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友德 趙春美
摘要:社區教育是全民終身學習的前提。本文以社區教育案例為例,圍繞“全民終身學習品牌項目化發展”,探討區域性全民終身學習品牌項目建設策略,形成貴州社區教育試點經驗與實踐案例,探索鄉村振興戰略下武陵山區社區教育創新發展,解決武陵山片區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社區教育問題。
關鍵詞:鄉村振興;終身學習;項目化;試點案例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對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多,都渴望接受公平的教育。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重視社區教育發展,探索武陵山片區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社區教育問題,對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對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教育強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時代意義。
1 銅仁案例
案例一:碧江區易地扶貧搬遷“四點半課堂”
碧江區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學校“四點半課堂”,是2018年10月中國成人教育協會授予的全國“終身學習品牌項目”,是解決銅仁市碧江區易地搬遷扶貧安置區孩子教育問題的重要舉措。它的創辦,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戶的孩子放學后有“家”可歸,有“人”看管,有“地方”能學;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得進、穩得住、能致富”,引導數千名易地扶貧搬遷居民異地就業,也解決數百名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和在“家”創業;針對重點行業、不同人群,建設社區教育菜單式課程體系,開展“企業選單+社區送課”的教育模式,培育知識型、技能型、服務型“新型三型人才”,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脫貧一家帶動一寨”,推動現代新型社區建設,真正體現“社區教育回歸社區”的特色。
主要經驗及成效:一是抓教學輔導,解決學習難題,讓每位學生學會做人。為滿足社區孩子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老師們都百計千方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幫學生解決學習中的難題,幫助孩子們糾正錯誤的生活習慣,把孩子們教好。二是塑“活動”品牌,建立進步卡,把學生吸引到了課堂中來。“四點半課堂”剛組建的時候,老師們沒有退縮,心中牢記著“我們相約在四點半,只愿你的成長路上沒有困惑”這個念想,揚長避短,主打“四點半課堂”品牌,有效地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把學生都吸引到了“四點半課堂”中來。三是創新育人路徑,實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化。“四點半課堂”是集思想教育、文化學習、文體活動、素質提高于一體的活動場所,其創新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質教育路徑,實現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具體化。四是配合開展技能培訓,增強就業本領,提高搬遷群眾就業創業能力。為解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提升就業本領和創業能力,依托矮屯社區學校“四點半課堂”陸續開展了家政服務、電子電工、建筑工等技能培訓,惠及群眾數萬人。五是開展藝術培訓,提高審美能力。依托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社區學校,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構建構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促進全民、全程、全域育人,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再見新效,再立新功。
案例二:銅仁廣播電視大學“社區教育試點班”
銅仁廣播電視大學“社區教育試點班”,是中老年康養及文化健身的社區學習型組織,是銅仁市社區教育的一大亮點和品牌,倍受到社區居民高度關注和充分肯定,居民的參與度和滿意度都比較高。主要圍繞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科普文化、民族團結、全民健身、生態康養、環境保護、脫貧攻堅、文明行為等長期開展教育活動,對提高居民整體素質、陶冶情操具有積極作用。
主要做法及成效:一是創辦社區藝術學院。開設書法、電子琴、舞蹈、器樂、合唱、京劇6個專業社區教育試點班,免費向社區居民分期開展教育培訓,現有學員500多人。堅持“把學員培養成老師”,讓試點班學員深入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開展社區教育活動,帶動社區居民,特別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的新市民,積極參與全民終身學習。社區教育試點班成果,在2019年在貴州省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開幕式上進行了精彩的展演,得到了與會人員的高度贊賞。二是依托技工培訓學院。采取“理論+實操+考試”的培訓模式,開展普通話、技師、駕駛工、文印工、營林工、水電工、建筑施工、市直單位新進人員等各類社會培訓,內容涵蓋貴州省情、職業道德、法律法規和職業技能,以及意識形態、脫貧攻堅、掃黑除惡等相關知識。年均培訓達10000余人次,助推銅仁市“五大工程”和“一區五地”建設。三是富有特色的“新市民學院”“創新創業學院”“苗繡藝術學院”“社區書院”成功開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將發揮積極作用。
