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峰 鄭少茹
(閩南師范大學,福建漳州 363000)
教科書是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歷史教科書在構建國家認同、落實愛國主義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歷史價值。根據教育部2017年出臺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歷史“課程目標”之一就是要使學生“在樹立正確歷史觀基礎上,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國情,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正確的國家觀”。
在中學歷史教材編寫中,仁人志士反抗外來侵略,特別是先民遷臺墾土屯田、辟建聚落,促進民族融合等相關史實是不可或缺的內容。這些內容進教材,有助于培育學生家國情懷,形成正確的國家認同觀,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然而,當前我國現行的多個版本的初、高中歷史教科書關于先民開發臺灣的史事表述尚不完整,忽略了顏思齊率眾開發臺灣的史實。
顏思齊(1589~1625),明末福建漳州府海澄人(今廈門市海滄區青礁村)。萬歷四十年(1603),為人豪爽、仗義疏財的顏思齊因遭到宦家欺辱而怒殺其仆,逃亡日本平戶。抵日后,顏思齊經營中日海上貿易數年,積蓄漸豐。明天啟元年(1621)八月,因不滿日本德川幕府統治而伺機舉事,事敗率眾出逃至臺灣笨港(今云林縣北港鎮)。他一面重建航海船隊,將原先設在平戶的貿易機構移到臺灣,鞏固、發展海上武裝貿易集團;一面派人至福建沿海的漳州、泉州等地陸續招募百姓近三千人入臺墾殖。據《諸羅縣志》記載,顏思齊于天啟年間率眾在笨港(今云林縣水林鄉、北港鎮一帶)設置十寨以屯墾。這是大陸先民大規模移徙臺灣的起源,而笨港也成為早期大陸移民的聚居地。明天啟五年(1625)10 月23 日,顏思齊染病辭世,葬于嘉義縣水上鄉南鄉村三界埔一帶。是年十二月,部眾推選鄭芝龍為首領,繼續拓墾臺灣大業。顏思齊、鄭芝龍作為海商集團的領袖掀起了大規模墾臺的序幕,對臺灣發展做出了重大歷史貢獻,表明了臺灣是由閩南人最早大規模開發的。
顏思齊是招募漳、泉移民到臺灣進行拓墾的組織者和先行者,許多歷史文獻對此均有記載。連雅堂所著《臺灣通史》稱其為“手拓臺灣之壯士”,在該書“列傳”中,將其列為首位開臺人物。康熙五十九年(1720)的《臺灣縣志》則載述“顏思齊之所部屬多中土之人,中土之人入臺灣自思齊始”。更有文獻指出,“臺灣”一名或與顏思齊有關。季麒光著《蓉州文稿》卷一《臺灣志書前序》云:“自海盜顏思齊竊踞其地,乃有臺灣之名,而中國民實始居之。思齊死,紅彝因其余眾,用以耕作,民番雜處,漸成殷富”“自海寇顏思齊踞有其地,始稱臺灣”。民間尊顏思齊為“開臺王”。臺灣云林縣北港鎮至今仍保留著“顏思齊先生開拓臺灣登陸紀念碑”,嘉義縣新港鄉的“思齊閣”和“懷笨樓”也是為紀念追思顏思齊而建造。
顏思齊開臺是我國歷史上開發臺灣的重要事件。在此之前,大陸居民赴臺人數較少且流動性強,并未形成規模聚落。顏思齊招募大批閩南移民赴臺墾殖是史上第一次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移民活動,也是臺灣開發史上的壯舉,為臺灣發展提供大量人力物力,直接推動了臺灣的深度開發。具體說來,有如下幾個方面功績:
1.招募赴臺墾殖,安撫番眾
據《臺灣事典·顏思齊》等史料記載,顏思齊率盟兄弟等定居諸羅后,極力安撫平埔族,派人與當地平埔族溝通思想,做好安撫工作。當地少數民族不熟悉農業生產,顏思齊令其部屬分別教習、演示,使他們逐漸掌握了農業生產技術。為加快土地墾殖,發展生產力,顏思齊還陸續派人回閩南招募約三千多的移民赴臺從事墾荒,以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通過修筑山寨,積極從事耕獵,移民所到之處“聚成村落,發展到近千家”,為臺灣早期農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國外的史料也印證了顏思齊最早深度開發臺灣的史實。