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騫 張 虹
(中共哈爾濱市委史志研究室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0)
病毒是什么?無非是一團蛋白質加遺傳物質,沒有獨自生存的能力。可是一旦進入人體,就如同一滴水匯入海洋……
病毒的歷史非常悠久,自從人類誕生以后,就無時無刻不在與病毒引發的傳染病作斗爭。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人類飽受傳染病的摧殘,有史料記載的就包括:公元前的雅典大瘟疫、東漢末年席卷中原的傷寒、中世紀肆虐歐洲的黑死病、15世紀滅絕印第安人的天花、19世紀橫掃西方各國的霍亂、一戰后影響全球的西班牙大流感……
本文通過對《哈爾濱市志 ·衛生志》 《哈爾濱市志 ·總述》 《哈爾濱市衛生防疫站志(1952—1985)》《動力區志》等地方志書的全面梳理,回顧了20世紀1900—2000年100年間哈爾濱發生過的傳染病種類及防治對策。
1910年10月,哈爾濱發現鼠疫病人。11月15日,吉林西北路兵備道在濱江廳組成防疫局,于駟興為總辦,譚兆梁為坐辦,宋春熬為會辦。對傅家甸“嚴絕交通,厲行隔離”。12月,鼠疫猖獗,居民十分恐慌,畢業于英國劍橋大學的中國醫生伍連德博士奉清政府之命來到哈爾濱指揮防鼠疫。吉林西北路兵備道于駟興、濱江廳分防司同知章紹洙,因“防疫不力”先后被撤職。疫情到1911年2月撲滅,發病者無一幸存。毗鄰阿城縣發病1 795人,全部死亡。
1920—1921年,第二次鼠疫大流行。這次是由內蒙古海拉爾沿濱州鐵路傳入的。1921年1月22日在傅家甸發現,市內外暫時斷絕交通。2月2日,哈爾濱鼠疫防疫處成立。2月15日,馬家溝中國居民區發生鼠疫。3月,因鼠疫流行,各學校延期開學,戲園停演,火車站控制售票,嚴格檢查。4月1日,因“疫氣較前大熾”,官廳發布戒嚴令,機關停止辦公一星期。鼠疫流行到5月29日撲滅。發病者共3 125人,全部死亡。
1939年,日本關東軍第731部隊在平房區建立一座龐大的細菌工廠,該細菌工廠1個月可培制出300公斤鼠疫菌菌液,在一個“生產周期”內可培養出453公斤感染鼠疫的跳蚤。為了銷毀這一慘絕人寰的滔天罪證,日軍于1945年8月11日炸毀了這座“細菌工廠”,致使鼠疫疫源在哈爾濱平房地區潛伏下來,從此留下后患,釀成腺鼠疫的流行。
1946年9月16日,平房地區義發源屯、大東井子、后二道溝發生了人間鼠疫,經市防疫所判明是首次發生的原發性腺鼠疫。10月1日成立了哈爾濱特別市鼠疫防疫部,10月23日疫情擴及道外、香坊、太平地區后,市人民政府、衛戍司令部、民主聯軍司令部進行地區封鎖,與外地斷絕往來。這次防鼠疫到12月10日結束,歷時80天,參與防疫的人員720人,預防注射444500人;鼠疫病人118人,死亡117人。
1947年9月,又一次發生鼠疫,疫源是由一名毛皮商人,從西滿王爺廟地區帶入市區,引起流行,分布在5個市區的46個街道。當即采取緊急防疫措施,各區分別組織了防疫委員會,共發動和組織行政人員80人,醫務人員4856人,在16天內,為市區747367人進行了預防注射。封鎖疫區61處,1675戶。從9月5日—12月1日,發病者56人,全部死亡。
1948年9月,平房區義發源屯發生患腺鼠疫死亡1人。1950年有腺鼠疫患者24人,死亡18人。1951年發現6人,死亡2人。1954年,在楊馬架子有1人染病,此后再未發生人間鼠疫。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東鐵路沿線發現霍亂病患者4488人,死亡2640人。哈爾濱傅家甸俄僑患者608人,死亡283人,中國患者1050人,死亡647人。
1919年,霍亂患者11502人,死亡6775人。這次疫情原發地為上海,經大連由鐵路傳入。
1926年,霍亂患者280人,死亡人數不詳。
1932年,霍亂由上海傳入。患者415人,死亡162人,成立了臨時防疫委員會,進行了預防注射。
