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熹微,梁歡,滿朝朋,鄧方翔,李浩宇 (湖南工程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1)
“住宅”作為一種普通的居住形式,幾千年來不斷地衍生變化,它反映著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住宅都有各自的特點。我國因所屬地區不同,各地鄉鎮的生態環境與人文習俗均有極強的地域性,基于這些不同塑造出了各具特色的鄉鎮風貌。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鄉鎮特色住宅必須因地制宜、推陳出新,突出地方特色。例如運用當地文化為要素的河南林州縣石板巖鎮,利用特有的石板作主要建材,來構建當地名宅。全國美術專業寫生基地就是使用當地石板飾面創新出新型石板建筑,既保留了石板巖的本身風貌,又反映了就地取材和設計的規劃執行效能。川南苗族則以苗族特色蠟染裝飾特色民居,利用具有典型民族風情和鄉土氣息的村寨來發展觀光旅游。鄉鎮旅游和民俗旅游的交織,濃厚鄉鎮文化和村落特色建筑,均體現了文化內涵且為當地鄉鎮旅游帶來吸引力。前有溪地99集裝箱鄉鎮主題酒店的實踐,后有Port-A-Bach可移動式集裝箱住宅的嘗試探索,集裝箱建筑的增筑和改造是社區空間的創新探索,通過合理建設幫助當地人在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情況下,創造尺度適宜、依托性、停留性更強的鄉鎮社區環境,帶動鄉鎮產業的優化升級。
國外鄉鎮住宅注重因地制宜,突出不同地區的生態特色。從建筑布局方面看,國外鄉鎮住宅多利用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優勢,因地制宜,隨坡就勢。且在具體規劃的實施過程中,政府依法依規管理,居民生態環保意識在線,保障了既環保又高效的特色性施工。如日本以功能劃分住宅建筑形態,普通的農居住家設有單獨的工具用房或倉庫;再如荷蘭政府要求鄉鎮住宅須按規劃布置,否則拒絕發放建筑執照,在俄羅斯,政府則積極推行鄉鎮標準化的住宅設計方案。
“聯排式”“別墅式”成為目前許多地區新鄉鎮建設的示范,此類建設模式的延續,將會重蹈城市建設中“千城一面”的覆轍,造成傳統文化、地域文化的喪失。現在大量的鄉鎮面臨著更新改造,在經歷過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后,我們應該思考,如何結合鄉鎮特色的開發,來進行住宅改造,在此過程中運用的模式和選取的思路非常重要,好的方案會更有利于特色鄉鎮的營建和未來發展。
本文通過對正在營建特色風貌的湖南湘潭3鎮5村進行社會調查,從實踐中挖掘鄉鎮住宅建設的風貌與特色,并將學校所學專業理論框架融入實踐中,為提升湖湘地區特色鄉鎮的改造提出新的思路和創新方案。
我們研究的是鄉鎮特色風貌營建及住宅改造的思路等問題,通過對社會現象的研究,以湖南省為范圍,湘潭市的3鎮5村為具體走訪對象,開展詳細的實地調研。此次調研目的在于摸底幾個有代表的鄉鎮的風貌實況,了解鄉村住宅具體建設形態和農村風土人情等,為后續的住宅改造提供有效的信息。調研小組秉承尊重鄉鎮特色風貌,挖掘當地特色文化的理念,因地制宜,為不同風貌的住宅設計其合適的改造方案。我們在研究過程中,采用田野調查法來實地走訪鄉鎮居民,深入田野間展開調研;采用調查問卷法來設計有針對性的問卷,發放并收集答案以形成真實有效的數據;采用文獻參考法來了解當前國內外農村住宅改造的新型思路和科研方案,為我們接下來的住宅改造設計提供理論基礎和設計靈感。
湘潭縣花石鎮是以農林特產為特色的湘蓮小鎮。它作為全國最大的湘蓮生產基地之一,在過去十幾年結合政府的支持政策,通過專業合作社、“公司+農戶”等形式,將特色農林文化與公司企業銷售生產結合起來。近年來各類媒體加大對當地湘蓮的農林特產文化的傳播,與此同時形成了與當地生產經營活動互相適應、協調發展的特色村鎮文化建設。在走訪過程中,我們能看到當地大片的池塘種滿了蓮花,住宅方面卻沒有統一的風格及體現當地文化的特色,因此我們可結合當地的特色湘蓮,設計一些具有當地湘蓮文化的特色住宅方案,用于未來居民住宅的改造和升級。
