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佳木斯市委史志研究室
按照國務院《地方志工作條例》“地方志書每20年左右編修一次的規定”,《佳木斯市志》二輪志書已于2014年通過省級終審,共約340萬字,并于2015年1月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根據《黑龍江省地方志工作規定》第十七條“鼓勵編纂部門志、行業志、專業志、企業志以及鄉鎮(街道)志、村志等特色志書、年鑒或者其他地情文獻”的要求,從2015年至2020年6年時間,在二輪市志結束,三輪修志未開始之前的“空檔期”,我們除了對列入國家計劃的《永紅區志》提供服務和幫助之外,積極作為,創新求實,將更多力量放在加大指導力度,主動與各界溝通,廣泛動員社會力量,以地方志專家、地方黨史研究人員和社會上有志之士為主,充分調動和發揮社會各界各戰線修志人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組建編纂班子,投入財力和物力,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推出一批史志成果或地情書籍,編史修志取得豐碩成果。
《佳木斯市志》二輪結束后,當時的佳木斯市地方志辦公室發揮主陣地作用,聯合佳木斯市委黨校抽調人員,專兼職結合,以聘請老同志、老專家為主體,組建《佳木斯通史》編纂班子。編寫上限,從以佳木斯市為中心的三江平原地區有原住民活動起始,下限至2018年。全書以存真求實,縱述史實,分三十四章,記述了三江平原地區9100年來的發展演變,創造的燦爛古代文明;在近現代史中,三江地區是東北抗聯八個軍同日寇浴血奮戰的核心區,是東北抗日戰爭的主戰場;解放戰爭時期,東北根據地戰略大后方——佳木斯市被譽為“東北小延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佳木斯成為東北老工業基地重要組成部分,為新中國經濟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國人民解放軍十萬轉業官兵開發建設北大荒;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來,佳木斯市發生了歷史性巨變;黨的十八大以來,認真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發生歷史性巨變的新業績?!都涯舅雇ㄊ贰反┰綍r空隧道,將以佳木斯市為中心的三江地區發展巨變的歷史鏈條串連起來,對三江地區歷史發展做了客觀地記述和總結,為后人“抓鐵留痕”地留下歷史記憶,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全面、詳實和可靠的歷史資料和科學依據?!都涯舅雇ㄊ贰愤@部地方史書,是佳木斯市有史以來第一部地方通史,它的編纂和出版填補了佳木斯市沒有地方通史的空白,開創了佳木斯市及所轄縣(市)、區記述本地歷史發展進程的先河。全書150萬字,目前正在送審階段,2021年內可付梓問世,出版發行。
在“空檔期”,我們主動與社會各界溝通,動員各戰線、行業組建編寫隊伍,積極編寫修志和地情書籍。佳木斯軍分區2015年成立了以軍分區司令員石寶軍為主任的《佳木斯軍事史》編纂委員會,軍地聯合組建編寫班子,佳木斯市地方志辦公室予以指導和協助。經過兩年的編纂工作,于2017年7月內部書號出版了158萬字的《佳木斯軍事史》。同時,出版了《佳木斯軍事圖志》約88萬字,《佳木斯軍事史資料匯編》73萬字。推出的這3本軍事史資料,是黑龍江省軍區所屬軍分區的第一套軍事史及軍事圖志。
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工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軍政軍民關系融合的法寶,也是世界軍事史上的偉大創舉。軍愛民、民擁軍,深刻反映了人民軍隊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生動體現了我們黨的宗旨和人民軍隊的政治本色。佳木斯市有著光榮的擁軍優屬傳統,是全國著名的“雙擁模范城”,2020年又奪得“九連冠”。佳木斯市的雙擁工作繼承延安精神,從東北抗日戰爭的1936年初各東北人民革命軍改編成東北抗日聯軍起,軍愛民、民擁軍的傳統就一直代代相傳,并匯聚起強大的軍民團結力量,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至2020年走過了84年的光輝歷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戰略思想,為了全面記錄和宣傳佳木斯市的雙擁工作,真實反映佳木斯市軍民84年的雙擁情懷,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佳木斯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牽頭,組織編纂了《佳木斯雙擁史》,利用一年多時間編纂完成,共約50萬字,現已通過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的審定,2021年上半年即可出版發行?!都涯舅闺p擁史》是繼《徐州雙擁史》之后的全國第二部雙擁史。書稿得到了2020年到佳木斯視察和調研的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雙擁局局長肖安水少將的充分肯定。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遺址遺跡是城市文化的載體,它以滄桑而生動的面孔,凝固和傳遞著特定的時代表情,構成一個城市獨特形象和身份憑據。佳木斯市人大常委會為把佳木斯市的歷史文化遺址遺跡整理出來,把城市的腳印清晰地融入廣大人民群眾的記憶,2018年,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臣同志帶領調研組,利用半年時間,進行了專題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劉臣任主編,組建編纂班子,編寫了地情書——《佳木斯歷史遺址遺跡》。