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起點了解兩會
●什么是兩會?
兩會是個縮略詞,指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每年春天在北京召開的兩個重要會議。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確立。如果要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先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它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歷史比人大還要早5年,也被稱作新中國的“催生婆”。第一屆全體會議不僅制定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還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選舉產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中國的首都、國旗、國歌、紀年都是在這次會議上確立的。想知道中國的政治制度和多黨制有什么區別,就要關注政治協商會議。
2021年全國兩會是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分別于2021年3月4日和3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
●人大與政協是什么關系?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兩會上,人大代表是審議政府工作報告,而政協委員是討論政府工作報告,雖然只有一詞之差,卻顯示了權力和職能的差別。憲法規定中國的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因此,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要向代表們報告工作。
●全國人大與中國共產黨是什么關系?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執政黨。全國人大是中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黨的主張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經由法定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在中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證國家政治生活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關鍵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人大代表有什么權利?
法律規定,人大代表擁有審議權、提案權、表決權、詢問權和質詢權、選舉權、罷免權、建議權、批評權等權利。此外,言論免責權和人身特別保護權(人大代表未經批準不受逮捕)是法律賦予各級人大代表的特別權利,其目的是對人大代表履行職責提供法律保障。但人大代表并不是特殊公民,并不享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如何產生?
中國的各級人大代表由直接選舉或間接選舉產生,政協委員則是以協商推薦的方式產生。
兩會這些詞你未必都清楚
全國兩會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關兩會的知識,你未必都清楚。
●“代表”和“委員”別弄混了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成員被稱為“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員是“委員”。因此,也就有了我們經常說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屆”和“次”位置不能搞錯
正確的表述方法是:“X屆全國人大X次會議”,“全國政協X屆X次會議”。
●“界別”與“屆別”不一樣
“屆”是從時間上說的,指的是九屆、十屆、上屆、本屆等;“界”則是針對政協委員的工作領域分類而言,如“經濟界委員”等。
●“國是”與“國事”有區別
“國是”指國家大計,為國家政策方針等重大決策,是比較寬泛的指稱,是較正規的書面用語。而“國事”指國家事務,是較具體的指稱。因此,“共商國是”一詞中,應為“是”而非“事”,兩會代表委員齊聚北京是為“共商國是”。
●誰能“行使權力”?誰又能“參政議政”?
“參政議政”“民主監督”是全國政協委員的主要職責,而全國人大代表能夠“行使權力”。因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最高權力機關,人民選出來的代表要代表人民行使權力。
●“議案”和“提案”大不相同
“議案”和“提案”提出的主體是不同的,由全國人大代表提出的是“議案”,而由全國政協委員提出的是“提案”。需要注意的是,人民代表大會是權力機關,人大代表的議案一經通過,就具有法律效力。政協委員提案是民主監督的一種形式,沒有法律約束力。
●“人大”與“人大常委會”不是一回事
人民代表大會(簡稱“人大”)是國家的權力機關,人大常委會是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簡稱,是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設機構,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罷免”“終止”與“撤銷”別用錯
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的職務停止問題,要使用“終止”或“撤銷”的標準表述。在人大,按規定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罷免某人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職務,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決議,依照代表法的有關規定,某人的代表資格終止。在政協,則由全國政協常委會會議表決決定撤銷某人的委員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