1946年6月,東北地區霍亂猖獗,7月20日,成立“哈爾濱市防疫部”,7月21日,在太平橋發現第一名患者,病源來自雙城,8月9日經化驗判明為真性霍亂,市政府于8月10日發出《關于防止霍亂傳染蔓延的緊急布告》,并立即開展防霍亂工作。參加防疫人員共245名,9月15日撲滅。接受疫苗注射者110000人,收容霍亂病人167人,死亡97人。支出經費東北幣261萬元。此后,再無群體霍亂病發生。
1968年8月,從市區江段的江水中,首次檢出副霍亂弧形菌。
1984年8月在道里區發現2名副霍亂病人。
1994年7月,哈市發生自1984年以來首例帶入性霍亂病例,病原為霍亂弧菌埃爾托生物型小川型。
1998年8月,太陽島風景區某療養院發生建國以來較大的帶入性霍亂局部疫情,對31名霍亂病人的病原攜帶者實施了隔離治療和疫點終末消毒。追蹤調查482名可疑密切接觸者,對其中119名密切接觸者進行病原檢索和預防投藥。
哈爾濱解放前,天花病年年都有發生,死者無數。1949年2—3月,在日本難民中小流行,病34人,死7人;1949年11月—1950年1月大流行,先在東傅家區發生,繼而波及全市,共發現患者409人,死亡59人。發病期間有800多名醫務人員參加防疫,全市普遍檢診,普種牛痘67.8萬人次。
1947—1952年,天花患者共472人,死94人。
1952年發現最后一例,此后天花便絕跡。
1981年3月,接到衛生部關于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已消滅天花的通知。到此,結束了預防天花的歷史。
哈爾濱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斑疹傷寒年年多發。1950年起,把預防斑疹傷寒作為防治傳染病的重點之一。隨著愛國衛生運動的開展,人民群眾注意個人衛生,消滅虱子,及時切斷傳染途徑,到50年代,已經基本上得到控制,發病率由1949年的60.63/10萬降至1/10萬。1960—1963年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安徽、山東等農村人口盲目流入哈爾濱市,帶來病源,造成1960年多發病,1961年和1962年流行。發病率分別為142.51/10萬和127.53/10萬。1963年開始逐年下降。1967年后,已被控制,僅在特種人群中有所發生。1983—1990年僅有8例。1991年上半年,全市陸續發生散在性斑疹傷寒29例,經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流行病微生物研究室鑒定,有9例確診為地方性斑疹傷寒,即鼠蚤傳播的斑疹傷寒,這是全市首次確認鼠型斑疹傷寒。同年5—7月,動力區黎明鄉省少年犯管教所因下水阻塞污水倒灌生活區出現傷寒17例病例。7—8月,既往疫區阿城市舍利鄉董家屯由于生活接觸出現10例傷寒病人,市衛生部門對密切接觸者840人投藥預防。
1942年1月流行性感冒大流行。1957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爆發了數十年來最大的流行,來勢兇猛。1957年3月14日,哈爾濱市第二中學第一個上報疫情,一周內疫情猖獗,4月12日停止,歷時40天,罹病35.7萬多人,占全市人口23.85%。1965年10—12月,又出現一次大流行,規模小于1957年,具有兒童發病多、流行趨勢緩慢、延續時期長的特點;1970—1972年再次流行,隔年,又以雙峰波的特點,出現了1974年和1975年的中度流行。以后呈散發狀態,未出現大流行。
哈爾濱市流行性感冒病毒,1970年前是以亞洲甲型A2為主,1970—1972年流行時為亞洲甲型A3,1977年則分離出亞洲甲1型和亞洲甲3型。
自1956年軍工學院在哈建立后,該院的醫院報告曾有病毒性肝炎的散在病例,1959年先于平房區、動力區首次發現,8月開始流行,1960年1月開始下降。此后年年散在發生并有小流行。
1972年,市衛生局在防疫站設肝炎防治辦公室。年年進行肝炎普查,1981年以來,已基本形成肝炎防治工作網,建立了市肝炎監測中心。
1986年起對托兒所、幼兒園的幼兒,1987年起對全市新生兒,開展乙型肝炎疫苗接種。
