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慧巖
這兩天,“法律紅人”羅翔的一段視頻刷了屏。在一檔談話節目中,羅翔說,2003 年冬天,當時還在北大讀博的他路遇一位白發蒼蒼、衣衫襤褸的老太太。這位老人從北京西站一路步行只為找一家法律援助中心。羅翔提出打車送她過去,老太太“噗通”跪下了。那時羅翔剛剛拿到律師執照,擔心惹上麻煩,最終沒有說出自己的身份。到了援助中心門口,老人一句“你就不用陪我上去了,別影響你的前途”。羅翔用“慫”來形容當初的自己,這份坦誠打動了無數網友。不少人從羅翔的坦誠中也看到了自己當初的模樣: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中,無奈地選擇了妥協。
相信大多數人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過“不勇敢”的時候。可能因瞻前顧后沒及時伸出援手,可能因顧慮太多而喪失了選擇的機會,甚至會因懦弱導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有人“痛不欲生”,有人卻“痛定思痛”。就像羅翔,他因當初的“不勇敢”而意識到“真正的知識要從書本走向現實”,我們才能看到如今這樣淡泊、謙卑的他。
當然,讓越來越多人尤其是年輕人變得勇敢,除了人自身成熟外,也需要社會為年輕人提供能夠“勇敢”的條件,讓他們更少些“后顧之憂”,不用擔心“惹上麻煩”。比如可以不用拍照就能放心地扶起倒在地上的老人,能夠救人于危難而不用再費勁證明自己是“見義勇為”。
只要我們保持良善、遵從初心,明白自己手中的力量,終有一天我們會成為自己想象中那個勇敢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