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衛
摘要:黨的十九大和2018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近年來,湘陰縣供銷社成立了鄉鎮惠農服務公司,為湘陰鄉村振興作出積極貢獻。本文從湘陰鄉鎮惠農服務公司的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以期推動鄉村振興取得實效。
關鍵詞:湘陰縣;鄉村振興;惠農服務;調研報告
2018年8月,湘陰縣供銷社成立了縣供銷惠農服務公司,目前,已基本建成縣、鄉、村三級供銷合作體系,涵蓋了全縣14個鄉鎮。各鄉鎮惠農服務公司采取由鄉鎮(街道)供銷社指導,以農合聯為基礎采用股份合作形式成立,農合聯理事長同時擔任公司法人。鄉鎮供銷社、農合聯和惠農服務公司“三位一體”集中辦公,由縣財政按規模適度給予投資獎補。惠農服務公司結合本地產業特色,圍繞土地托管流轉開展訂單農業、農資供應、農機作業、糧食烘干收儲、農產品銷售等自主經營服務。同時,鄉鎮農技、農機等涉農站所在惠農服務公司設置綜合服務窗口,提供政府公益性服務。
一、現狀:令人歡喜令人憂
本人通過對14個鄉鎮惠農服務公司走訪調研,發現各鄉鎮惠農服務公司發展極不平衡,經營管理水平還有待提高。
喜的是:一是開展農資供應服務。改革以來,惠農服務公司打造并進一步完善和鄉鎮銷售網絡建設,成立縣級農資配送中心,暢通農資上下供應渠道,開展農資配送和技術指導服務。今年來,累積銷售農資5000噸、植保動保產品近300萬元。二是開展新型植保飛防服務。組建了縣植保飛防大隊,新購置無人機15架,培訓飛手40多名,在各鄉鎮全面開展植保飛防作業,并跟蹤開展技術指導,目前已完成作業面積5萬多畝。同時,對無人機進行升級,加裝綠肥播撒系統,完成綠肥播撒面積6萬畝。三是助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根據湘陰縣委、縣政府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部署,各鄉鎮農合聯和惠農服務公司已成為當地黨委政府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目前共落實土地流轉托管面積22萬畝、優質稻種植訂單面積9萬畝、稻漁綜合種養面積15萬畝,累計開展各類推廣培訓活動20多場次,促進了我縣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四是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鄉鎮惠農服務公司在集中育秧、機耕機插機收、統防統治等各環節的托管服務價格均低于市場價格,為農民節約了生產成本。
憂的是:一是服務能力不夠強。我縣鄉鎮惠農服務公司均處于起步階段,部分運轉還比較艱難甚至關門,為農服務能力不夠強。二是與農民的聯系不夠緊密。農民對鄉鎮惠農公司的認識程度不高,兩者之間缺乏有效的利益聯結,無法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鄉鎮惠農公司為農服務的職能還有待完善,服務面還有待進一步擴大,在助農增收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三是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部分鄉鎮惠農服務公司建設的基礎條件差,改造沒有合適的場所,新建又受用地政策的限制,且投入的成本過高。四是市場化程度不夠高。鄉鎮惠農服務公司缺乏專業化人才,管理不規范,市場競爭力不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二、原因:人是決定性因素
認真分析各鄉鎮惠農服務公司發展現狀不平衡的原因,我認為核心是人,是負責人,是經營者,是農合聯的一班人。
(一)管理人員專業素質有限。部分負責人思想觀念不新、發展信心不足,對農合聯及惠農服務公司不夠用心,服務方式單一、管理模式粗放,使得少數鄉鎮惠農服務公司為農服務水平不高,運營情況不理想。
(二)黨委政府重視不夠。供銷改革政策項目扶持力度不夠,運轉資金緊缺,市場競爭力不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其發展后勁不足。
(三)群眾的接受度不高。群眾對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認識、接受、參與還需要一個過程。鄉鎮惠農服務公司成立后,有些負責人對履行為農服務職能的全局意識不夠,還沒有完全跳出自己創辦的專業社這個小圈子。
(四)公司的發展信心不足。當前市場競爭激烈,建成后的鄉鎮惠農服務公司,一些負責人對將來惠農服務公司能否正常運營缺乏足夠的信心,擔心能否適應市場經濟變化的要求,在市場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站穩腳跟。
三、出路:做強做活鄉鎮惠農服務公司的幾點思考
面對鄉鎮惠農服務公司的發展困境,我認為必須要堅定立場,牢記為農服務的使命,堅持為農、務農、姓農,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在服務水平和服務范圍上取得突破。
(一)爭取政府重視和政策支持。整合涉農部門的政策資金,爭取項目支持,引進優質資源,著力推動農產品上行,扶持鄉鎮惠農服務公司做大做強,讓其真正做活起來。
(二)提高綜合經濟實力和為農服務能力。把土地托管和流轉作為主營業務,圍繞耕、種、管、收、儲、銷等環節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整合資源,推動農資銷售、農機作業與技術服務有機結合,提升服務水平。逐步提高各級惠農服務平臺的農資供應市場份額和農產品銷售總額,增強盈利能力,實現綜合經濟實力的穩步提升;抓緊完善服務功能,加快提升服務水平,逐步擴大服務范圍,打造綜合性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
(三)打造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提高現有管理者“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情懷與素質,提升他們經營管理、抵御風險的能力和水平;培養一批懂市場、會管理的優秀經營者和專業人才;積極吸收各類創業明星、致富能手參與惠農服務平臺的經驗與管理。
(四)加強宣傳引導形成共識。加大對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和市場主體了解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并參與到其中來;正確解讀綜合改革的方式和途徑,讓群眾明白此次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不是走老路,而是采用市場運作的模式實現惠農服務,提升群眾的認知感、認同感。
(五)提升產業發展質效。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充分考慮地域優勢、發展基礎、規模效應、加工布局、市場導向等條件,不斷推動農產品加工集群向種植、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堅定不移走精深加工、轉化增值之路,持續優化供給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參考文獻:
[1] 邵珊,項榮武. 互聯網+精準扶貧"模式下惠農服務平臺的創新研究[J].農業經濟,2019.
[2] 吉寶飛. 從村社共建到共享共贏的現代農業服務新機制[J]. 中國合作經濟,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