1625年4月6日的《巴達維亞城日記》顯示,“中國人不喜余等來福爾摩沙,因而煽動土番對付余等,蓋懼怕我方于鹿皮、鹿肉及魚類之貿易,有所妨礙于彼等故也。……臺窩灣(安平)港有戎克船約計一百艘,來自中國從事漁業,并為采購鹿肉運往中國,搭乘該戎克船前來之多數中國人,將進入內地采購鹿皮鹿肉等物。”這段記錄表明,顏思齊海商集團對臺灣的經營管理早于荷蘭人、西班牙人。荷蘭人初到臺灣時,便發現當時已有大量中國漁民和商人在臺灣從事漁業及商業活動,開展魚類、鹿皮、鹿肉等貿易。這里的“中國人”顯然指顏氏統領下的大陸移民,“土番”指臺灣高山平埔族。日記中提到的“有戎克船約計一百艘”也說明顏思齊海上集團商貿規模十分可觀,在當時已有相當的聲望和影響力。
2.建立長期定居點,開啟營寨管理模式
顏思齊將遷臺墾荒的民眾組織起來,在北港東南的平野(今新港)規劃建筑“井”字形營寨,分成九個區,中區筑高臺,東區設學堂,西區立天妃祠,南區為軍營,北區建倉庫,建十寨,拓九莊,形成了許多長期定居點,后來逐漸演化為村落組織。連橫的《臺灣通史》在敘述此事件時亦稱“及顏思齊至,鄭芝龍附之,墾土筑屋,漸成部落”。移民駐扎的十個寮寨后來成為早期的街市。
與此同時,顏氏率眾倚靠臺灣海峽,從事貿易活動,福建居民多有依附。移民最先到達、開拓的地區——笨港后來發展成為全臺最早的港口集市,至清初逐漸成為臺灣與大陸往來交通的主要港口。總之,“九莊十寨”長期定居點的形成與治理模式直接促成了臺灣最早的港口貿易和社會管理機構的產生,為臺灣早期社會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3.將閩南文化帶到臺灣并落地生根
在顏思齊之前,大陸移民來臺流動性強,尚未形成定居點,很難將漢民族的語言、習俗等文化向當地少數民族傳播。顏氏組織移民大規模來臺定居,家鄉閩南的語言文化、歲時風俗、宗教信仰等隨之在臺灣大規模傳播,無形中使閩南文化、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得到延續。如今,臺灣的主要方言仍是閩南方言,臺胞中百分之六七十為福建籍。誠如連雅堂所說:“臺灣之人,中國之人也,而閩、粵之族也。”
4.為鄭芝龍父子經略臺灣奠定基礎
顏思齊去世后,鄭芝龍(鄭成功之父)接替為墾眾之首。鄭芝龍將經營臺灣當作宏大的志業,注重海洋發展、海上貿易同軍事武裝結合,終于成為臺灣實力最雄厚的政治軍事經濟集團。鄭芝龍經略臺灣,為鄭成功留下強大的海上基業。鄭成功后來以此為資本抗清,并在南京兵敗后以海上武力打敗荷蘭人,收復臺灣。顏思齊如同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如果沒有他開基墾臺,就沒有鄭芝龍以顏思齊事業作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的強大的海上王國,也就沒有鄭成功后來的收復臺灣。顏思齊的開拓,為鄭芝龍海商帝國的崛起和鄭成功收復臺灣提供先在基礎和歷史契機。
5.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
在大航海時代后期,西方商人及殖民者的勢力開始并不斷向東方擴展,企圖控制東方與世界的貿易權益。面對西方勢力的東來,顏思齊積極推動沿海商民向臺灣移民,他最早率眾縱橫臺灣海峽,對臺灣進行大規模有組織的開墾,并憑港口優勢,展開了和大陸之間的海上貿易。顏思齊海商集團對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中國海上貿易的發展和海商資本的積累,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在顏思齊等東南沿海商民的努力之下,從16 世紀到17 世紀上半葉,中國東南沿海商民在一百年的時間里,始終控制著東方世界貿易的主動權。
關于顏思齊的歷史定位問題,到底是稱“開臺先驅”“開臺王”還是“開臺第一人”?史家之間看法各異,而民間與學者們的意見也不盡相同。“開臺王”是民間對顏思齊的“尊稱”,表達了高度的尊崇、信仰,甚至帶有神格化的傾向,但是載入歷史教科書是極為嚴肅的事情亦須作極嚴謹的考量。綜合比對后,顯然以“開臺第一人”進行定位更為妥當。
開發臺灣,顏思齊當然居功至偉,但畢竟治理時間較短,僅五年左右,且早期治理區域限于臺灣南部笨港一帶而未能覆蓋全臺。而“王”者有統治、王化之意,如以“開臺王”一稱載入教科書似乎有過譽之嫌。在“開臺先驅”與“開臺第一人”之間,后一說法顯然更為準確。“開臺先驅”似乎顏思齊、鄭芝龍乃至鄭成功三人都可足以稱之,但顏思齊的貢獻主要在于其首次大規模、有組織性地帶領閩南先民揭開臺灣開發之序幕的歷史功績,以“開臺第一人”來定位顯然比“開臺先驅”更為妥當。
