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誠希
如果說生命是一條長河,而我們是過河的人,那么這條河就應叫作選擇。
——題記
《無問西東》是一部主題深刻、結構獨特的電影。這部電影包含了親情、友情、責任、使命等理念。在電影里,有一個問題深深地吸引了我:什么是真實,什么是自我?
電影是由四個不同時代的清華學子的故事來回穿插,借著時空變換,編織成一部相對獨立、人物關系連續的影片。我發現每一個故事中都有一個選擇,正是因為這些選擇才有了這部電影的精彩。在故事最后,張果果選擇了繼續支持四胞胎家庭的責任,吳嶺瀾選擇了在清華大學改修文科,并做起了哲學老師。而一句“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讓沈光耀對自己學業與從軍有了新的認識,認為應該遵循自己的內心。在執行任務期間,他經常往附近的村莊投放食物,救活了差點餓死的陳鵬。陳鵬沖破了那個年代不平等社會規則的鎖鏈,選擇了救助王佳敏。王佳敏為了李想的支邊理想,選擇了獨自承擔被批斗的結果。李想在冰天雪地里選擇了放棄自己的生命成全他人,也就有了電影開始四胞胎與張果果之間的故事。四個故事,儼然是一個生命和精神傳遞的輪回。電影在給觀眾講述故事情節的時候,其實也在拷問觀眾“什么是真實,什么是自我”。
選擇與真實是這部電影的核心話題。“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在每個時代的每一件事中,都有“最好”的做法,而這些做法往往會讓人不受到傷害或讓人獲得最大的益處。如果王佳敏選擇說出李想,她本人或許不會被批斗。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對文科天才吳嶺瀾說:“什么是真實?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做什么、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這觸動了吳嶺瀾放棄實科而轉為文科。飛虎隊教官的一席話“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里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讓沈光耀堅定地選擇了自己的道路——注定轟轟烈烈而充滿危險的從軍之路。清華大學校長及清華學子們所做的這些完全是內心中最想做的事。
胡適是聞名中外的一名大學者,在他的生命中,也曾出現過理想與現實的選擇問題。在他出國留學之際,他的哥哥告訴他不要選擇文科,因為在那個年代文科不好找工作。但是到了美國康奈爾大學以后,他在選擇理想還是現實的困惑之間折中選擇了農學。后來,他遵循了自己內心的聲音,轉到文學院。倘若當年的胡適沒有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走上了不適合自己的求學之路,還會有后來的胡適以及他遺留下來的文化著作嗎?他在人生的岔路之間,選擇了最真實的自己。
在21世紀的社會中,這些選擇也許會讓許多人覺得太傻、不妥當,甚至會被很多人嘲笑。可正是有了許多不顧千夫所指或沒有“明哲保身”的人,才會有我們所看到的世界。這些人是社會的希望之光,是民族的希望之光,更是國家的希望之光。他們真正思考過對自己的真實。在他們做這些事的時候,正如梅校長所說:“真實,就是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不同時期的清華學子,他們選擇做最真實的自己。在現在的生活中,我們仍然應該不斷尋找真實的自己,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做自己的內心中最渴望做的事情。即使在自己想法被否定時,也應堅定不移地做好這件事,不因外界的聲音而改變內心的想法。人生之路,既已選擇,何必反悔。希望你在人生每個時期的岔路口,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等到人生步入中年,再次回想起來的時候,就不會為自己的選擇而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