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師范大學/李思濰
像我這樣的人,在月光下找尋未來的方向,遭受的“懲罰”就是比所有人都提前看到黎明。正值十八,不負芳華,每天都在積極地生活,想把生活過成詩,但總會有那么短暫的時間被悲觀與煩躁吞噬,這可能就是成年人的生活吧。
曾經,和所有以夢為馬的孩子一樣,我過著平平淡淡又拼命奮斗的日子,三點一線的生活也被我過得挺有趣的。每天被夢想叫醒,奔跑在六點多的大街上,包子鋪冒著熱氣騰騰的蒸氣,路上的餅攤排著長隊,也總能在路上遇到三兩伙伴,迎著晨光談笑著一同走進教室。當然也會有鬧鐘叫不醒我的時候,五分鐘就可以慌亂地沖出家門,最后還是免不了班主任的一頓教訓。那時的我們卻也不以為然。每一節課都在認真聽講,但還是有被數學老師和物理老師請去“喝茶”的時候。總算熬過去了,又萬萬沒想到大學還被調劑到要學高數和物理的專業,感覺人生真是無比艱難。
每天在“學到禿頭”的理科中掙扎,當然也有自我調節的時光——寫詩、看電影、打乒乓球、打籃球,集文藝青年與元氣女孩于一身。有時帶有文藝青年的多愁善感,與朝陽、與晚霞、與星辰談論這人生苦難,抬頭看日出流云,又覺得萬事萬物竟如此完美。不管時間從哪里溜走,我心中仍有贊歌為這歲月靜好吟唱。大多時候我都是一個元氣女孩,很調皮、很鬧騰,希望給所有人都帶去快樂。這大概就是學生時期的生活了,快樂并焦慮著。
再談談與朋友的交往吧。我認為的朋友是:即使見面的次數很少、平時沒有頻繁地聯系仍能不生疏,一年見一兩次,回憶著曾經,分享著快樂。記得高三那年,每個星期五我們都要抓住少上一節晚自習的快樂,跑去燒烤店一坐就是三四個小時,直到被家長催促回家的電話打斷才戀戀不舍地離開。那時候談天說地,聊著現狀與理想,說著愉悅與焦灼,就這樣跌跌撞撞一起成長。現在,各奔東西的我們偶爾想念,但這個小鎮真的很小,我們終會團聚,說著關于自己的遠方。
身邊路過許多人,留下的不是很多,但每一段友誼都值得珍惜。現在,我又在大學認識了一群“小天使”,幫我消散了第一次遠離家人的恐懼,也使未知的宿舍生活慢慢成為熟悉。說真的,我把宿舍當成了第二個家,偶爾腦補一下離別的畫面,那是不敢想象的悲傷。
也曾經有過幼稚且充滿負能量的青春期,每天都被灰色籠罩,和父母吵架,與朋友冷戰,一天說的話不超過十句。整日覺得絕望,覺得事事不順,覺得全世界都跟自己作對。后來把自己關在房間里,避免與人交流。我在想,如果能得到世界的一點點溫柔,我好像也不至于這樣。但是一個人的想法的確很難被猜透,以至于我現在也搞不懂當時的自己。也許這是人成長所必經的絕望與低谷吧,犯過傻,也就長大了。
心理課上講的抑郁癥著實讓我后怕,但也讓我學到了該如何與這些心靈生病的朋友交流,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溫暖他們。因為曾經感受過這種無力,所以更想拉他們一把。
超常發揮考進大學之后,我開始磨煉自己,熬夜寫策劃、收材料、做幻燈片、寫主持稿、安排工作,接觸那些完全陌生的事物。早就聽說團支書是最忙的,實踐之后才知道。十幾年里熬過最晚的夜居然是為了制作團考評材料,從下午七點接到通知持續工作到凌晨三點多,其間不知道崩潰了多少次,最后還是沉住氣把工作順利完成。第二天起床渾身都散發著成就感,我明白了,我的確成長了。開學剛接到任務時動不動就崩潰,而如今,獨立完成工作已經不成問題。我相信我能在這條路上沉淀自己,總結錯誤,收獲一個更優秀的自己。
工作和學習未填充到的地方,對我來說還是一片空白,我對大學仍然充滿迷茫,想要多充實一點自己的理想,但又深感無所適從,找不到新的方向。大學對我來說太大了,要學的東西太多,能走的路也如迷宮一般多且復雜。做好平淡的事也挺難的,那就再寬限自己一段時間,讓自己找到真正想要的東西吧。
我要感謝自己對所有事都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對一切廢物與垃圾都保持“佛系”。我希望成為那種,即使再孤單,生活再坎坷,不管天晴天陰,不管有無人愛,都會眷戀晨光和夕陽,捕捉生活美好瞬間的人。希望以后的自己更堅強,更能獨當一面,成為自己的盔甲,父母的小棉襖;也更自信,學會與人交流,克服社交恐懼;能在大學里多讀豐富心靈的書,追求自己的詩和遠方……
要繼續成長為厲害的大人,成為一個萬事勝意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