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景芳
很多人小時候,可能都曾經被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打擊過。很“不幸”,我好像就是這樣一個不受歡迎的“別人家的孩子”。但其實我自己知道,我記憶中的成長歲月,失落多于驕傲。
我在學業上一直追求“遙遠的光”,就是一種“未來我的人生要像這樣”的模糊的感覺。為了貼近心中的光,我一直嘗試,一直笨拙而艱苦地嘗試。小學三年級時,我愛上了看《少年科學畫報》。后來又被《十萬個為什么》吸引。高三時,我看到一些有關量子力學的科普作品。順著這條線,我讀了玻爾、海森堡和薛定諤的著作。我了解到,薛定諤三十幾歲發表了著名的薛定諤方程。他對古典哲學和古印度哲學有深入研究。他懂六國語言。他業余時間喜歡寫詩,喜歡雕塑,喜歡和朋友一起散步,討論生命哲學。他低調、內斂、思辨能力強,對經歷的“二戰”磨難講得云淡風輕。他就是我最想成為的那類人:洞悉世界,洗盡鉛華。大學時我最大的失落就是發現我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成就,恐怕永遠也趕不上偶像的。
我的努力是因為心中有光,憂傷也是因為心中的光。這樣反復失落和憂傷的過程中,我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獲。
如果你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100分,最后哪怕只做到10分,內心雖然會感到失落,但也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很拿不出手的成績已經比周圍人的高一些了。把夢做大一點沒壞處,夢做大了,現實中的挑戰就都是小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