翻閱大陸現行各版本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我們發現講述漢人開發、治理臺灣的內容不多,與臺灣有關的史事,僅在七年級下冊(部編版)有一段表述較詳,其內容如下:
明朝末期,荷蘭殖民者趁明朝國勢衰敗之機,出兵侵占了我國寶島臺灣,在臺灣實行殖民統治。清初,在福建沿海堅持抗清的鄭成功,決心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第18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第二目“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七年級下冊《中國歷史》)
這段文字記載了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的史事,但未提及荷蘭人侵占臺灣之前的情況,對顏思齊、鄭芝龍等在此前開發與治理臺灣的史實未作表述,使讀者未能溯源了解臺灣開發史,也使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史事顯得不夠完整。
相較而言,臺灣教科書對漢人開發臺灣的史事表述得更為詳備。以下舉數例。
1.康軒版小學五年級社會課本
關于早期臺灣發現與開發表述如下:
十七世紀初,海盜顏思齊、鄭芝龍等率領一群人到臺灣中南部建立據點并且招募福建一帶的漢人前來開墾,但中國始終沒有正式派官治理臺灣。
2.翰林版初中社會課本
在描述早期臺灣歷史的時候,也簡要介紹了顏思齊墾臺的歷史背景和基本史實:
第二章大航海時代各方勢力的競逐海商在臺澎的競逐
16 世紀后期,因“倭寇”活動威脅中國東南沿海安全,明朝政府派兵進駐澎湖,使原以澎湖為據點的漢人海商,逐漸轉移到臺灣活動。漢人海商于東亞海域進行貿易,也與進入東亞的歐洲勢力維持一定程度的合作關系。其中,以顏思齊、鄭芝龍最為重要,在荷蘭占領臺灣之前,曾招募漢人開墾今日云林、嘉義一帶作為據點。
3.三民書局高中歷史教科書
該書第一冊簡要敘寫了顏、鄭開臺的基本歷程:
1621 年顏思齊(?~1725)、鄭芝龍(1604~1661)年等人率眾在臺灣南部笨港(近云林北港)、朱羅山(今嘉義市)一帶建立據點,在海上及中國大陸沿海進行劫掠,走私貿易,也招徠福建漳、泉百姓來臺進行開墾。顏思齊過世后,鄭芝龍整并原有勢力,于1628 年(崇禎元年)接受明廷招撫,將活動重心移至中國大陸沿海。
從臺灣各出版社推出的歷史教科書來看,雖對顏思齊開臺表述不盡相同,詳略不等,但均將顏氏拓臺之功作為“漢人”開發臺灣的重要事件載入各階段歷史教科書。“顏思齊開臺”已作為知識點貫穿在臺灣中小學歷史教育中,使臺灣學子得以正視該史事,對顏思齊開臺的意義有明確認識。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教科書中的這些內容,表面是肯定“漢人”開發臺灣的作用,但仔細分析則會發現其中不少表述別有用心,問題很大。編者似有意將讀者導向一個認知,即臺灣是一個對各國開放的地域,“漢人”開發和外國開發是處于同等的地位。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動向是,近年來為推進“文化臺獨”,臺灣分離勢力加緊推動歷史課綱的修改,極力塑造與中國意識相對立的“臺灣民族意識”,不斷淡化臺灣和中國大陸的聯結。例如,翰林出版教育集團在2019 年推出的高中歷史第一冊甚至將顏思齊、鄭芝龍入臺墾殖的部分完全刪去,這其實就是民族認同的“去中國化”,企圖切斷臺灣與中國的關系。
歷史教科書對于塑造正確的國族認同觀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大陸歷史教科書對“顏思齊開臺”史事表述缺失,而臺灣教科書雖涉及大陸移民開發及治理臺灣,但表述多不完整或不準確,而且處于不斷被弱化甚至刪除的境地。“顏思齊開臺”是體現兩岸文化關聯的重要史實,也是駁斥臺獨分離勢力的有力論據,因此,很有必要對現行中小學教材進行修訂,補充的相關史事內容。
