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小說《春盡江南》人物詮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鄒松鶴
《春盡江南》是格非“江南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小說圍繞譚端午和龐家玉這對漸入中年的夫妻及周邊一群人近20年的人生際遇和精神衍變展開,展現了個體在社會劇變中面臨的現實問題和精神困境。本文聚焦于龐家玉命運多舛的一生,以精神分析的視角去理解她的人格特質和人際模式。
龐家玉出生在江南的村莊,5歲時,29歲的母親去世。她在父親和繼母的呵斥與冷眼中長大。讀大學期間,她在招隱寺認識了詩人譚端午。在委身于譚端午的招隱寺之夜,龐家玉憧憬著成為譚端午的妻子,但譚端午不辭而別,并拿走了她身上所有的錢。
和譚端午分別后,龐家玉和警察唐燕升成為情侶并定下婚期。二人在金店買結婚戒指時,龐家玉和譚端午再次相遇。第二天,龐家玉便從唐燕升身邊悄然離去。一個月后,龐家玉和譚端午結了婚。
龐家玉的婚姻充滿沖突,她和譚端午過著貌合神離的生活。她得知自己罹患肺癌之后隱瞞了病情,死亡的迫近引發了她對生命的重新理解。她和譚端午離了婚,只身前往西藏,希望找個沒有人的地方死掉。但是在旅途中,龐家玉因為發燒被送到成都的一家醫院,她不能忍受死在醫院的病床上,于是在一個凌晨,在醫院的衛生間里上吊自殺。
龐家玉渴望獲得愛和幸福,但總是事與愿違,情感屢屢受挫。本文運用精神分析視域中“強迫性重復”以及“人格結構”的有關理論來詮釋龐家玉的不幸。
龐家玉早年的成長創傷使她形成自我挫敗型的人格。她有著強烈的情感依附需求,她的自我挫敗行為“源于不計代價地保持情感關系”。她強迫性地重復某些生命情景并為此受苦,以為這樣事情會變得更好。本文首先從“強迫性重復”這個理論視角出發,介紹龐家玉一生中反復呈現的生命情景,然后對這些反復呈現的生命情景進行分析,詮釋龐家玉自我挫敗型人格形成的原因。
弗洛伊德在《超越快樂原則》中闡述了這樣一個觀點:人行為的主要動力,除了快樂原則、現實原則外,還有一個更趨向于人的本能的原則——強迫重復性原則,它要求重復以前并回歸到過去的狀態。弗洛伊德把這種回到原初的無機狀態的傾向稱為死本能。人存在著生本能和死本能,這兩種作用相反、同時存在的力量的斗爭構成整個生命運動歷程的驅動力。
原初的無機狀態是一種被壓抑、得不到愛的痛苦的狀態。“病人在移情中重復這些討厭的情景和痛苦的情緒,并且以最大的機智把它們復活。他們尋求中斷尚未完成的治療;他們再次設法使自己感到被嘲弄了,迫使醫生對他們嚴厲地講話和冷淡地對待他們;他們會發現合適的妒忌對象;他們制訂一個計劃,或允諾給一個大禮物,以取代童年期那個有強烈欲望的嬰兒——但這通常是不可能實現的?!?/p>
尋求中斷尚未完成的治療,是說病人一次次進入某種相似的令其受傷的情景,以期療愈過去的創傷,重新獲得掌控感。這個過程不是病人有意識選擇的,而是在無意識中不知不覺進入的某種狀態。弗洛伊德描述了這種狀態:“有一種人,他們的所有人際關系都是以同樣的方式結束的,例如施恩者在過了一段時間之后,總會被他的每一個被保護者憤怒地拋棄,不管他們可能在其他方面相互之間有多大的不同,因此,他們似乎注定要品嘗到忘恩負義的痛苦。”
在強迫性重復的狀態下,人“被某種厄運追逐著,或者被某種‘魔幻般的’力量控制著”,弗洛伊德認為《自由的耶路撒冷》是這種現象的一個動人、富有詩意的隱喻。