有史以來,年年多發。一般是1月開始增多,3—5月為高峰期,6—7月開始下降。發病者主要是學齡前兒童。解放前未列入傳染病內,故無記錄。解放后,1953年、1958年、1959年、1964年、1965年、1966年出現過不同規模的流行。其中,1958年11月至1959年1月,為一次最大流行,病37329人,死1339人。
1965年以前,在缺乏有效的免疫手段時期,曾經用注射母血、服用紫草劑及尿泡雞蛋、注射胎盤球蛋白等方法進行預防。除丙種球蛋白用于保護接觸者有一定的效果外,其余均無明顯效果。1965年,麻疹減毒活疫苗問世并得以廣泛應用,1976年發病率由1964年的2669.13/10萬降至6.45/10萬,道里、道外、南崗、太平4個區為無麻疹區。80年代末,麻疹發病率已控制在2/10萬上下。
俗稱小兒麻痹癥,歷史上年年有發生。1955年起列入傳染病管理,開始防治。1964年前,每年發病者在100—600之間。經過20多年服用減毒活疫苗預防,80年代末,已近絕跡。
在哈爾濱市有史以來就常年發生,間有流行,多在8歲以下兒童中發病,3月開始見多,5月為發病高峰。50年代初期發病率40—50/10萬。1954年起,對8歲以下兒童進行白喉類毒素預防接種,60年代后期,兒童患白喉者已不多見。1974年,在顧鄉收容所收容審查的青少年中暴發流行,此后,在收容所等特種人群中年年發生。1983—1986年未發生。1987年后又有發生,但發病率未超過0.5/10萬。
在1946年解放前不斷流行。解放后年年都有發生,多發在3—4月,10歲以下兒童得病者較多。1967年春,曾出現過一次較大流行,發病者4351人,死亡153人,發病率為212.3/10萬。用流腦菌苗進行預防,并曾用四環素矯治流腦帶菌者,但效果不理想。1973年后,使用流腦多糖體菌苗,發病率控制在2/10萬上下。
資料記錄1973年前未發現此病,也從未有過乙腦流行的記錄,其間,雖有2例病人的疫情登記,但均屬在外省感染發病。1974年秋,突然暴發流行,8月11日—10月11日流行2個月,波及部分市區和郊區21個農村公社(鄉),63人發病,20人死亡。1975年后,未發生新病例,其間,有9例疫情報告登記,病源均系外地帶入。
自從1909年哈爾濱市有疫情統計記錄以來,就有猩紅熱流行的記載。1941年前,發病人數之多居于各種傳染病的前三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于1958年、1959年、1972年、1973年出現過較大的流行。80年代末,每年均有發生,并時有流行。
20世紀50—60年代,曾對托兒所、幼兒園的兒童廣泛應用青霉素涂咽做預防,起到一定的矯治和抑止發病的作用。后因青霉素免疫反應者增多,遂停止使用。70年代末,在全市應用利福平滴鼻和噴咽進行預防,效果良好。
從1909年疫情資料記載以來年年多發。1955年列入傳染病管理,開始防治,主要是接種百、白、破三聯疫苗。1966年前發病率在35.65—957/10萬之間。1967年后開始減少。1987年后發病率已控制在2.12/10萬以下。
1943年前,年發病人數一直居于急性傳染病的第一、二位。20世紀50年代稍有減少。1961—1963年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出現過流行高峰,發病率183/10萬。此后,一般年份的發病率徘徊在10/10萬上下,但相隔3—5年左右出現一次小流行。傷寒、副傷寒多在郊區農村發生和流行,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后有時在市區發生,特別是由于自備水源的污染和冷食的污染,使水源性和食源性的病源,成為主要病因。1998年9月,哈市發生建國以來由飲水污染引起的規模較大的傷寒、腹瀉疫情,確診傷寒病人67例。1999年4—6月,雙城市第一水廠未經衛生防疫部門批準,擅自選擇水源地打井,水廠未嚴格消毒,造成傷寒暴發,確診病例101例。
從1898—1990年一直是發病率最高、波及面最廣、常年流行的疾病。1959年開始,30年來一直把防治痢疾列為防病工作重點,采取了綜合性預防措施。但由于痢疾的傳染因素復雜,直至80年代末,仍在流行,未見平息,發病率雖較以往降幅很大,但仍在200—400/10萬之間浮動,列各種傳染病的首位。
