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祝
少年時讀《致橡樹》
兩次造訪鼓浪嶼中華路
十八歲的誘惑
綻放于木棉樹的枝頭
木棉呀,橡樹呀
要怎樣站立
才會緊緊地相依又互相致意
幾十年過去了
有的人永遠離開了
我也沒有讀懂詩中的定義
鼓浪嶼,送走了漸漸遠去的雙桅船
八卦樓迎來了雪白的浪花
鷺江上漂浮著誓言
慕名而來的游客把鼓浪嶼一遍遍地觸摸
老別墅長出了百年風(fēng)霜
庭院里的三角梅
三片苞片像是閩南的“金三角”
緊緊地挨著
登上日光巖
彼岸近在眼前
小巷里傳來了琴聲
《鼓浪嶼之波》從日光巖上傳到了阿里山
塵封多年的詩集落滿了塵埃
烏黑的頭發(fā)
也長出雪白的霜
油鹽醬醋,把生活一遍遍腌制
一天,三歲的孫子
把我珍藏多年的詩集打開
于是幾十年后,我重讀了《致橡樹》
讀著讀著,字越來越小
越來越模糊
從石鼓路到龍舟池
一段冗長的路承載著許多歷史
紅磚綠瓦掩映在學(xué)村中
高大的行道樹
仿佛是校主播下的種子
海風(fēng)吹起
龍舟池濕潤潤的記憶
長長的海堤
浪花簇擁著堅硬的巖石
移山填海傳承廈門人的記憶
鷗鳥翱翔飛過南薰樓
一群白鷺在紅樹林里竊竊私語
海峽兩岸的龍舟賽
緊密的鼓聲吹皺了龍舟池的水面
汨羅江躍出詭秘的傳說
《九歌》《離騷》在兩岸誦讀
集美龍舟池畔人山人海
火紅的鳳凰花
綻放出火熱的情懷
一陣一陣的吶喊
有多少雙眼睛
在陽光下閃動著淚花
從一位沉默老者的眸光中
一條龍飛起來了
一支櫓搖向更遠的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