2 貴陽案例
案例一:貴州廣播電視大學“社區教育志愿者”
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職業技術學院)是第三批省級社區教育試點單位,試點的重點是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建設。社區教育試點績效評估發現,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建設是一個薄弱點,大多數社區教育試點單位,不知道要從哪些方面抓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建設。為此,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志愿者隊伍建設項目,來推動貴州社區教育發展走深走實。
主要做法及成效:一是規范管理,建立志愿者隊伍。組建“社區志愿服務隊、敬老志愿服務隊、校園志愿服務隊、支教志愿服務隊和消防志愿服務隊”五支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二是打造基地,建成志愿服務“孵化中心”。充分發揮學校教育服務優勢,建設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基地,向社區居民提供學習支持服務,建成社區教育志愿服務“孵化中心”,推進社區教育志愿服務發展。三是強化隊伍,提升志愿者服務能力。把志愿者隊伍建設作為社區教育試點的一大特色,先后開展社區教育志愿服務培訓數十場次,提高社區教育志愿者服務能力。四是面向社會,推進社區教育志愿服務。秉持“服務社區、面向社會”的服務宗旨,發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積極組織志愿服務活動,每年達100余次,形成了一支支積極向上、無私奉獻、為民服務、品德高尚的志愿者隊伍,樹立了一個個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好榜樣和“志愿服務隊”品牌。
案例二:貴陽廣播電視大學“社區教育體系”
隨著社區教育試點的有序推進,貴陽廣播電視大學及時調整思路,讓社區教育成為貴陽成人繼續教育的熱點、焦點和亮點,其“社區教育體系”構建,值得共享共鑒。
主要做法及成效:一是構建現代社區教育網絡體系。全面構建了開放教育、繼續教育、社區教育“三位一體”協調發展的社區教育發展模式。二是構建具有貴陽特色的社區教育課程體系。針對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新市民三大人群,建設具有貴陽特色的社區教育課程體系,內容涵蓋市民教育、美麗貴陽、文化修養、智慧生活、健康養生、職業技能等領域。三是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通過建立全民終身學習基地、品牌項目群等,營造全民終身學習氛圍,形成了覆蓋全市的市民學習圈和服務體系。
案例三:烏當中等職業學校“社區教育特色項目”
烏當區高度重視社區教育,注重社區教育資源的開發、整合與利用,開發了針灸等精品課程資源,實施“創新創業培訓”、“牽手社區生活”、“環保公益行”、“大扶貧戰略春風行動”、“陽明文化進社區公益講座”等社區教育特色項目,讓社區教育試點有特色、有亮點。
主要做法:一是把社區教育教育納入教育主管部門,給社區教育試點以保障。烏當區教育局作為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積極將社區教育納入議事日程,明確目標任務和工作責任,全面統籌抓好全區社區教育。二是結合職教區情實際,服務青少年和社區居民。烏當職校面向社區居民,開展職業技能、鄉村旅游、電子商務、民族扎染、環境保護、健康保健等培訓,構建全員性、全程性、全域性的社區教育格局。三是創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體育項目。比如,在貴陽第十屆(2018年)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王橋蕓、楊廣獲陀螺女子團體一等獎,班永紅、劉進、李國興獲陀螺男子團體一等獎。
主要成效:總結了“七條經驗”,構建了“四個自我”和“三化四貼近”社區教育模式,初步形成學校—社區—家庭“三維一體”的社區教育資源圈和資源共享服務圈,為社區教育推廣提高經驗借鑒。
3 安順案例
案例一:安順“鄉村閱讀”“雙閱讀”
“雙閱讀”、“鄉村閱讀”是安順特有的閱讀模式,是安順全民終身學習的基本載體,是互動、結對閱讀的方式。其主要做法有三個維度:一是擴大閱讀的廣度。無論是參與人數、范圍、群體,還是閱讀的涉獵,隨著每年的閱讀主題,都達到了全市聯動、成員互動。二是開拓閱讀的深度。通過推薦書目引領閱讀,倡導書寫和記錄,形成讀后感,將文字轉化為感悟,使閱讀行為真正入腦入心。三是提升閱讀的高度。結合社區居民學習需要,讓文藝家協會的文藝家和文藝工作者組成的“文藝志愿者”,發揮其在專業領域的優勢,推薦好書,解讀好書,傳播好書,提高閱讀鑒賞,提升閱讀體驗。
主要成效:自2005年發起,在專業引導、實際操作、成果可視等方面吸引了廣泛關注與參與,閱讀人數達160萬多人次。從閱讀書籍推薦、分享、讀后感撰寫、到年度閱讀報告書出爐、年度閱讀優秀個人和集體評選,閱讀全過程的開放、有序、持續,都讓閱讀本身成為全體市民共享的文化盛典,營造“書香安順、閱讀盛典”的濃厚氛圍,促進了“人人學習、處處學習、終身學習”。
案例二:普定縣“玉秀社區”技能培訓
