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艷玲
“這是我的,這是兒子的。這中間,相隔27 年。”
胡常紅的神情和語氣,平靜中透著喜悅。擺在我面前的,是兩份打開的榮譽證書。一份頗有年代感,一份則是簇新的。1994 年七一前夕,當胡常紅登上領獎臺,雙手接過山西省“優秀共產黨員”榮譽證書時,她沒想到,在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兒子李杰也被中共山西省委授予“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兩份證書,在見證兩代人接續奮斗的閃光足跡。
胡常紅從事稅收工作30 多年,獲得過國家稅務總局和人事部聯合授予的“全國稅務系統先進工作者”,山西省、太原市“勞動模范”,太原市“十大女杰”“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幾十個。但此刻,從她舒展的眉宇間,看不到女稅官的鋒芒,相反,一種屬于母親的慈愛與滿足感染了我。
胡常紅淡淡地說:“我們只是很平凡的人,做了一些分內的事情。感謝黨和組織,給我們干事創業的平臺,給了我們崇高的榮譽。”
客廳墻上,山西省政府頒發的“光榮之家”牌匾潔凈锃亮,在娓娓述說這個家庭的如歌歲月。
生于1957 年的胡常紅,并非土生土長的山西人。她祖籍江蘇江陰,父母少年時便背井離鄉,參軍打仗。盡管她出生時,父母都已轉業,但那一抹蓬勃的軍綠,令她由衷向往。及至成年,她選擇的丈夫,也是當兵的人。而且,公婆都曾是出生入死的抗日戰士。
兩個家庭,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治家理念卻多有交集,比如,長輩都教導她,“人生在世,要對黨、對國家、對事業忠誠”。忠誠二字,銘記在她生命里。
兒時記憶中,父母工作很忙,但無論多忙,總要擠出時間讀書看報,背《毛主席語錄》,神情專注而虔誠。耳濡目染之下,胡常紅也背《語錄》、學《毛選》。每天母親下班回家,都要認真檢查。母親轉業前曾是文化教員,對女兒的管教,也透著軍事化的嚴格,令她既敬又畏。好在,小孩子記憶力好,眨眼工夫,便背得滾瓜爛熟。父母的同事朋友常把她抱起,放到桌子上,聽她用清脆悅耳的童聲背誦。“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如種子一樣,在她心里扎了根。
上班第一天起,母親便叮嚀,別怕吃苦,別怕吃虧,最艱苦的崗位,往往最鍛煉人。只要是領導分配她的工作,她從不挑三揀四。不僅如此。每天上午,她提前半小時便到崗,清潔廁所,打掃辦公室,為同事燒水、打水。小事不小,同事們對她的勤勉上進、吃苦耐勞有目共睹,交口稱贊。可母親似乎“置若罔聞”,總提醒她:“時不我待,你還要繼續努力。”
1983 年,兒子李杰才5 個月大,單位要選拔年輕人參加全脫產培訓。胡常紅很想報名,可看著兒子粉嘟嘟的小臉,又糾結不已。
丈夫拍著胸脯保證:“放心去吧!有啥困難,我想辦法克服。”
母親則循循善誘:“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國家的發展,需要大批德才兼備的人。多好的學習機會啊,千萬不能錯過。”
親人的期待與支持,給她吃了顆“定心丸”,她躊躇滿志地走進了山西省會計學校的大門。
可她的求學之路并不順暢。入學之初,為擠錢給兒子買奶粉,她省吃儉用,以致患上結核性腹膜炎。主治醫生建議她:“你還是休學得了。”她骨子里的倔強冒了出來,她發誓:“不,我死也不休學。”于是,她邊治療邊學習,兩年后,以23 門功課全優的成績畢業。
20 世紀90 年代,她編寫過所管稅種的培訓教案,參與了太原市政府、市體改委關于深化改革、搞活集體經濟、發展第三產業、推進股份制企業改革試點等重點工作,那兩年奠定的理論基礎,給了她充足的底氣。
時代發展日新月異,作為稅務干部,學習與實踐永無止境。1993 年,做了8 年稅政科長之后,胡常紅被任命為太原市稅務局涉外分局局長。那時,李杰已上小學。一天,他放學回家,一臉的委屈。胡常紅一問才知,是他作業本上“我媽媽白天在拼命工作,晚上也在拼命工作”的一個造句,令老師疑惑不已:“你媽媽白天上班,晚上也上班,難道不休息嗎?”