從1939年有資料記載以來到1951年,年年發生。1949—1951年發現病者122人,死亡3人。1952年后沒有發生。
1953年,在郊區發生10例皮膚炭疽病人,多因扒牛皮感染。同年肺炭疽病2人死亡。1963年4—6月,哈爾濱毛皮生產合作社工人3人,因加工由烏魯木齊購進的羊皮,而染肺炭疽死亡。1970年后再無病例。
1956年,在郊區兩個飼養羊的村屯,發病27人,屬散在發病,沒有暴發流行。1981年,市地方病防治站設立簡易門診,對慢性患者進行對癥治療。
于1935年首次在黑龍江省東北部孫吳縣的日本侵略軍中發現,當時有“孫吳熱”之稱。哈爾濱市從1957年將其列入傳染病管理。1957—1982年間有15個年份中共發生33例病人,死亡8人。1983年9月,在太平區民主公社新國大隊的4個屯,出現了第一次爆發,10月撲滅,共發現12例,死亡2人。在防治時撲鼠1112只,其中黑線姬鼠占53.8%,鼠帶毒率為3.73%。后經調查證明,流行性出血熱的主要傳染源,不僅是黑線姬鼠,野鼠中也檢出帶毒鼠。1984年,在市區共撲鼠1693只,其中從八區糧庫、肉聯廠等地的家鼠中檢出了出血熱病毒抗原14只,帶毒率為0.83%。1984年后,年年有發生,較前增多。
1921年7月30日,濱江警察廳擬訂《取締畜犬規則》,統一制發犬牌,無牌犬一律撲殺。1922年,市立醫院開始接種狂犬病疫苗。1927年哈爾濱特別市政府建立撲犬所,公布防治狂犬病6條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市政府于1950年4月5日公布《哈爾濱市飼犬登記及捕獲野犬暫行規定》,進行狂犬病疫苗預防接種。
1965年8月,在郊區和平公社瓦盆窯大隊和呼蘭縣石人城公社,首次發現鉤端螺旋體病例,至1990年共發現35例。
哈爾濱解放以來,在1958年、1963年、1975年、1987年和1990年中各發現1—2人,均系來自林區感染的病人。
1978年以來,每年發病人數均未超過6人,部分患者是外地病人。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哈爾濱市有預防接種活動。但僅有防天花的民間“種花先生”自發進行種痘(群眾稱栽花),后由官府推行接種牛痘疫苗。
哈爾濱解放后,逐步建立了免疫工作專業機構,開展了大規模的人群預防接種。接種的生物制品種類由解放初期的霍亂菌苗、鼠疫菌苗、牛痘疫苗3種增加到17種。
20世紀40年代后期,除了接種牛痘疫苗預防天花外,為了撲滅和預防當時猖獗一時的霍亂和鼠疫,對人群進行了鼠疫菌苗和霍亂菌苗的應急接種。還在感化所、教養院等衛生條件不好的人群中進行了為數不多的斑疹傷寒疫苗預防注射。
50年代,預防接種的生物制品疫苗起初有4種,即鼠疫、霍亂、牛痘、斑疹傷寒,后增加了白喉類毒素、傷寒菌苗、百日咳菌苗、痢疾噬菌體、破傷風類毒素等。此外,還對郊區發生波狀熱的2個養羊多的村屯,做了布氏桿菌病菌苗接種。
60年代后,積極地進行了接種牛痘、白喉、脊髓灰質炎疫苗等基礎免疫活動。特別是麻疹減毒活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研制成功后,于1965年開始在哈爾濱市大面積應用。建立了接種登記卡片和健康戶口,為后來的免疫活動創造了良好條件。
70年代以來,隨著麻疹減毒活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Ⅰ、Ⅱ、Ⅲ型糖丸)等有效生物制品的進一步研制成功和推廣使用及兒童免疫制品的增多,哈爾濱市逐步將預防接種工作納入計劃軌道。1976年,首先在道外區推行了常年計劃免疫試點工作。
80年代,進入計劃免疫新階段。經過試點和逐步推廣,1982年起,在全市全面實行了兒童常年計劃免疫。
第一,定期免疫預防。
霍亂菌苗:共接種兩次,首次是1946年接種11萬人,1947年接種176687人。此后,再無霍亂病例發生,也沒進行較大的人群接種活動,每年只對出國人員接種,1978年后停止接種。
鼠疫菌苗:1946年接種44.45萬人,1947年接種74.7萬人,此后,每年一次直到1966年。