“詩的主人公坦克萊德無意中殺死了以敵軍騎士的盔甲做偽裝的、他所熱戀的少女克洛林達。把她埋葬之后,他走進一片陌生而神奇的森林,這片森林曾使十字軍恐怖萬分。他拔出寶劍砍倒一棵大樹;但是,從樹干的創口里流出了血和克洛林達的聲音,她的靈魂被囚禁在這棵樹里,他聽見了她的抱怨,他再一次傷害了他所愛戀的人?!?/p>
坦克萊德反復傷害自己愛戀的人,這是他生命中強迫性重復的情景。
以上是對弗洛伊德強迫性重復理論的簡述。接下來,文章將陳述龐家玉強迫重復的生命情景。
對龐家玉而言,她強迫重復的生命情景是“承受痛苦,以期在關系中獲益”。這正符合自我挫敗型人格的特征。自我挫敗并不意味著對痛苦的鐘愛。有自我挫敗行為的人“之所以承受痛苦,是因為他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希望事情變得更好”。但是,這樣的期待不一定奏效。
下文將選取兩個情景進行簡述。在第一個情景中,龐家玉犧牲自己,以為這樣可以和譚端午成為戀人;在第二個情景中,龐家玉容忍醫生、黑車司機侵犯自己,以為這樣可以換來別人的同情,或者是減輕內心的痛苦。
1.犧牲者
在招隱寺,19歲的女大學生龐家玉委身于詩人譚端午。龐家玉不是主動的,她有過掙扎,但是正如譚端午預料的那樣,她很快放棄了,并且帶有某種悲壯色彩地將自己交了出去。
后來,她又發起了高燒,但是受傷且生病的龐家玉并沒有得到譚端午的悉心照料,譚端午趁她睡著時拿走了她所有的錢,離開了她,只留下一首題為《祭臺上的月亮》的未竟詩稿。“詩中的‘祭臺’一詞,還是讓她明確意識到了自己作為‘犧牲者’的性質,意識到自己慘遭拋棄的殘酷事實?!?/p>
龐家玉醒來后,一面是慘遭拋棄的心靈創傷,另一面是大雨滂沱時身無分文無法乘坐公交,要走回遙遠的學校的現實困境,她幾乎絕望了。“如果實在走不動,就隨便往路邊的草叢里一躺,死掉好了。她覺得像自己這么一個人,不如早點死掉干凈。”
2.受侵犯者
龐家玉去醫院取胸部穿刺的結果,得知自己得了癌癥,心中充滿恐懼。她偶遇和自己有過房產糾紛的醫生春霞。龐家玉在這個脆弱無助的時刻,非常希望得到春霞的悲憫和諒解,雖然春霞說話時語調中所隱藏的喜悅與快意,讓龐家玉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獵物任人擺布的事實,但是她不但沒有逃離,反而跟隨春霞來到醫生辦公室。
春霞看過龐家玉的診斷書后,仰天大笑,繼而對其進行冷嘲熱諷。龐家玉不但沒有進行反擊,反而決定“忘掉這個世界上還有羞恥二字,忘掉她所有令人發指的卑劣,觍著臉向她道歉”。
春霞對龐家玉毫不同情,繼續進行語言上的打擊報復,直到龐家玉感覺自己像是被人扒得一絲不掛一樣,離開了春霞的值班室。
自我挫敗的經歷還在繼續。
在經歷了春霞的諷刺和詛咒之后,龐家玉準備開車回家,但是車發生了故障,一個黑車司機主動幫助她修車并提出送她回家。她覺察到這個黑車司機不懷好意,但是卻稀里糊涂地上了他的車。龐家玉再一次成為任人擺布的獵物。但是她心甘情愿地接受了黑車司機的侵犯,她覺得在那一刻,唯有這樣,才可以幫助自己忘掉春霞的臉,忘掉世界上所有的邪惡、算計、傾軋和背叛,忘掉恐懼。
在以上情境中,龐家玉都為了在關系中獲得同情和安慰承受痛苦。接下來,文章將從這些反復呈現的生命情景出發,詮釋龐家玉的人格結構。
上文介紹了兩段龐家玉承受痛苦,以期在關系中獲益的情景。下文將對這兩段情境進行分析,詮釋龐家玉自我挫敗型人格形成的原因。
1.自我挫敗的動機
在招隱寺,譚端午只是想有一段露水姻緣,但龐家玉希望獲得一段長久的關系,為此,她呈現出犧牲者的姿態。
譚端午詢問她的感受,她的回答是:“不用管我!”
