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霖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這首小學課本上的《小兒垂釣》大家都不陌生,詩歌描寫了一個側坐在河邊青苔上學釣魚的小孩,聽見路人問路遠遠地便擺了擺手,生怕驚動了水中的魚兒。簡單的畫面卻活靈活現,使讀者感到意趣盎然。
這首詩的作者胡令能便是一位典型的唐代草根詩人,因為家中太窮,他甚至只能以修補鍋碗瓢盆為生,由于手藝不錯,還得到了個“胡釘鉸”的外號。
在“神仙打架”的唐代詩壇,胡令能并不出名,關于他的記載也很少。不過,人窮志不窮,胡令能勤奮好學,工作之余經常寫詩,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如今,他的詩僅存四首,但他卻依靠著自己為數不多的作品在詩歌史上占據了一席之地。
與胡令能相似的還有中唐詩人劉叉。劉叉的本職工作也不是讀書,而是當俠客,從他的名字里就能感受到一股撲面而來的江湖豪氣。劉叉以“任氣”出名,就是處事隨性,不加約束。
《唐才子傳》記載,劉叉年輕時因為酗酒斗毆攤上過人命官司,不得不亡命天涯,直到朝廷大赦天下后才脫罪。后來劉叉發憤讀書,竟寫得出一手好詩了,完成了從逃犯到詩人的華麗轉型。
轉型后的劉叉對往事似乎頗有悔意。有一回,一位秀才朋友很喜歡劉叉的佩劍,劉叉直接把劍送給了這位秀才,并賦詩一首:“一條古時水,向我手心流。臨行瀉贈君,勿薄細碎仇?!保ā兑π悴艕塾栊σ蛸洝罚殑Κq如一條古老的河流在手心流淌,鋒利而又厚重。但劉叉又特意交代“勿薄細碎仇”,叮囑秀才遇事千萬要冷靜,不要為了私人小恩怨就拔劍相向!
“公子王孫逐后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保ā顿涙尽罚┵F族公子爭逐著美麗的女孩,任憑女孩的眼淚沾濕羅巾,如果她嫁入了深幽如海的貴族人家,從此心愛的人便成了陌路之人。
這首詩的作者是中唐秀才崔郊。傳說崔郊與他姑母家的一位美麗婢女互相愛戀,但這位婢女卻被賣給了一位貴族,崔郊對此難以忘懷。后來婢女外出與崔郊邂逅,百感交集的崔郊便寫下了這首《贈婢》。好在那位貴族讀到了這首詩,于是成人之美,讓崔郊將婢女帶回了家,這也傳為了一段佳話。對于崔郊,人們只知道這個美麗的傳說。
在歷史上,像崔郊這樣被記載很少卻留下了佳作的草根詩人還有很多,比如宋末詩人盧梅坡,存世詩作不多,卻憑借著兩首《雪梅》在詩壇留下了濃墨一筆,其中“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兩句更是流傳千古。和崔郊一樣,盧梅坡的生平事跡不詳,“梅坡”應該不是他的真名,而是他的號,但由于沒有更多記載,人們只記住了盧梅坡。
雖然難以在正史當中占得一席之地,但這并不妨礙草根詩人們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比如南宋詩人林升就曾在臨安的一家旅舍墻壁上寫了一首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保ā额}臨安邸》)當時的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日日歌舞升平,不思收復中原,看到這種情景,林升便用這首詩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憤慨:西湖的暖風使游人都陶醉了,直把杭州當作昔日的汴京!
還有一些行蹤不定的草根詩人在旅途中也能寫出佳作。比如元末明初的詩人唐珙有一回游歷到了洞庭湖,一時興起,賦詩一首:“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保ā额}龍陽縣青草湖》)這首詩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秋風勁吹,洞庭湖水似乎都衰老了許多;一夜愁思,湘君也多了白發。醉臥扁舟,只見一片似幻似真、星光璀璨的世界,不知道是天上的星辰倒映在水中,還是身處夢境之中呢?
由于唐珙在歷史上的記載極少,導致清人在編《全唐詩》時誤將唐珙的這首作品歸入其中了,或許,這首七絕的確具有唐詩的氣質吧!
“我有一方便,價值百匹練。相打長伏弱,至死不入縣。”(《詩二首·其一》)這是一首初唐時期的白話詩,作者是初唐時一位叫王梵志的僧人。詩的意思是“我”有個價比百匹熟絹的處世法寶:與人打架就認輸,承認自己弱小,打死也不去縣衙里告狀。這首詩沒有華麗的修飾,卻完美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的弱者形象,在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時卻又有所反省。
王梵志的白話詩語言質樸,具有禪理式的機趣。在唐代,王梵志這位草根“網紅”的詩很流行,但卻不被封建貴族待見,清代人在編《全唐詩》的時候竟將王梵志的詩拒之門外,以至于他的詩漸漸失傳。直到晚清光緒年間,人們才在敦煌遺書中又發現了王梵志的詩。
同樣是唐代詩僧,黃櫱禪師寫過一首《上堂開示頌》:“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边@首詩用凌寒開放、香氣襲人的梅花勸誡世人為人做事應有梅花這般品質。后來,這首詩也常被人們用來相互鼓勵。
唐末至五代時期,在遙遠的桂嶺(今廣西賀州市桂嶺鎮)有一位叫翁宏的隱士詩人,他創作的詩如今只存下了三首,但其中的《春殘》卻很有名。這首詩寫女子春末懷人,但頷聯的“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兩句融情入景,工麗自然,一不小心便成了千古名句。后來的北宋詞人晏幾道在《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中還引用了翁宏的這兩句詩,結果被晚清學者譚獻稱贊為“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
不過,要論隱士的最高境界,那還得數北宋的杰出理學家、數學家邵雍。所謂“大隱隱于市”,邵雍隱居的地方不是山林深處,而是當時的大都市洛陽。
邵雍淡泊名利,也不參加科考,但名聲大了蓋也蓋不住,有人向朝廷舉賢,說邵雍才能非凡,讓他出來做官,邵雍偏偏稱病不去赴任。他住的房子破了,當時的官場大佬司馬光、富弼等人親自掏腰包給他置辦新宅子。邵雍還給自己的宅子起了個名字叫“安樂窩”,并自號為“安樂先生”。
雖然以搞研究出名,但邵雍也寫得一手好詩。有一年春天,邵雍出門游玩,看到鄉間駘蕩的春光和迷人的風物,情不自禁地寫了一首《山村詠懷》:“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睌祵W家寫詩就是不同凡響,邵雍用簡單的數字將煙村、人家、亭臺、鮮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構成一幅靚麗的田園風光圖,讓人們感受到了一種閑適淡雅的意境。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高僧隱士型詩人的佳作還有許多,比如南宋詩僧志南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毙踊婏w之時,蒙蒙細雨,仿佛故意要沾濕衣裳似的下個不停;吹拂臉龐的微風已無寒意,令人格外舒暢。這首詩為讀者展現了一幅無限美好的春景。
宋末詩僧釋紹曇有一首《頌古》:“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莫將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美,只要不將閑事纏繞在心頭,便是人間最好的時節。
這些高僧隱士,在歷史上并不那么出名,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寫出千古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