胡常紅苦笑了。這句話,正是她工作和生活的真實寫照啊!白天,她要學政策,學法律法規,深入基層摸底調研;下班回家,要照顧老人孩子。只有深夜,當萬籟俱寂,她才能安靜下來,編寫稅收業務教案,準備第二天的培訓。凌晨1 點前,她沒睡下過。
她愛憐地撫慰兒子:“別人誤解我們,無須辯解,盡力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小李杰似懂非懂地點頭。他就在媽媽的忘我工作里,完成了忠于職守的人生啟蒙。
正是憑著激情與拼命,胡常紅帶領涉外分局開拓創新,扎實工作,連續8 年獲得太原市全系統先進集體;在全省各項業務指標評比中,6 項指標連續5 年名列第一。而且,沒有出過任何問題。
胡常紅清楚記得,有一年,她喬遷新居不久,有天晚上,公婆來了,還帶來一份禮物——一只大約50 厘米高的花籃。
公婆解釋道:“你們可別小看這簍花。簍子是用竹皮編的,竹子樸素、堅韌,是提醒你們要勤儉持家。花籃底部,鋪滿了滿天星,有白有綠。白色,是希望你們明明白白做人;綠色呢,是告誡你們要清正廉潔,清清白白做事,當個好領導。最上面的紅花,是祝愿你們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公婆都是長治市黎城縣西井鎮石壁底村人。抗日戰爭時期,公公在太行山里打游擊,是赫赫有名的游擊隊隊長,屢建戰功。抗戰勝利后,當地民眾贈予他“人民功臣”牌匾,至今仍被保存著。婆婆也不甘落后,是聞名四鄉的婦救會隊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公婆在多個領導崗位任職,但從沒利用手中權力,為子女或親友“開后門”。
公婆的良苦用心,胡常紅心領神會。在稅務部門工作,尤其是涉外稅務,誘惑很多。老人的叮嚀,警鐘一樣時常回響耳際,鞭策她正確地做事、做正確的事。2005 年起,她擔任太原市國家稅務局黨組成員、紀檢組長,分管黨風廉政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在她分管領導下,太原市國家稅務局從市級文明單位,跨步進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模范單位行列。
與時下大多數城市家庭不同,胡常紅祖孫三代,居住在一個屋檐下,和睦相處,其樂融融。
胡常紅的孝,在親友圈有口皆碑。她認為:“百善孝為先,傳承孝道,是培育家風的關鍵。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只有每個家庭都形成良好家風,社會才能風清氣正。”
胡常紅17 歲時,父親與世長辭,之前三四年,因突發腦溢血,父親癱瘓在床。兩個姐姐當時已出嫁,母親身體又不好,她以柔弱的少女之肩,挑起照顧父親的擔子。幾年間,她沒睡過一個囫圇覺,經常半夜醒來,給父親打針、輸液。掏煤灰、搗炭、買米買面之類臟活累活,她也搶著干,只為母親能多歇一歇。
父親去世后的30 多年,她悉心照顧母親。母親患有嚴重的肺心病、慢性支氣管哮喘等,生命最后10 年里,一天都離不開氧氣,每隔20 天,便得換氧氣。胡常紅跑前跑后,對母親呵護備至。在單位和社會上,她是雷厲風行的稅務官,而在母親病榻前,她是體貼入微的女兒。同事們后來感慨:“多虧常紅,她媽才又活了那么多年。”
她不僅孝順父母,也孝敬公婆。公婆搬回老家居住后,逢年過節,胡常紅都要回去看望老人,給他們買衣服,買好吃的。公公彌留之際,她給公公喂飯、清理大小便,毫無怨言。婆婆逢人便夸:“八個媳婦里頭,常紅是頭一份。”
她是好媳婦,也是好婆婆。兒媳工作積極上進,又賢惠勤快,有段時間,因為壓力太大,體質虛弱,神色疲憊。胡常紅噓寒問暖,幫她分擔家務,還學著做固元膏。吃了一年半,兒媳體質漸好,對婆婆打心眼里充滿感激。
古語道:“忠孝不能兩全。”但在胡常紅家里,忠與孝相得益彰。
