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煙臺市祥和中學/孫嘉棟
爺爺的援藏榮譽證書——暗紅色的外皮,泛黃的紙張,透露著年代的氣息,承載著幾代人滿滿的回憶。
爺爺在世的時候,經常跟我說起他的援藏經歷。
“去青藏高原,那時還沒有鐵路,海拔3000~5000米,都是冰山雪地,氣溫零下40多度,氣候特別惡劣。修路或者運輸出車時,必須有人在前面一點點探路,確保安全,車跟在后面緩緩地開。每次一去就是兩三個月,你奶奶在家特別擔心。那里野獸又多,時常能看見狼群,聽見狼叫。有一次我同事的車壞了,他下去修車時遇到狼群,屁股被狼咬去了一塊,那場面慘不忍睹啊!
“走到唐古拉山,山路危險,車技稍微差一點就會出事,還會經常遇到塌方,行車時餓了渴了也只能忍著。有時去時十多輛車,回來的只有兩三輛,好多人都摔下山犧牲了,路就是在這樣的惡劣條件下修出來的。”
我問爺爺在那么艱苦那么危險的情況下害不害怕。爺爺說:“當初不比現在,無論在哪里也不容易,但是有一樣,無論做什么,自身的技術要過硬;無論遇到什么環境,都要有不怕苦不怕犧牲的精神!援藏的每一天都很艱苦,但是意義非凡。國家要發展建設西藏,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就得義無反顧地沖上去。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援藏雖然艱辛,但也因此磨煉了我們的韌性和毅力,更為以后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種獨特的經歷,值得永遠珍惜和銘記。”
習近平總書記說:“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現在爺爺不在了,但他和千千萬萬援藏人員的這種無私奉獻、吃苦耐勞、不怕犧牲的紅色精神將永遠地流傳下去。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要好好學習,傳承并發揚這種精神,長大以后用自己的方式回報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