普定是典型的國家級貧困縣,目前全縣總人口50.28萬,其中貧困人口有12.1601萬。面對“出門要靠走(步行)、通信要靠吼(喊話)、安全要靠狗(看家護院)”的落后現狀,要讓老百姓脫貧真是難事。為此,普定縣搭起“技能培訓進社區”平臺,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老百姓富起來。比如,普定縣穿洞街道玉秀社區就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為讓1360余戶5976貧困人口“搬得出、留得下、生活好”。普定結合社區教育試點,采取請進來“傳經送寶”與送出去“拓展視野、開闊眼界,洗洗腦筋、更新觀念”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家政服務”“鄉村旅游”“果樹栽培”等技能培訓,每年培訓達3000人次以上,學員培訓合格率達96%以上,讓安置點玉秀社區貧困群眾有了就業的渠道和就業的本領,真正讓貧困群眾“脫真貧、真脫貧”。
主要經驗:一是社區宣講,黨的政策進萬家;二是社區培訓,服務農村經濟發展;三是社區實踐,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
4 畢節案例
畢節市七星關區,是貴州省第二批省級社區教育試點單位。七星關區轄42個鄉(鎮、街道辦事處),設有5個區級社區教育試點單位,組建了6支社區教育“社區講習組”。
主要做法及成效:一是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組。以“新時代講習所”為載體, 積極實施“便民講習”,傳遞好聲音,傳播正能量,讓群眾“一看就懂、一聽就明、一學就會、一用就靈”,激發了“我要致富”的內在動力,提升了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二是“家·校·社”共育講習組。提倡“家、校、社”共育新理念,定期組織學生家長交流學習,激發全民終身學習興趣,促進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社區。三是全民種“QQ農場”講習組。在七星關區三板橋街道精心設立了“QQ農場”全民種,讓孩子們利用課余的時間可以自己種植喜歡的蔬菜,體驗播種、施肥、除草、殺蟲的辛苦和樂趣以及感受豐收的喜悅,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四是“愛·分享”講習組。為促進社區居民交往,增進社區居民歸屬感,精心打造“愛·分享”社區服務品牌。通過“百家廂里情”、“鄰里守望站”、“共享格子鋪”、“讀書活動”、“學習開放日”等主題服務,使社區居民品書香、長知識、強素質,實現互助互信互愛,促進居民自助及鄰里互助,營造社區睦鄰友好氛圍。五是“快樂生活·關愛行動”講習組。針對社區老年人、未成年人開展的社區教育關愛行動,讓老年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快樂生活;讓未成年人增強知識、促進健康、豐富生活、陶冶情操;同時讓居民科學使用手機、慎防網絡詐騙。六是民工就業技能培訓講習組。采取“職業培訓+轉移就業+帶動致富”措施,開展“家政女”、“持家女”、“錦繡女”婦女就業技能培訓,以及經果林種植、蔬菜種植、家禽飼養、家畜飼養等農村適用技術培訓,提高社區居民的文化素質和生活質量,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5 黔東南案例
為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農民專業化培育和職業化發展,探索新時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主要做法及成效:一是黔東南廣播電視大學“村民學校”。在社區、貧困村創辦“村民學校”,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開展種養殖技術、殘障人電商、電焊、中老年從業等職業培訓,讓易地扶貧搬遷的貧困村民成為新型職業農民。二是凱里市第一中等職業學校“特色職業培訓”。結合資源特點,開展民族銀飾、蠟染、刺繡、陶藝培訓及就業創業,培養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型職業農民。三是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優秀成人繼續教育院校”。依托民族職業教育,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理論研究和雙創活動,助力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增強創業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業競爭力。四是開發課程資源,創新培訓方法,拓展教育新路,多角度多層次滿足群眾學習需求,不斷增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效益,讓老百姓通過卓有成效的培訓,實現高質量就業。
6 結語
貴州社區教育試點,圍繞“全民終身學習品牌項目化發展”,積極探討區域性全民終身學習品牌項目建設策略,形成貴州社區教育試點經驗與實踐案例,有利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講話精神,有利于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有利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有利于防范化解社會治理領域重大風險,促進經濟社會各領域高質量發展。
作者簡介:宋友德,男,苗族,50歲,大學本科,銅仁廣播電視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社區教育。
基金項目:2021年貴州省理論創新課題(聯合課題)(編號:GZLCLH-2021-296)、國家民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武陵山區社區教育創新發展研究”階段性成果,銅仁電大2020年校級科研課題“銅仁市全民終身學習品牌項目建設策略研究”(編號:2020001)及2021年社區教育科研課題(編號:TRSQ2021-01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