種痘:1950年前,每年3—4月對出生6個月以上和15歲以下兒童接種牛痘,每年3—13萬人左右。1950年和1951年開展了全民種痘,1950年接種538526人,1951年接種671927人,分別占全市人口的82.3%和84%。此后,每年對6個月齡新生兒進行初免,以后,每6年普種1次。1972年普種152萬人。1981年4月進行了最后一次種痘。
斑疹傷寒疫苗:1948年開始接種,到1955年每年約接種2000人次。
傷寒、副傷寒菌苗:1950年開展普遍預防注射。此后,縮小了范圍,以飲食業從業人員、上下水道工人、垃圾清掃工人、糞便清掏工人、防疫人員和新、老傷寒疫區人群等為接種主要對象。60年代后—70年代中期,因無傷寒發生,停止接種12年。“文革”后期,傷寒病復出,1978年起恢復接種。
白喉類毒素:1950年,對40個托兒所保育院和東傅家區試點街預防注射2138人。1951年,對2—8歲幼童和兒童預防注射13000人。1954年,對3周歲以下的兒童全部予以初次接種,此后,每年僅給新生兒接種。
百日咳菌苗:1952年開始接種,主要對象:托、幼兒童和衛生條件較差的居民區的散在兒童,每年注射量為2萬人次,直到1960年百日咳、白喉二聯制劑應用為止。
百日咳、白喉二聯制劑:1960年開始在哈爾濱市應用。
破傷風類毒素:50年代初和1970年,進行過破傷風類毒素的接種。
百日咳、白喉、破傷風三聯制劑:1970年起在哈爾濱市應用,1982年起納入兒童常年計劃免疫。
麻疹疫苗:1953年用一次量30—40毫升的兩親血液注射(母血或父血)為已發生麻疹的托兒所、保育院的兒童進行免疫。1954年后使用胎盤球蛋白,1955年后又廣泛用紫草劑,在尚無有效疫苗的情況下一直應用到1960年。隨著麻疹減毒活疫苗的研制成功,1965年,首次在哈爾濱市試點接種麻疹疫苗,每年對6個月(1983年改為8個月)的新生兒童進行初種,對4歲和小學一年級的兒童加強接種。
脊髓灰質炎口服減毒活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于1960年在國內研制成功。1962年起,哈爾濱市應用液體疫苗,1965年起,應用Ⅰ、Ⅱ、Ⅲ型糖丸疫苗對兒童進行免疫。
痢疾噬菌體:1953—1955年,用于發生痢疾病人單位的職工或散在居民,為數不多,最多為1955年,共服12.4萬毫升。因其效果未肯定,故未繼續使用。
第二,不定期免疫預防。
流感疫苗:1978年后在哈爾濱市應用,為單價亞洲甲型,用于甲、乙、丙三型流感,易產生變異現象,影響疫苗保護率,一般情況下不用。據預測1978年、1979年、1984年可能流行,在部分工廠、大專院校、集體人群中進行接種。
乙腦疫苗:1974年哈爾濱市首次發生乙腦流行,1976—1978年對發生過乙腦的地區進行疫苗接種。
流腦菌苗:1980年,初次使用接種4萬人次。因效果不佳,而且異常反應較重,再未推行。1984年11月,初次使用新研制的流腦多糖體菌苗,接種24萬人次,此菌苗異常反應率低。
布氏桿菌病菌苗:1956年,對發生布氏桿菌病的兩個村屯的居民做了布氏桿菌病菌素試驗,對其中298名的陽性反應者接種菌苗。到1966年共進行過5次,以后未再進行。
炭疽菌苗:1963年6月,對發生炭疽的哈爾濱毛皮生產合作社全廠職工進行炭疽菌苗接種。
90年代后,計劃免疫分為定期與不定期免疫兩種。1991年定期免疫的疫苗主要有麻疹、脊髓灰質炎、卡介苗、白百破,不定期免疫主要有流感疫苗、乙腦疫苗、流腦疫苗等。1992年,全市全面開展乙肝疫苗免疫接種工作。1995年,市衛生局印發《關于在中小學生中開展風疹疫苗腮腺炎疫苗接種工作的通知》。1997年,市衛生部門轉發省衛生廳印發的消滅脊髓灰質炎行動計劃、麻疹控制規劃和風疹疫苗免疫接種實施方案,對全市0—4歲兒童進行第五次脊髓灰質炎強化免疫。1999年,全市普種風疹疫苗。
自清宣統元年(1909),哈爾濱市有疫情資料以來,各個歷史時期都把對傳染病實行疫情報告作為傳染病管理的重要措施。管理范圍各時期有不同規定。
1916年,有8種法定傳染病列為管理范圍,即霍亂、赤痢、腸傷寒、天花、斑疹傷寒、猩紅熱、白喉、鼠疫。
