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紅霞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明確了“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為此,各地都在加緊研究和制定推動高質量發展政策、發展路徑及考核評價標準等。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外延包含哪些內容?高質量發展有何階段劃分?國內先進城市推進高質量發展有何好做法和經驗?
一、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外延和階段劃分
(一)內涵外延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高質量發展”,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對我國高質量發展提出了要求和任務,不同機構的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高質量發展做出了解讀,綜合上述三方面內容,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外延應該涵蓋以下內容:
1.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經濟發展的根本要求。高質量發展是對以往粗放型發展模式的反思和轉變,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歷史階段的新思考和新定位,是適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保持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是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轉變,是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舉措。
2.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涵。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形成與完善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推動經濟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形成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加快產業體系的建設,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的相互促進、協同發展。
3.高質量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涵蓋現代化經濟體系、宏觀調控體系、政策協同體系、制度環境體系,高質量發展不僅指經濟領域,外延也拓寬到國家治理能力、社會治理水平、生態文明體系和民生權益保障等領域,乃至于體現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價值感的諸多方面。
4.高質量發展是無止境的。適應現代化發展進程,高質量發展評價的指標是不斷調整的。高質量發展需要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需要發揮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作用,加快重點領域改革和制度創新;需要加快對外對內開放力度,更好利用兩種資料、兩個市場。
5.高質量發展需要一套科學的指標評價體系和績效考核體系以順應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的考評才能更好的衡量全國各地高質量發展的水平,更好的總結先進地區高質量發展經驗和模式,更好的發揮考核評價在高質量發展中的指揮棒作用,引導各地推進高質量發展。
(二)階段劃分
高質量發展可劃分為三個階段:轉型起步階段、成長鞏固階段和成熟穩定階段。
1.轉型起步階段:經濟發展處于由高速增長、粗放型增長向新常態、高質量發展轉型期,傳統產業和現代產業并存,新動能和新產業處于孕育之中,經濟發展效率和效益還不是很高,社會民生和生態建設與人民的期望還有較大差距。
2.成長鞏固階段:經濟發展動能逐步轉向創新驅動、消費拉動和人才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取得階段性成果,現代產業成為主導產業,經濟發展效率和效益明顯提高,社會民生和生態建設顯著改善。
3.成熟穩定階段:經濟發展完全切換到高質量發展軌道,創新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涌現大批名家名品名企,產業發展占據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中高端,經濟發展效率和效益處于領先地位,人民群眾對收入、人居環境、公共服務等擁有較高滿意度。
二、先進城市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經驗借鑒
選取高質量發展水平比較高的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先進城市作為學習和趕超對象,分析和總結其發展經驗。
(一)堅持將創新作為第一發展動力,采取綜合措施支持科技創新及商業模式創新
高質量發展的城市都是創新型城市,其中最為典型的城市是深圳。深圳能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國際大都市、創業創新之都,得益于深圳政府和企業對創業的重視、支持以及持之以恒的提高創新能力。深圳經驗主要在于:一是打造綜合創新生態體系,企業鏈、產業鏈、創新鏈、投資鏈、生態鏈之間互動性和銜接性融合在一起,形成相互依存、鏈條完整的專業性閉環。二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構建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了“6個90%”的創新特點。三是推動科技和金融融合發展,強調金融服務功能,從融資平臺、股權投資及投融資體系等方面打造科技金融體系。除深圳外,北京也是創新發展的典范,中關村是全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被譽為中國硅谷。杭州是后起之秀,在商業模式創新上引領全國。
(二)堅持推動騰籠換鳥、產業升級,不斷推動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
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有高端產業作為支撐,而這離不開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北上廣深杭等先進城市率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基本建立起了現代化的產業體系。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一線城市加快了產業轉型升級力度。到2016年,深圳確立了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四大未來產業,新興產業增加值達7847.72億元,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29.9%提高到40.3%,“四新”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北京,2017年實現新經濟增加值9085.6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2.4%,金融、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等優勢行業對北京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合計達到53.3%。也借助互聯網杭州大潮實現了逆轉,成為全國電子商務之都,信息經濟實現增加值3216億元,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50%,占GDP比重為25.6%。
(三)堅持全面對內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開放是先進城市的共同標簽,不斷推動對內對外全面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是先進城市的一致特征。深圳、上海、廣州等先進城市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特區的建立讓深圳率先對接國際市場,融入國際產業分工體系,引入了資本、技術、人才等稀缺資源要素,在外部力量的推動下創造了“深圳奇跡”。浦東開發讓上海引領了全國上個世紀90年代的開放大潮,開放倒逼下的改革讓開放深入到經濟社會方方面面。廣州是我國傳統商貿重鎮,開放和貿易是其城市基因,廣交會聯接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成為國際貿易市場上的一張亮麗名片。除了對外開放,先進城市在區域開放合作也走在前列,以深圳和廣州為核心的珠三角城市群、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城市群成為國內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也成為國際知名的世界級城市群。
(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保發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本地居民
高質量發展必然是人民群眾得實惠的發展、滿意的發展、有幸福感的發展,北上廣深等先進城市在“先富起來”的同時堅持發展成果民眾共享,廣大市民生活水平排在全國前列。從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北京57230元,上海58988元,深圳52938元,廣州55400元,而全國的平均水平為25974元。從公共服務來看,軌道交通方面,上海(731.37公里)、北京(684.4公里)、廣州(357.93公里)、深圳(298.22公里)等先進城市全面進入軌道交通時代,極大地便利了居民出行;從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民生支出來看,北上廣深等先進城市也是“大手筆”,其教育、醫療水平引領全國,讓當地居民享受到了優質的教育和醫療服務。
參考文獻:
[1]穆子梨.再論房地產業高質量發展.上海房地.2018.03.20
[2]吳俊.關于建設現代公經濟體系的研究.經濟研究參考.2019.06
[3]仇小敏.推動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