對七年級下冊第18課第88頁的“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這一部分,建議做以下幾處修改:
在原有內容基礎上增加以下文字,以完整表述開發臺灣島及后來收復臺灣的經過,內容如下:
宋元時期,大陸沿海居民陸續零星進入臺灣,拓土定居。明朝末年,顏思齊等人招募福建沿海數千民眾赴臺,揭開了大規模開發臺灣的序幕,閩南文化和中華文化隨之在臺灣生根、開花。閩南人后裔構成了今日臺灣人口的主體,閩南話逐漸推廣。臺灣的名稱也由閩南語發音中轉變形成。
內容如下:
相關史事
顏思齊(1589~1625 年),字振泉,漳州府海澄縣青礁村人(今廈門海滄)。他精通武藝,體格魁梧雄健。明萬歷四十年(1612 年),因遇官宦家人侮辱鄰里百姓,仗義殺人。為逃避官府緝捕,逃往日本平戶。天啟元年八月十四日,因在日本領導反對德川幕府的專制統治事泄,顏思齊率漳、泉籍同鄉義民二三百人乘13 條船下海逃亡。八月二十三日,顏思齊一行數百人在臺灣笨港(今云林縣北港)登陸。入臺后,他們以諸羅山為根據地,設置十個寮寨安置人員,著手進行墾荒活動。由于這里地廣人稀,二三百人難以適應墾殖的需要,于是顏思齊派楊天生等助手帶大船十只到漳、泉兩地招募貧民,陸續招募鄉親三千多人到臺灣,分別安置到十個寮寨中。遷臺的閩南移民從事農耕生產,十個寮寨很快成為大村落,笨港后來也逐漸發展成港口街市。顏思齊組織大規模移民墾臺,對臺灣農業、商業經濟的發展起到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他們所開墾出來的笨港地區被臺灣同胞稱為“漢民族開發臺灣的發祥地和奠基石。
天啟五年(1625年)九月,顏思齊與眾人上山打獵,因飲食不節,感染風寒,醫治無效去世,年僅37 歲。他的事業由一個叫鄭芝龍的結盟兄弟繼承,并在以后形成一個足可與荷蘭殖民者相抗衡的海商武裝集團。依靠這個龐大的商業帝國作后盾,鄭芝龍的兒子鄭成功后來擊潰荷蘭殖民者并收復臺灣,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顏思齊開臺的功績昭著,歷史學家連橫奉為“開臺第一人”,將其列為《臺灣通史》“列傳”之首。為緬懷他的開臺功績,后人在臺灣云林縣業港鎮區街心建造了“顏思齊先生開拓臺灣登陸紀念碑”,在他當年登陸的笨港(今臺灣嘉義縣)新港奉天宮內興建“思齊閣”“懷笨樓”,并尊稱他為“開臺王”。
顏思齊(1589~1625年),字振泉,福建漳州府海澄縣青礁村人(現屬廈門管轄)。明末,他帶領鄭芝龍等人進入臺灣,并從福建招募數千民眾來臺墾荒,對臺灣開發居功至偉,被尊為“開臺王”“開臺圣王”“拓臺第一人”“第一位開拓臺灣的先鋒”。
歷史教科書是國家實施歷史教育和公民教育的重要載體,對于型塑中小學生的國家認同具有重要作用。“開臺王顏思齊”史事的研究與發現,是近年來臺灣海峽兩岸地方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在佐證“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這一命題中,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應用空間。對現行歷史教科書進行必要的修訂,增加“顏思齊開臺”這一史實,具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加入顏思齊的史事,可以為“臺灣是由中國人最早開發”的命題提供鮮活的法理依據。
顏思齊隕歿后,其產業被鄭芝龍繼承,后被荷蘭占領。后來,鄭成功攻占臺灣,驅逐荷蘭殖民者,是拿回本屬于先人的產業。所以,鄭成功進攻熱蘭遮城時才會對荷蘭殖民者說:“此地非爾所有,乃前太師練兵之所。今藩主前來,是復其故土。”人教版統編教材如補充這一史事,就能讓學生明了顏思齊開發臺灣與鄭成功收復臺灣之間的歷史邏輯關系。按照國際法上一般采用“最早發現、最早開發、最早命名、最早居住,就是歸誰所有”的判定規則,臺灣是中國人最早開發的,理所當然歸屬中國。
顏思齊作為“拓臺第一人”的歷史功績,證明了臺灣自古屬于中國的論斷。近來,有人宣稱“開臺王”顏思齊子虛烏有,或與“臺獨”勢力大搞去“中國化”有關。“臺獨”勢力正是企圖制造歷史上不存在顏思齊其人的謠言,以實現其臺灣“去中國化”的目的。如在教科書中加入這一內容,有助于駁斥“臺獨”言論,強化“臺灣之人,中國之人”的認知。