2016 年,胡常紅被診斷為腎上腺皮質癌。250 萬分之一的患病率,平均存活期只有兩年。醫生斷定,她的生命大約只有3 個月,最多不超過半年。
醫生不容置疑的斷言,令李杰驚呆了。為了確診,他輾轉北京、上海,求醫問診。先后跑了十多家大醫院,常常半夜三更去排隊、掛號。其間,他還閱讀了大量醫學書籍,與專家、醫生反復溝通,尋求最佳治療方案。從2016 年底到2018 年,胡常紅先后經歷了摘除左腎、摘除腎上腺等4次大手術,硬是以超乎尋常的意志,創造了生命奇跡。
李杰現供職于國家開發銀行山西省分行評審一處。他像母親一樣,工作勤奮、踏實,對領導交給的每一項任務,總是不遺余力完成好。他曾被抽調到總行,參與財政部、中國社科院等部門聯合組織的政府評級課題研究,獲得過總行創新成果一等獎,并多次榮獲總行“優秀員工”“優秀評級人”等稱號。
兩年前的一天,李杰下班回來了,一副憂心忡忡的模樣。胡常紅關心地問他,有什么心事。李杰看著重病纏身的母親,猶豫再三,還是實話實說:“單位有個岢嵐縣駐村扶貧的任務,領導想派我去。作為黨員,我應該去。可您剛做過手術,身邊需要人照顧,我放心不下……”
“你放心去吧!”胡常紅平靜地替兒子做了決定,她語重心長地說,“實施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中央的重大決策,意義深遠。組織派你去,是對你的信任。你要堅決服從組織安排,踏踏實實把任務完成好。我自己能按時檢查、治療,不要過多牽掛。”
李杰帶著母親的囑托走了。一走,便是兩年。李杰在岢嵐縣李家溝鄉水草村駐村工作隊擔任隊長。當年,貧困戶便全部脫貧,村委及全體村民寫來了熱情洋溢的感謝信。2020 年,李杰獲得“山西省干部駐村幫扶工作模范隊員”稱號;2021 年,又被國家開發銀行授予“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等等。其間,他撰寫的《保持隊形,讓脫貧攻堅的旗幟高高飄揚》獲得了山西省“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文字類二等獎。
李杰雖不在身邊,照顧胡常紅的人并沒缺位,包括孫女李靜涵。
13 歲的李靜涵,4 歲開始彈鋼琴,行云流水的演奏,每每令觀眾驚艷,得過大小幾十個獎項。2021 年,還被評為迎澤區“新時代好少年”。但令胡常紅更感欣慰的,是孫女的乖巧懂事。她愛孫女,但絕不溺愛,甚至,有意讓孫女“吃苦”,從點滴日常中學習做人之道。
胡常紅患有糖尿病,餐前要打胰島素。李靜涵上小學三年級時,看奶奶總拿針往自己身上打,好奇地問:“您為什么自己打針?不疼嗎?”胡常紅笑了笑,和孫女商量:“要不,你幫我打吧?用你的小手打,奶奶就不疼了。”孫女高興極了,躍躍欲試。
第一次,小靜涵手忙腳亂。胡常紅笑瞇瞇地鼓勵她:“別緊張,干什么事都有第一次。勇敢一點,你能行的!”小靜涵終于完成了“首針”。此后,越來越熟練。這段經歷,被李靜涵寫成作文,發表在《作文周刊》上。
人生風雨數十載,胡常紅最感激的人,還是丈夫。“他也有自己的事業啊,可他總是處處為我著想,全力支持我。”他支持她的方式,是默默承擔起更多家務,放手讓她“做喜歡的事”。他們的相濡以沫,給兒子、兒媳樹立了榜樣。小倆口結婚十多年,從沒紅過臉吵過架。
和諧融洽、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化作強大的精神支撐,激勵每個人追逐自己的夢想。
2012 年,胡常紅從太原市國家稅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處級待遇)崗位上退休。她把幾十個榮譽證書一一收好,整整齊齊壓在箱底。
將榮譽放下,與過去告別,并不意味著她與稅收的緣分也戛然而止。事實上,從退休第一天起,她便成了一名稅收宣傳志愿者。她的手機號碼,成為親朋好友的咨詢熱線。單位有活動,她也踴躍參加。
