一合,石蓋上刻陰線小篆“唐故張公夫人墓志銘”九字,分3列,每列3字,其四周陰線刻以蓮花圖案。方形墓志銘上用陰線楷書,共23列,每列20余字,四周也飾以蓮花圖案。墓志銘顯示,這是一座夫婦合葬墓。墓主人是張希光及其夫人賈氏,張希光先于夫人賈氏去世,被葬在“衛北之原”?!按蠛驮甓∥礆q”,即公元827年,夫人賈氏病故,其“嗣孫從壽”將兩位老人“合祔遷窆于新鄉縣東十里之原”,這一地點與現在所發現墓葬的地理位置正好吻合。
二、南華小區唐墓
南華小區位于新鄉市金穗大道東段,居新鄉老城區約4公里,2006年10月新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南華小區基建工地發現的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所清理的兩座墓葬均為長斜坡式墓道單磚室墓,平面略呈“甲”字形,自南向北由墓道、封門、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
一號墓墓室平面呈六邊幾何形,南北長3.4米,東西長3.4米,現開口至底深1.7米。墓室由磚壘砌而成,直壁,平底,其后半部用磚鋪設棺床。頂部已坍塌,根據四角部分殘存的砌制情況推測為穹隆頂。墓室四角砌仿木磚柱,上砌柱頭科一斗三升斗拱,斗拱上下沿四壁各用雙層磚砌挑檐枋和闌額,挑檐枋殘,西、北、東三壁闌額上正中部砌平身科一斗三升斗拱。四壁飾以各種磚雕圖案。南邊為封門,封門兩側磚壁各砌一直欞窗,高0.3米,寬0.55米。西壁自南向北依次飾假門、箱柜、衣架等三組圖案,假門高0.5米,寬0.5米,門額上飾兩枚菱形門簪(右側者殘損),面闊一間,歇山頂;箱柜高0.6米,寬0.6米,其上方刻炭火及暖箱,箱柜上刻鎖具,下部刻有剪刀及熨斗圖案;衣架高0.75米,寬0.6米。北壁砌假門,門額上飾兩枚方形門簪,門正中刻鎖具,門兩側各砌方格形門扇一面。東壁砌有桌子一張及兩側椅子各一把,桌子高0.45米,寬0.6米,桌上刻有壺盞等茶具三種;椅子高0.5米,寬0.4米;北側椅子北邊在磚上刻弓及杖形器各一具,弓長0.58米,杖長0.7米;南側椅子南部刻一燈檠,高0.7米。
二號墓墓室平面呈八邊幾何形,南北長2.5米,東西長2.4米,墓口至底深1.7米。墓室由磚壘砌而成,直壁,平底,其后半部用磚鋪設棺床。頂部已坍塌,推測為穹隆頂。墓室四角砌仿木磚柱,上砌柱頭科一斗三升斗拱,斗拱上下沿四壁各用單層磚砌挑檐枋和闌額,已殘。四壁飾以各種磚雕圖案。南邊為封門。西壁自南向北砌箱柜和衣架,等高0.6米。北壁砌假門,門額上飾兩枚方形門簪,門高0.7米,寬0.7米,其兩側各砌一直欞窗,西側窗寬0.6米,高0.25米;東側窗寬0.6米,高0.4米。東壁砌桌椅,桌高0.5米,桌右側椅子高0.55米,椅南邊砌一燈檠,高0.6米。
兩座墓葬已被盜擾,未發現任何隨葬器物。二號墓發現朽殘頭骨一個,面向朝東,葬式葬具不詳。
三、榮軍休養院9號家屬樓唐墓
2007年新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榮軍休養院9號家屬樓基建工地發現的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為斜坡式墓道單磚室墓,平面略呈“甲”字形,自南向北由墓道、封門、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墓室平面近圓形,其后半部用磚鋪設棺床。頂部已坍塌,推測為穹隆頂。墓室四角砌仿木磚柱,上砌柱頭科一斗三升斗拱,斗拱上下沿四壁各用單層磚砌挑檐枋和闌額,已殘。四壁飾以各種磚雕圖案。南邊為封門。西壁殘損,從殘存的磚刻推測為箱柜和衣架。北壁砌假門,門額上飾兩枚菱形門簪,門兩側各砌一直欞窗。東壁砌桌子一張,桌左右兩側各砌椅子一把。棺床與封門相對的一側,立面上刻六組火焰狀圖案。出土有瓷碗、瓷罐、銅鐲及“開元通寶”銅錢等遺物。
