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時代的到來極大得改變了大學生日常生活,使得學生的生活方式、思想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給大學生的價值觀造成了一定的沖突,甚至導致了部分大學生出現厭學厭世的消極心態,社交焦慮、認知偏差等問題也開始廣泛出現了大學校園。為更好解決這些問題,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本文將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線下活動,豐富線上心理教育方式,建立線上交流“微社區”,加強與大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通過面對面交流的形式,進一步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困惑并為其及時疏導心理,同時還應該凈化網絡,加強網絡的監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監管體系,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微文化”環境。
關鍵詞:微時代;心理教育;途徑
在微時代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的心理行為發生了多方面的變化,比如生活與網絡之間的距離減少、網絡交流的間接性和可控性、個性行為去情境化、弱化網絡規則和規范等。這些變化對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和學習生活有著重大的影響,對大學生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夠促進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擴展大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對世界的認識,能夠促進大學生實現心理幫扶。另一方面,卻容易加深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程度,讓大學生對手機上癮,進而影響大學生之間的社交和人際關系,使得大學生的心理情緒出現負面狀態,影響其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需要改善和創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新的方式和措施改善大學生在微時代下的變化。建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微社區平臺,在網絡上發揮主流網絡的主導作用;豐富網絡心理教育的渠道,通過微博、微信等多個網絡渠道促進網絡心理輔導;構建線上線下聯動模式,加強大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提高大學生的社交能力;建立建成的網絡管理與監督體系,規范網絡行為,凈化網絡空間,為大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向上,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加強學校教育對網絡的引導,提高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引導微時代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網絡行為。
一、微時代大學生心理行為發展環境的嬗變
微時代是網絡技術發展的一個產物,表現形式為微視頻、微信等,主要通過手機作為媒介,在新媒體平臺上迅速傳播并且發展擴大,成為了信息時代的一大特征。微時代帶給了人們很多便利,不僅信息獲取、消費娛樂更加方便高效,而且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也更加便捷,但是這同時也為大學生的心理行為帶來了很多潛在的危機。
(一)生活與網絡之間的距離減少
不得不承認,如今人們的生活越發離不開手機網絡,只要個人精力和條件允許,完全可以實現一天24小時的生活網絡化,可以全天候在網絡上進行各種學習娛樂等活動,充分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等條件對上網的限制。并且對于大部分普通人來說,網絡已經滲透到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娛樂,都能夠看到網絡的身影。更別說在媒體傳播方面,網絡更是必不可少。自媒體的出現,使得每一位普通的民眾都可以在網絡上進行發聲,在網絡平臺傳播事情,進一步拉近了網絡和生活之間的距離,實現了生活網絡化和網絡生活化。
(二)網絡交流的間接性和可控性
在現實的人際互動過程中,人與人多數是進行面對面交流,采用直接性互動,這需要交流互動的雙方都能夠隨時關注對方的反應,能夠及時接收有效信息,并給出反饋。一般在與長者或者是與教師交流互動時,大學生往往處于被動地位,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在微時代的環境下,在各種網絡平臺上的交流互動,更偏向于間接性互動,大學生在互動的時候也能夠更多的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彼此雙方都能夠有更多的控制力。而且在網絡上進行互動,反饋可以即時,也可以延遲,不限時間條件的約束。人們還可以充分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完全可以忽視他人的感受,能夠讓大學生充分發揮人際互助的能動性,全面體現了網絡交流的便捷性和可控性。
(三)個性行為去情境化
在傳統的生活中,人們的行為活動往往會受生活環境的影響。人們在進行交流互動時也會進行多方面考慮,評估外在環境對自己的影響程度,會考慮表達方式的恰當與否,并且還會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因此,在不同的環境下同樣一個人的說話,做事風格隨之也會產生變化。每個人的不同風格的個性都是在不同情境下產生的,不同情境對人的行為有著巨大的約束作用。但是在微時代,網絡互動情境對人的約束作用則非常小。當人處在網絡空間時,能夠絕對地掌握自身情境,產生很大的安全感。因此,這也使得人們在網絡空間里能夠隨心隨性地發表評論和看法,不用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評價,也不會去考慮自身的行為是否會對他人產生影響,而且也不用直面現實溝通交流時產生的緊張和尷尬。這樣,人們也就會在網絡空間中隨意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也就加劇了網絡世界中的行為與生活情境中的行為差異逐漸變大。
(四)弱化網絡規則和規范
在現實的生活環境中,規則和規范伴隨著每個人的成長。法律道德、民俗民風、家規校風等,全都約束著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約束著人們在現實空間中的言行舉止,影響著每一個人的心理和行為的發展。因此,人們在現實生活環境中,往往會格外注重自身的言行行為是否符合規范,在人際交往互動中也會為自己穿上一層厚厚的防護膜。但是在網絡空間中,弱化了網絡規則和規范。人們在網絡平臺上進行互動交流時,很容易擺脫現實生活中各種規則對人的束縛,人際互動會更加得自由和開放,不會在意外在的看法,能夠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有些人甚至會放任自己的個性,肆意在網絡平臺上發表看法,違背已有的規則和規范,容易擺脫現實環境中那些規則對自己的限制。
二、微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把控的意義
(一)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時期,中央領導人強調了要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并且提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識形態工作中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相關工作人員應該把握住新時代帶來的機遇,利用新時代下的獨特優勢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把控程度,這樣能夠更好地大學生心理素質,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樂觀積極的心理狀態,從而能夠進一步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提高,通過網絡媒體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相互配合,共同發展。
(二)豐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
目前而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教授內容比較單一,大多數是采用教師講授的方法為主,而且教材的內容也偏向于傳授學生知識,不重視實踐應用。這就導致了心理健康教育脫離實際,不能夠適應大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在微媒體時代下,信息發布來源大大增加,每一個微媒體都能夠傳播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再加上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海量信息,更是擴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途徑,而且還能夠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更加適合時代的發展,符合大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微時代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從傳統的單向課堂授課模式轉變成為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模式。大學生可以在網絡媒體平臺上自由自主地學習相關心理健康知識,微媒體平臺進行即時的信息互動。相關人員可以利用微媒體這一特點,為大學生構建立體化的互動平臺,建立線上與線下共同學習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大學生也可以在微媒體上發布自己的學習情況、心理問題等,都和老師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人際互動,抒發自己內心的郁悶和困惑,及時排解心理負面情緒,從而及時地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向上發展,充分提高了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實效性。
