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雨
摘要:本文從傳統美學的角度考察人性化室內設計,探討了設計的倫理觀念及其思想內涵。我國古代很多優秀的思想都包含了針對和諧自然、綠色、可持續設計等問題的設計理念,把握設計的發展趨勢,將傳統美學在設計中得以彰顯,是對室內設計不可缺少的理論補充。
關鍵詞:設計;見素抱樸;文質彬彬;天人合一;和諧自然
引言:
美學與設計,古今中外很難有人給美下一個確切的定義,一切給予人們以美的精神享受的事物即是美,滿足人們需求實現功能的設計物也是美。盡管美只可意會,但是它一直伴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呈現出出不同的一面。美是具有多樣性且不穩定性,它與科技的精確尺度、標準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就給創造美留下了空間——藝術與科學、技術與設計、高雅與通俗。不同的"美"給人帶來不同的審美體驗,不同觀念的設計在創造不同的美時,"美"也給設計帶來不同的結果。中國古代建筑中的飛動之美以及空間之美,無論是從建筑從"格式塔"給人最初的整體、和諧、樸素的宏觀感受,包括從建筑與周遭環境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人、建筑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美好場景,還是從樓、臺、亭、閣、榭再到建筑局部的門、窗、柱、扁等細節的精細安排,達到正如海德格爾所言的"讓人詩意的棲居"。中國古代建筑從《詩經》中《斯干》的那首詩就有形容周宣王的宮室建筑"如跤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翚斯飛"的飛動之美,即中國建筑特有的飛檐就是起給人的整體形象感受著重表達一種靈動的作用。宋代郭熙"四可"空間之美,他論山水畫說:"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著,有可居者"。與西方三大建筑原則"堅固、實用、美觀"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建筑除了滿足"居"這基本的功能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給人身心以美的享受。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鄭板橋"一方天井,修竹數竿"在建筑局部設計中,別出心裁的窗戶設計使得人造物與自然之間更加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從窗戶這個小框的不同角度我們都可獲得不同的審美感受。
一、美與設計美與設計不等同,卻同步。
美在于發現、欣賞,設計在于預想、規劃?,F代設計針對地方特點、民族文脈的發展在過去20年中有了很大的發展。既具有現代的結構功能,同時具有地方特點、民族特點的設計,形成具有民族性的現代設計。這種探索由來已久,到1世紀依然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探索和設計方向。這種探索有兩個方向,但并沒有達到約定俗成的水平。
二、設計理念
(一)"見素抱樸"與可持續發展
自然和諧、綠色生態的觀點變得越來越重要,尊重人的自然屬性,返璞歸真、親近自然,節約自然資源,有效利用再生資源,進一步提倡節能、綠色、生態的設計觀念。親近自然仿佛在與歷史與自然對話,每一塊斑駁的木頭、風化的石頭、參天的大樹,它們都是有生命的,我們應該感受到它們的語言,人類開始重視與大自然融合的態度。只有把大自然本身的元素設計融入到其中,才算賦予了建筑生命力,"敬天惜物,師法自然"自然質樸的設計觀念。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老子的"見素抱樸"思想觀念同樣適用于建筑的美學之中。"素"即自然,包含事物運行的規律,"樸"指的是沒有加工過的木材,"樸素"即對于事物本來的認識。老子主張萬事萬物都應該保持原初的樸素本性,他反對破壞。樸素存在于人的智巧之外,合于人的本性,"仁義"、"巧作"是后天加于人的天性之上。充分體現"尚質不尚文"的道家思想。在現代可持續性發展中將道家的"見素抱樸",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賦予其新的活力。