譚端午在拔去她手中的筷子的時候,由于用力過猛,竹棱割傷了她的手掌,受傷的當下,龐家玉忍受疼痛,一言不發,后來才將手掌攤在燈光下給他看。
“不論他要求對她做什么,不論他的要求是多么過分和令人難堪,她都會說‘隨便你’?!?/p>
龐家玉承受痛楚,并不是因為痛楚讓她快樂,而是因為她期待犧牲的痛楚為她帶來幸福:她以后是譚端午的人了,她會獲得他的愛、一段婚姻、一場以西藏為目的地的蜜月旅行、一個有著木槿編織的籬笆小院的家以及孩子。
在醫院獲知自己身患絕癥,龐家玉經歷了一個充滿恐懼的脆弱時刻,亟須獲得安慰和照顧,但是她遇到的人偏偏是春霞,一個和她有過房產糾紛的醫生。在極度恐懼的時刻,龐家玉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她沒有避開春霞,像獵物走入陷阱那樣走入春霞的值班室。
春霞看完龐家玉的診斷書,仰天大笑,這個時候,醫生春霞對絕癥患者龐家玉的精神虐待就已經開始了。
在招隱寺,龐家玉對譚端午還有一些反抗,但是在醫院,龐家玉一絲反抗都沒有,她甚至向春霞道歉,承擔房產糾紛中的所有過錯,并祈求對方的諒解。
再一次,龐家玉忍辱負重,幻想著和春霞和解,這樣事情就不會變得更糟,因為她還要在春霞所在的醫院接受治療。但是,春霞對她沒有一絲悲憫,只想發泄自己的恨意。
獲知自己身患絕癥,然后被春霞報復,此時的龐家玉,內心已瀕臨破碎。她遇到不懷好意的黑車司機,她對他的侵犯沒有反抗。因為龐家玉覺得在那一刻,接受侵犯“可以幫我忘掉春霞那張臉,忘掉這個世界上所有的邪惡、算計、傾軋和背叛,忘掉像山一樣壓下來的恐懼”。
接受侵犯就意味著允許自己受到傷害,期待以一種痛苦去暫時掩蓋另一種痛苦,讓自己感覺好一點?!霸谧晕覀φ呖磥恚磺‘數膿p毀行為與緩解情感痛苦有異曲同工之用?!?/p>
2.動機的形成
龐家玉之所以屢屢陷入自我挫敗的泥淖,是因為在她的潛意識中,受挫也許就意味著可以留在關系里,就像她從小經歷的那樣。
龐家玉5歲時,母親去世了。雖然不是母親主動拋棄她,但是在5歲的小女孩的心里體驗到的仍然是被拋棄了。
嗜酒如命的父親并沒有因為龐家玉幼年喪母而給予她更多的愛。母親去世的第二年,父親帶著她搬進了一個年輕的寡婦家,并且通過人工受孕的方式,和這個年輕的寡婦生育了一個兒子。在重男輕女的農村,這個“拖油瓶”的小女孩“是在呵斥和冷眼中長大的,在任何時候都會有一種無所依傍的礙事之感”。父親雖然沒有直接把龐家玉遺棄在某處,但是在這個家庭中,龐家玉幾乎是被放棄的小孩,在父親和繼母以及弟弟心里是沒有位置的。她感受到的仍然是被拋棄和不被尊重。在龐家玉婚后,父親又開始在經濟上對她進行盤剝,這位父親每次和女兒聯系,僅僅是為了要錢。
在此種環境下長大的龐家玉,發展出逆來順受、自我犧牲的性情??梢栽O想她“習得”的關系模式是:關系就意味著被拋棄、冷漠、不尊重、呵斥和被盤剝。作為一個需要照顧和關愛的小女孩,如果她經歷和忍受這些,她還是可以處在關系中,至少可以活下來,甚至,如果遭受的苦難足夠深重,比如生病或者受傷,還有機會得到一些關愛。
這種成長經歷,塑造了龐家玉自我挫敗型的人格特質,成年后的她甘愿犧牲、受苦、自我貶低,希望在人際關系中受益,但她的決定和經歷似乎總是與幸福背道而馳。
龐家玉的童年飽受痛苦,成年后命運多舛。她遭受的挫折與童年的不幸經歷有一致性:被拋棄、被忽略、不被尊重。她承受這些痛苦的行為本質上是一種潛意識的自我救贖,重現挫敗情景,然后努力適應和掌控。但由于這種模式本身是適應不良的,所以最終造成現實層面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