市委史志研究室副主任崔巖、《佳木斯市志》副主編高景榮擔任副主編,全書25萬字,圖文并茂,一址一圖,通過對229處遺址遺跡的記述,再現了佳木斯市的歷史足跡。該書2020年8月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發行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省、市媒體紛紛予以報道和宣傳,成為佳木斯地區研究本地歷史的珍貴文獻資料書,也成為進行愛國教育的教材和宣傳資料。期間,佳木斯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組織編寫了《黑龍江省歷史文化系列叢書》(佳木斯卷),全書26萬字,正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印制中,即將問世。
《佳木斯軍事史》《佳木斯軍事圖志》《佳木斯軍事史資料匯編》《佳木斯雙擁史》《佳木斯歷史遺址遺跡》《黑龍江省歷史文化系列叢書》(佳木斯卷)等一系列書籍編纂工作中,都凝聚著佳木斯史志人的辛苦汗水。這6本書的執行主編都是由佳木斯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佳木斯市志》主編、省地方志書終審專家庫終審專家富宏博同志擔任。
我們還積極支持佳木斯大學編修了《佳木斯大學校史》《佳木斯大學臨床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院史》《佳木斯第一中學校史》、佳木斯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發展史——《佳木斯文學藝術》。還為佳木斯革命老區促進會組織編寫的富錦、樺南、樺川、湯原、同江、撫遠、郊區7部《革命老區發展史》,約220萬字予以把關審定。
為了更好地編纂富有地方特色和高質量的志書,我們分三步走加以實施。第一步,選擇有條件的村鎮,特別是名村、名鎮,編修村志、鎮志、鄉志,先行試點,以點帶面,逐步鋪開。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是全國唯一一個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都視察過的鄉村,既是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又是全國文明村、全國美麗宜居村莊,全村實現了別墅化。我們和中共同江市委共同組建市、縣、鄉、村四級參加的編寫班子,在搜集、整理大量資料基礎上,采取綱目體例,經過兩年時間完成了《八岔村志》編修,是全省唯一一部入選“中國名村志文化工程”的村志,是全國24部名村志之一,成為全省村志的范本,于2017年12月由方志出版社在全國發行。第二步,選擇對編修村鎮志傾情貢獻的佳木斯市郊區大面積開展村、鎮志的編修。2015年以來,中共佳木斯市郊區區委、區政府對編修村鎮志站位高、熱情高,要求有條件的村鎮都要修出一部精品志書。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目前郊區11個鄉鎮完成了11部鄉鎮志,做到了鄉鎮志書全覆蓋。泡子沿、黑通、光明等25個村都完成了村志編修,為全市樹立了樣板。第三步,組織部門志、行業志、企業志等特色志書的編修。我們和佳木斯市民政局一道組織隊伍,抽調精兵強將,集中力量編寫《佳木斯地名志》。派出《佳木斯市志》副主編高景榮和市人大常委會原副秘書長楊士學,任《佳木斯地名志》執行主編。經過兩年的辛勤工作,于2018年12月編纂出上、下兩冊精裝《佳木斯地名志》,全書200萬字,收錄地名1.6萬余處,在全省獲得好評。高景榮、楊士學還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地名詞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地名志》等志書的編寫工作。我們還和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密切合作,編寫了《佳木斯組織史2008—2013》,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發行。到2020年底,市直各部門還編寫出《佳木斯勞動志》《佳木斯人事編制志》《佳木斯人民防空志》《佳木斯建材志》《佳木斯建設志》《湯原縣檔案志》等多部部門志、行業志。
史克芳是佳木斯市郊區沿江鄉中心校校長,對鄉村志情有獨鐘,傾注了大量心血。在市志專家指導下,他奮筆耕耘,已經編修了郊區黑通、泡子沿、光明等3個村的村志,文字達80多萬字。中共佳木斯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井軍偉對自己故鄉——佳木斯市郊區松江鄉新民村倍加熱愛,多年來潛下心來利用工作之余,獨自編寫《新民村志》。經過不懈努力,于2019年底完成了30萬字的書稿。在他編修過程中,我們給予熱心支持和幫助,對編寫中的問題加以指導,而且在印刷費用的籌集上溝通協調,爭取到東風區黨政領導的大力支持,解決了印刷費用。趙海龍是樺南縣郵局的一位老職工,立志地方黨史的研究,特別是對抗日戰爭時期,組織領導樺南縣駝腰子金礦起義的東北抗聯十一軍軍長祁致中最為鐘情,投入極大熱情和精力編寫《祁致中傳》。他20年來采訪了300多位祁致中的戰友、親屬和當年抗聯將士的“紅二代”,收集整理了近百萬字的文字、圖片等史料。經過自己辛勤努力,終于編寫完成了記述抗日英雄的《祁致中傳》,圖文并茂,共28萬字。在他編寫過程中,我們多次與他進行交流、研究,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資料和意見,幫助他審讀,把住史實關,而且和樺南縣主要領導匯報溝通,幫助解決印刷費用問題。該書將于2021年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成為抗聯研究特別是弘揚抗日英雄祁致中的一部很有價值、很有影響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