四、鳳泉區寶山西路唐墓
2007年10月在對鳳泉區寶山西路進行擴建時,于鳳泉區寶山西路寶西辦事處西124米處原有路基下發現該墓葬,新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墓葬為斜坡式墓道單磚室墓,平面略呈“甲”字形,自南向北由墓道、封門、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墓室平面呈多邊幾何形,由磚壘砌而成,其后半部用磚鋪設棺床。頂部為穹隆頂,部分已坍塌。墓室以古代木構建筑結構為藍本,采用磚券、磚雕等工藝仿制而成,營造了一個鮮活生動的古代家居生活場景,也反映了古人“視死如生”的理念。墓室磚壁分以七面,除南面墓門外,其余六面分塑以椅杖、茶幾、箱柜、燈廚、門、窗等不同題材,各面間以斗拱式梁柱相隔且構成框架,輔以紅、黃、白、黑等色彩,栩栩如生,美奐異常。在墓室的棺床及四周發現了隨葬用器7件及古代錢幣35枚。隨葬用器有白瓷碗2件、白瓷“官”字款瓷缽1件、黑釉小瓷盒1件、黑釉瓷罐1件、黑釉瓷背壺1件、泥質灰褐陶罐1件,銅錢均為“開元通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墓中出土的白釉瓷缽,其胎質潔白,薄似紙張,釉水光亮,修胎規整,應為定窯早期產品,底足上刻的“官”字款并非“官窯”的代名詞,而是指定燒單位。在唐代,與“官”字有關的機構有兩個,一是“太官令”,一是“甄官署”。前者專管皇帝的飲食;后者,既負責供應宮廷用瓷,也承擔皇帝賜給臣子喪葬用的明器。此次發現的當屬后者,為“甄官署”定燒的“官”字款瓷器。而墓主人擁有這樣的隨葬品,足見其生前地位非同尋常,另外在墓室北壁假門上刻的縱五橫五式圓形門釘也在昭示著他生前的官位品級。
從目前的考古材料來看,豫北黃河故道地區發現的唐代穹窿頂仿木結構磚室墓較少,該墓葬雖然被盜擾,墓內器物有一定的流失,但該墓葬建筑保存較好,且墓葬形制、結構較大,內部仿木結構清晰,對于研究唐代社會經濟水平、民俗習慣、喪葬制度等,具有重要意義。
這幾座唐代仿木結構磚室墓以古代木構建筑結構為藍本,藝術性地再現了木構建筑的魅力風采,立柱、斗拱、挑檐枋、闌額等建筑構件可以作為研究古代建筑的標本。墓室四壁采用雕刻、拼砌等工藝裝飾以桌椅、箱柜、衣架、燈檠、門窗等不同題材,有的更輔以紅、黃、黑等色彩,營造了一個鮮活生動的古代家居生活場景,栩栩如生,美奐異常。反映了古人“視死如生”的理念,為研究當時本地區人們的社會生活狀況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我們認為,新鄉地區唐代這種仿木結構磚室墓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墓室平面形狀由早期的略顯圓形逐漸向多邊幾何形發展,仿木建筑及構件的風格因時而易且越來越精細繁縟,磚雕題材越來越多樣化并更加貼近生活。仿木結構磚室墓從晚唐開始流行,歷經五代,至北宋中晚期成為中原北方地區最常見的墓葬形式,并影響遼金等,意義深遠。
附記:本文得到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第七批課題研究經費資助,系其課題《嵩洛地區仿木結構墓葬研究》(項目編號Q2020-13)的階段性成果。另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宋代政治生態下的官員身后待遇研究”(編號17CZS015)的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