顏思齊對早期閩臺貿易和臺灣開發做出重大貢獻,被后人譽為“開臺圣王”。臺灣至今仍保留多處歷史遺跡。在廈門海滄區青礁村顏思齊故里,兩岸顏氏宗親也共同發起并興建了大陸第一座開臺文化公園,以紀念與展示“開臺先鋒”顏思齊。近年來,兩岸顏氏宗親密切交流聯誼,共同開展祭拜顏思齊、重修顏氏族譜等活動。“顏思齊”保留了臺灣同胞的原鄉記憶。紀念顏思齊,既有助于喚醒臺灣同胞的認同感、弘揚閩南文化,也有助于深化兩岸認同,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
由于明清兩朝官府的偏見,顏思齊集團被定位為“海盜”;改革開放以來,學界將他們改稱為“海商”;但臺灣同胞向來尊奉顏思齊為第一次組織移民大規模墾殖臺灣的領袖,感念他奠定了閩南先民開拓臺灣、建設臺灣的根基。從明末天啟年間算起,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居臺灣,臺灣各地逐漸形成了許多村落,臺灣自此進入了大規模的開發時期。顏思齊對臺有首拓之功,當今在海峽兩岸,顏思齊已經被尊稱為“開臺第一人”“開臺王”“開臺先驅”等。
綜上所述,顏思齊作為“開臺第一人”對臺灣開發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將顏思齊寫進歷史教科書,將有助于全國廣大青少年進一步了解閩南先民跨海墾臺的歷史,強化對“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認知,涵養家國情懷,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是國家認同教育的重要一環,將“開臺第一人”顏思齊寫入中學歷史教科書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說明:應教育部教材局委托,為進一步論證顏思齊歷史內容是否進入歷史教材的問題,本論文中的部分觀點和內容曾以《關于將“開臺第一人”顏思齊寫入歷史教科書的建議》(回復函)形式于2020 年4 月提交教育部。該建議目前已被采納,大陸統編初中歷史教科書已收錄顏思齊率眾開發臺灣的史實內容,修訂后的教材于2021年春季開學后正式啟用。
注釋: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6~7頁。
[2]顏思齊抵臺時間有多說,主要有明天啟元年(1621)、明天啟四年(1624)等。本文采納天啟元年說。
[3](清)周鐘碹、陳夢林等編纂:《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第3頁。
[4][9][10]連橫:《臺灣通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546頁,第10頁,第455頁。
[5]陳文達:《臺灣縣志》,康熙五十九年出版。
[6](清)蔣毓英撰,陳碧笙校注:《臺灣府志校注》,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119~122頁。
[7]唐曼玲、王宇主編:《臺灣事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年,475頁。
[8]李汝河主編,郭輝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1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8年,第49頁。
[11]教育部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修訂版,第88頁。
[12]陳錦堂等編著:《小學·社會(5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第92頁。
[13]臺灣“教育部”審定:《國中·社會(七年級上)》,臺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第99頁。
[14]薛化元:《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第一冊)》,臺北:三民書局,2015年8月第三版,第32頁。
[15]江日昇:《臺灣外紀》卷5,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