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卞毓方
某日玩心一起,打開互聯網,以“需要是發明之母”為引題,征集什么是發明之父。有人回復:欲望。有人回復:熱愛。有人回復:娛樂。有人回復:好奇心加堅持。也有人早就為我準備好了答案。
日本醫學家、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在一次科研會上說:如果講“需要是發明之母”,那么,“偶然就是發明之父”。這是他從自身經歷得出的。
山中伸彌是學醫的,讀研期間做的第一個實驗,是關于血壓的調節機制。這是入門級的課題,前人早已大功告成。但是,他實驗的結果,卻和別人的報告不一致。肯定是自己做錯了。然而,經過反復驗證,自己沒有錯。山中伸彌抓住這個偶然的“意外”不放,孜孜不倦地研究了三年,不僅證明自己是對的,還捎帶解決了一些科學界尚未拎清的問題。他將實驗結果寫成論文,一炮打響。回顧自己的科研歷程,山中伸彌把“偶然”捧上了“發明之父”的尊位。
科學上的發現發明,很大概率是出于偶然。魯班的手被多齒的草葉劃破,靈機一動,發明了鋸子,是偶然;阿基米德泡澡時,悟出浮力定律,是偶然;瓦特看到壺里的水燒開后,壺蓋不停地上下跳動,從而設計出蒸汽機,是偶然。
偶然與必然,必然與偶然,千古以來,就一直若即若離、糾纏糾結、剪不斷理還亂。“泥上偶然留指爪。”——偶然向來行跡飄忽。“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顯示偶然與必然的心心相印。“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偶然隱藏得再深,也總有一天會翩然現身,與必然共演一曲探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