(三)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主要是由教師單方面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師生關系往往處于不對等的地位,教師占據課堂主體地位,掌握了課堂的話語權。這種由教師單向輸出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形成填鴨式教育,使得學生學習困難,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容易導致師生關系中出現不和諧現象。而在微媒體時代下,師生關系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師生關系不僅更加和諧,而且彼此之前的交流互動隨之增加。教師和學生可以在微進行高效便捷的交流互動,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下的師生關系,從而可以有效地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向上發展發。
三、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優化教育定位
如今的社會發展十分迅速,人們的日常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自然而然也有著新的變化,大學生學琴時期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的改善和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優化教育定位,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符合學生和社會的需求。
(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準確的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把培養學生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及時關注大學生心理狀態,引導學生形成樂觀積極的心理,能夠讓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讓其能夠在社會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價值,提高大學生的主體幸福感,促進其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培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觀念
微時代下,媒體融合成了必然趨勢。這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產生了新的要求,需要其能夠轉變傳統的教育方式,與其他學科相結合。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科教育的有效融合,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新特內容,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同時,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其他課程,形成不同學科相互融合的協同教育體系。
(三)豐富網絡心理互助微輔導的途徑,發揮朋輩心理輔導主體作用
朋輩心理輔導是指同年齡斷的人對周圍需要心理輔導的學生給予心理開導、安慰和支持,通過溝通交流解決他們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問題,提供他們有效的幫助和開解。朋輩心理輔導具有自發性、友誼性、覆蓋面廣等優勢,容易被大學生接受。因此,在如今網絡高度發達的社會中,需要豐富網絡心理互助微輔導的渠道充分利用微博、抖音、微信等網絡平臺,創建朋輩心理健康交流輔導平臺。除此之外,還應該在學校建立院、班、宿舍等各個級別的心理健康宣傳平臺,全方面覆蓋朋輩心理輔導。同時,學校還應該增加朋輩心理輔導咨詢員的數量,提高咨詢員的專業能力和技能水平。促進校內大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通過微電影,微講座等方式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為學生提供更多有效可行的建議和方法。
(四)營造良好的網絡平臺,加強網絡的監督與管理
時代的背景下,信息傳播具有即時性、高效性,這為信息的傳播增加了更多的不可控因素。很多在網絡上的新聞信息沒有被監管就已經廣泛傳播,甚至還會傳播部分涉黃涉暴等不良的信息,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因此,這就需要高校的相關人員加強網絡監管,營造綠色網絡空間。一方面學校要倡導學生檢舉網絡不良信息,另一方面也要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網絡道德,注重自己在網絡上的一言一行。高校應該注意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平臺的管理監督方案,對微博、微信等平臺規范化的發布、運行標準,最大化降低網絡平臺對學生的不良影響,從而真正地促進學生學習和解決學生心理方面的困惑。
(五)優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提高教育服務力
1.加強心理健康教師的綜合素質
微時代下,心理健康教師的權威逐漸弱化,因此這也就需要心理健康,教師能夠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自身素質。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心理健康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有效把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相關教師需要具備高水平的專業素質;其次,還需要提高新媒體素養。新媒體成了微時代下的一個重要宣傳窗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著重要的影響。不斷的提高媒體的專業素養,才能夠更好的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提高心理健康相關工作者的綜合素養
目前,大多數高校都十分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大多數都具有專門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因此,高校心理健康相關工作人員也需要加強自身的綜合素養,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工作技能。同時還要提高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的人際溝通能力,從而能夠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更有效的幫助。
3.建立微“微社區”溝通平臺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該與時俱進,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面建立“微社區”,增加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在“微社區”上,教師可以定期舉辦心理溝通和交流活動,為學生的心理困惑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緩解學生社交障礙。教師還可以結合時下的熱點問題,在“微社區”平臺上鼓勵學生進行溝通討論,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和參與熱度,加強學生的社交互動能力,使得學生不再過分沉迷網絡,能夠從虛擬世界中走出來,更好地面對現實生活,而擴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交友范圍,促進學生形成樂觀向上的心理狀態,形成積極良好的人生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姬慧.微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路徑探析[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0)
[2]魏軍鋒.“微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5(07)
[3]曾菁惠; 趙明偉.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載體創新研究[J].科技視界.2018(05)
作者簡介:鞏固 ?男 ?漢族 ?1993年3月 ?廣西橫縣 ?內蒙古師范大學 心理學院 ?應用心理 ?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與測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盛樂經濟園區。0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