發展應該具有公平性、可持續性、共同性。"在這個定義上,建筑城市的發展必須基于可持續性的目的而可持續性是一個動態術語,好像生態、社會、經濟、文化一樣,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而不是一個簡單的物理目標。在生態方面,可持續性發展追求平衡、最佳生態系統,從經濟方面來看,可持續發展在確保自然資源、自然環境品質的最大維護的前提下,經濟發展也達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科學界認為,發展應做到不降低環境品質、不破壞自然資源,只有做到這兩點,才有可能做到可持續性經濟發展[1]??沙掷m設計開始于20世紀下半葉,最早起于建筑設計,進入21世紀以來,在建筑界比較多人使用的一個詞是"綠色建筑",進而從建筑的永續發展角度來看被稱之為“可持續建筑”國際上對綠色建筑的設計,基本是從三個方面來要求的:高效能的使用能源、水和其他資源;保護建筑使用者的身體健康;提高使用效率;減少污染排放和保護周邊環境。
(二)質與文的和諧統一"文質彬彬"
"文質彬彬"源于《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后君子。"儒家學說在分析"文"與"質"的關系是,實現了內容與形式二者相得益彰,達到最佳的效果。對意境美的因審美主體的不同有不同闡釋。
(三)尊崇自然,讓自然來做設計
(1) 源于公元前一世紀《建筑十書》
關于房間的朝向,在維特魯威所著的《建筑十書》中具體建筑類型的應朝向什么方向,應它們的用途和所處區域[2]。小臥室和書房應朝東,餐廳向東延伸展,窗戶迎著強烈的陽光。當太陽向西運行時,在人們習慣于使用這些餐廳的季節中就使餐廳的溫度變得適中。夏日餐廳應朝北,因為這一區域不想其他其他方位那樣在夏至時分變得十分炎熱。背面由于背離太陽軌道,總是很陰涼,如使用朝北的餐廳,便會給人帶來健康和愉悅。這相同的朝向,也適合于畫廊和織錦工、刺繡工和畫家作坊,由于光線保持恒定不變,就不會改變他們作的品質。而在城里,共用的墻壁很高,場地狹窄,有許多障礙物,使得有些地方陷入黑暗之中。以下便是測試環境的方法。沿需要采光的地方引一條線,始于墻的頂端,延伸到光線需要照射到的地方;從那里抬頭向上看,如果可以看到一片開闊晴朗的天空,那么這個地方就能毫無阻礙地采光。但是,如果橫梁、過梁或者托梁位于其間,那么就得在高處開窗,使光線照得進來。簡言之,在這建筑物中任何可清楚看到天空的地方,那里就應保留開窗的空間。按此法行事,建筑物總是擁有良好的采光。的確,像餐廳之類的房間是極需要光線的,過道、坡道走廊和樓梯間亦是如此,因為人們通常會搬運重物通過樓梯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
(2) 北歐自然風格與人情味的設計他們的設計具有尊重天然材料,崇尚有機形式的特點。在芬蘭的設計中,還具有相當的藝術表現成分,一方面以保護和重振手工藝傳統,另一方面,也為設計師提供一個通過新形式和新技術表現創造沖動的機會。阿爾瓦.阿爾托是北歐現代設計的奠基人之一。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對包豪斯、"國際主義"風格那種建立在硬朗、冷峻的機械美學基礎上的現代美學的重新詮釋,加以人性化的改良,力求使自然與他的設計成為一種下意識的和諧存,重視視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引申出多姿多彩的不同風格的設計專題來[3]。
(四)"天人合一","讓人有詩意的棲居"工業化,標準化,忽視了人的存在,轉向人是生活的主體,環境的主體,環境設計是"讓人詩意的棲居"[4]。在人因工程學中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心理學問題。當人站在高處俯視地面或眺望遠方,從上往下看在四米和高度為三米的情況下,這個絕對危險和安全的高度。例如在越高的空間中進行設計時我們需要加上人機因素中的"心理安全高度",往往圍欄欄桿的設計會比絕對的安全高度更高一些,一項成功的設計無不在各個細節體現著對人的關懷,所完成的應該是一個開放的"天人合一"。
結語
在闡釋中我們不難發現,經典的設計美學理念在中國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中得以彰顯,"文質彬彬"、"見素抱樸""天人合一"就是典型的代表,自然和諧、可持續是設計領域亙古不變的追求。當代中國設計出現了"千城一面"的現象,這樣的境遇下,我們應該反思中國設計的方向,并有必要從傳統理念中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發展之路。
四、參考文獻
[1][4]凌繼堯.藝術設計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56、75
[2]維特魯威.建筑十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 :68 、125
[3]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第2版)【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45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