盤龍生態小鎮是以生態環境為特色的杜鵑花小鎮。盤龍小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發達,自然生態景觀獨具一格,小鎮以杜鵑花產業來帶動旅游業的發展,花卉主體是這個小鎮的亮點及特色。結合政府的支持政策,盤龍小鎮以盤龍大觀園為招牌打造以花卉、旅游、會展為主題的湘潭市“標桿”特色小鎮,符合綠色生態的鄉村振興主題。我們希望能結合當地優越的生態居住環境和杜鵑花等特色,為小鎮周邊的一些居民的住宅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
以歷史名人、紅色故事為特色的紅色文化之鄉韶山村,以毛主席的故居聞名全國。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革命紀念地,韶山市充分發揮毛主席的名人效應,整體鄉鎮的紅色旅游產業發展超前。因此在當地村鎮文化的建設中,當地政府高度重視地域特色文化的傳承,全村鎮整體規劃都以紅色旅游為地域特色建設,同時通過民間工藝美術品的生產和銷售,帶動特色地域文化的對外傳播。我們在設計住宅改造方案的時候,更多的考慮紅色革命蘊含的意義,進一步挖掘和完善住宅的設計和創新。
如何摒棄“千村一面”的格式化住宅,解決雷同和一致的住宅現象,在推進特色鄉鎮風貌營建與住宅改造時,我們提出了以下四點思路。
近百年來,我國的鄉鎮文化不斷衰敗,城鄉差距不斷加大,鄉鎮在文化上相比于城市更處于弱勢。積極弘揚和傳承鄉鎮特色文化,需要讓鄉鎮居民正確認識自己的鄉鎮,提升鄉鎮居民的自我文化意識,才能發揮自主弘揚當地特色的效果。在進行特色鄉鎮風貌營建與住宅改造時,需靈活融合當地傳統文化,讓鄉鎮居民了解認識鄉鎮歷史上的瑰麗文化,體會到弘揚與傳承的重要性,特別是對鄉鎮中一些物質文化遺產如院落、亭、塔、橋、建筑等進行宣傳與保護。
環境是應對設計的不變原則。鄉鎮住宅所處的環境天然有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相融合的優勢。鄉鎮住宅的改造應讓住宅融于環境、呼應環境。在改造中,鄉鎮住宅的改造盡量不要打破鄉鎮居民的生活狀態,改變居民的生活場景。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鄉鎮環境的變化致使我們的改造也需根據變化隨時調整和與時俱進。需明白鄉鎮住宅的改造也要用有限的空間來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改造應具備可持續性、前瞻性與靈活性。
現如今鄉鎮住宅改造時建筑材料的選用非常重要。中國傳統鄉村建筑特別依賴土與木,而隨著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發與生產,到今日土與木的使用越發減少。鄉鎮住宅漸漸變得像城市住宅一樣采用鋼筋混凝土等現代材料。鄉土材料的防水、防火、防腐等性因不如現代材料,正在被逐漸淘汰,鄉土材料的那些傳統技藝也正在消失。因此,若想推進鄉鎮住宅的特色改造,需推進鄉土材料現代化、現代材料鄉土化。在鄉鎮住宅改造中,可多因此取材,采用現代化方法使用和運用鄉土材料,這樣既保證了鄉土化的特征,又保障了材料的性能。
在推動鄉鎮住宅特色化、本地化、風俗化的同時,應該有前瞻性,放眼于未來鄉鎮將會面臨的環境,以更長遠的目光對鄉鎮住宅進行智能化、節能化、無障礙、適老化改造,踐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當前住宅改造正朝智能化趨勢發展,同時社會老齡化也是未來不容回避的問題,如何將兩者結合起來設計和創新,如何將智能化、節能化、適老化的改造多者結合起來進行設計和創新,保障鄉鎮住宅改造的可持續化、節能環保和經濟美觀性,是我們在實踐調研中要深入探索和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