1928年,傷寒副傷寒、斑疹傷寒、赤痢、天花、鼠疫、霍亂、白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猩紅熱9種傳染病為法定傳染病。
1938年,有12種病為法定傳染病和指定傳染病。法定傳染病有鼠疫、霍亂、赤痢、疫痢、腸傷寒、副傷寒、天花、斑疹傷寒、猩紅熱;指定傳染病有白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回歸熱。對報告的要求:“醫師(包括漢醫)診斷決定傳染病患者或檢驗其尸體時,應指示其家族或同居人消毒方法及預防方法,并須在12小時內向患者或尸體之所在地管轄警察署、檢疫委員會或防疫委員會呈報。”
1948—1978年,根據國家規定,不斷完善傳染病管理辦法,規定管理的急性傳染病分為甲乙兩類共25種。
甲類:鼠疫、霍亂及副霍亂、天花。
乙類:白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紅熱、麻疹、流行性感冒、痢疾(菌痢和阿米巴痢疾)、傷寒及副傷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斑疹傷寒、回歸熱、黑熱病、林森腦炎、恙蟲病、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布魯氏桿菌病、狂犬病、炭疽。
1989年9月1日起,按國家規定的傳染病進行管理,新規定的傳染病分三類,共35種。
甲類:鼠疫、霍亂。
乙類:病毒性肝炎、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質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鉤端螺旋體病、布魯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流行性乙型腦炎、黑熱病、瘧疾、登革熱。
丙類:肺結核、血吸蟲病、絲蟲病、包囊蟲病、麻風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新生兒破傷風、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和除霍亂、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每次實行的法令,都有關于疫情報告的規定。哈爾濱市在解放初期開始實行疫情報告制度對傳染病進行管理。1949年,哈爾濱市衛生局頒布《哈爾濱傳染病報告辦法》;1953年,哈爾濱市人民政府頒布《傳染病疫情報告及處理暫行辦法》。凡中西醫師、醫士和檢驗、防疫人員均為法定疫情報告人。遇有法定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時,必須在限定時間內報告所在地衛生防疫站,衛生防疫站按要求及時向衛生局報告。
1990年1月5日,哈爾濱市衛生局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下發了《法定傳染病報告管理辦法》。《辦法》規定:任何人發現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都應及時向附近的醫療保健機構報告疫情。醫療保健人員、衛生防疫人員及個體開業醫生為責任疫情報告人,責任疫情報告人發現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病人及其病源攜帶者或疑似病人,必須及時用電話報告所在地衛生防疫站,同時填報《傳染病報告卡片》,最遲在城市不得超過6小時,在農村不得超過12小時。發現乙類傳染病、病源攜帶者或疑似病人,在城鎮于12小時內,在農村于24小時內報出《傳染病報告卡片》。
1995年和1999年,哈爾濱市衛生部門兩次制定《哈爾濱市腸道傳染病防治方案》,全面加強食源性、水源性預防措施,提出腸道傳染病防治的工作目標、工作任務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