她說:“一個人老了,不僅要老有所樂,還要老有所為、老有所責。”
胡常紅從小喜歡唱歌,受過專業培訓。由她擔任指揮與舞臺總監的單位合唱隊,曾連續6 次參加市直機關合唱比賽,次次奪冠。然而,當工作繁忙時,她一度忍痛割愛。退休了,屬于自己的時間多了。曾經的業余,成了專業。
2015 年,她應邀出任市直機關合唱團代理團長。一年后,又創建了“山西晉之韻合唱藝術團”。
2016 年下半年,她強忍病痛,帶領晉之韻連續組織了3 次大型社會公益性演出。在以“銘記歷史、勿忘國恥,愛我中華、團結筑夢”為主題的演出現場,當受邀的省軍區現役軍人和抗戰老戰士伴隨著音樂快閃放聲高唱時,身為軍人后代,她不禁熱淚盈眶。
那天,現場參與群眾達600 余人,活動視頻的網絡點擊量超過15 萬次。一位年輕人特意來信致謝:“你們用歌聲,讓我們更加熱愛祖國熱愛黨;你們用藝術,讓我們更加堅定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你們用表演,讓我們在思想上受到了革命教育和傳統教育……”
晉之韻馬不停蹄,進企業、進社區,參加“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參加“三晉之春”合唱比賽,參加中部六省會合唱展演……路走得多了,胡常紅腳掌和小腿腫脹,換衣服都困難,但她依然咬牙堅持。演出籌備現場,人手不夠時,她二話不說,拿起粉刷、眉筆,給演員化妝……
有人開玩笑:“沒有胡團長管不到的角落。”
有人心疼她:“胡團長,您這是不要命了。”
還有人困惑不解:“您一分錢不拿,還干得這么起勁,圖啥?”
她答得很淡定:“只要人們在我們的歌聲中感到新時代的幸福,只要能用歌唱凝聚新時代的力量,我的生命就會在幸福的力量中延續。”
晉之韻成立5 年多來,有了自己的LOGO、公眾號,運行更加高效,成為省城合唱隊的一支奇葩。他們優美嘹亮的歌聲,回響在三晉大地,傳播正能量,歌頌新時代。
作為一名老黨員,胡常紅總在琢磨,還能為國家、為社會做點什么,讓生命更有價值。
2017 年6 月,她和同學閑聊時,談到太行山老區鄉親的看病難問題。同學在山西愛爾眼科醫院任院長助理,她提議:“我來爭取省婦女兒童基金會的支持,你們醫院為老區人民開展一次義診,行不?”她們的想法,得到院領導大力支持。隨后,醫院派出醫療隊,為長治市黎城縣西井鎮17 個村,近1 萬名老人和兒童進行義診,并為白內障患者進行免費手術治療。義診期間,還為貧困戶送去衣物,為40 余名中小學生購置了文具。
2018 年,胡常紅陪丈夫一起回老家。當年,公公從太原市農委副主任崗位上離休后,鄭重其事地告訴八個兒子和兩個女兒:“我沒有一分錢留給你們。你們的幸福,要靠自己去奮斗。”公婆拿出多半生積蓄,為村里通電、修路、建橋。走在老人戰斗和修整過的山路上,他們似乎聽到了一種召喚,他們也渴望像公婆那樣,為村里做點什么。看到山村孩子趴在用木墩子做的課桌上學習,夫妻倆當即決定捐出5000 塊錢,為學校更換使用了70 多年的課桌。事后他們回鄉省親時,老師和孩子們滿面感激地向他們鞠躬敬禮,表示感謝。村里還為他們頒發了錦旗。他們既高興,又感動。
從2015 年起,胡常紅被桃南小學聘為義務校外輔導員,致力于發展小黃鶯合唱團。在迎澤區、太原市、山西省合唱比賽中,該團多次榮獲小學組一等獎,連續兩年榮獲全國魅力校園合唱比賽銀獎。2018年,該校掛上了第一塊“山西省青少年合唱培訓基地”的牌子,她也榮獲山西省教育廳、山西省科技傳播中心頒發的“優秀教師”獎。
捧著一顆心來,為黨、為國家、為社會多做貢獻,既來自長輩的啟示,也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約定,只有起點,沒有終點。讓胡常紅欣慰的是,她,還有她的兒孫,正意氣風發地走在赴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