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汪靈犀
不久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任內第五份、也是本屆特區政府最后一份施政報告。“我今天發表的施政報告,聚焦發展,為香港勾畫未來。”林鄭月娥表示,在香港國安法和完善特區選舉制度的保駕護航下,香港已回到“一國兩制”的正確軌道,管治秩序已恢復正常。這份55頁的報告以天藍色為封面,代表香港迎來新局面和新機遇;以“齊心同行 開創未來”為題,則是希望凝聚香港各界力量,聚焦經濟民生,回應社會關切,抓住戰略機遇,在新時代下為香港開拓更美好未來。
此份報告的第一亮點,即將“‘一國兩制’行穩致遠”作為報告“前言”之后的首個章節,專章闡述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和維護國家安全,這代表特區政府將落實中央對香港全面管治權、堅守特區憲制秩序視為工作重中之重。“要長治久安,全港市民應當更全面認識‘一國兩制’、更忠誠維護國家安全,以國家發展為榮,以中國人身份為傲。”林鄭月娥表示,任何誣蔑中央實施香港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是破壞“一國兩制”,都是無稽之談,都會不攻自破。
林鄭月娥認為,要“一國兩制”行穩致遠,香港特區須不斷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她透露,未來特區政府將積極推展《基本法》第23條的本地立法工作,并積極貫徹落實新選舉制度、嚴格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同時通過加強教育提高香港市民特別是青年人的守法意識和國安意識,全面維護國家安全。
加強對青少年教育,是香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焦點。林鄭月娥介紹說,取代學校通識教育科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于本學年從中學四年級開始推行,三個主題之一就是“‘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她本人在9月初曾到一所中學觀課,認為是個很好的開始。為了讓教授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老師更好掌握行政長官在“一國兩制”下的憲制地位和職權,她還向香港教育局局長提議由自己現身說法,為有興趣的老師親自上一堂課。
對于如何強化香港公務員隊伍履職的忠誠和擔當,提高他們落實“一國兩制”、服務社會的決心,林鄭月娥說,除進一步落實《香港國安法》第六條和經修訂的本地法例對公職人員的宣誓要求外,特區政府還將加強公務員培訓,增強公務員對《憲法》和《基本法》的了解、鞏固他們的國家觀念和加深他們的大局意識。她還透露,臨時的公務員學院在今年底成立、學院院長明年到位,同時特區政府會安排更多中高級公務員到內地參與國家事務研習課程或專題考察團。
為更好激發港深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紅利,幫助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將香港北部毗鄰深圳、占地面積約300平方公里的區域,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北部都會區”,是為此份報告的又一亮點。
“北部都會區將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并營造‘城市與鄉郊結合、發展與保育并存’的獨特都會景觀。”林鄭月娥介紹,它與支撐著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維港都會區一北一南將互相輝映,完善香港的空間布局,推動香港未來發展。
北部都會區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及其相鄰鄉郊地區,并有六個處于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這里擁有多達7個跨境陸路口岸,是香港境內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連系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林鄭月娥說,未來特區政府將加快相關區域的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并增加創科用地,發展產業、開創就業,增加房屋用地,有效落實發展規劃。
目前在北部都會區內的多個已規劃或規劃中的發展項目,預計可提供約35萬個住宅單位;北部都會區可額外開拓約600公頃用地作住宅和產業用途,估計可提供的住宅單位為約16.5萬至18.6萬個。連同元朗區和北區現有的39萬個住宅單位,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后,總住宅單位數目將達90.5萬至92.6萬個,一共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而都會區內的職位數目亦將由現在的11.6萬個,大幅增加至約65萬個,包括15萬個為創科產業的相關職位。

在改善民生方面,本屆特區政府面對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一直迎難而上,力求解決社會問題
在發表這份施政報告前,林鄭月娥主持了40場線上線下的咨詢會,接觸了3500多名來自不同界別的市民,收到3800封意見書。一如所料,市民最關心的仍是房屋和土地供應。
“要較徹底地解決香港市民‘住’的問題,我們需要的不是因時制宜的短期‘招數’,而是持之以恒供應土地的決心。而本屆政府展現了這種決心和勇氣。”林鄭月娥表示,本屆特區政府5年任期內的公營房屋建屋量達9.65萬個單位,較上5年增加3萬個。在未來10年,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可興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私營房屋方面準備好約170公頃土地,為市場提供可興建約10萬個單位的用地。同時,為確保10年后有持續土地供應,特區政府正積極推進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工程和新界北多個發展區的相關研究。
在改善民生方面,林鄭月娥說,雖然本屆特區政府面對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但一直秉持迎難而上、積極為民做事的精神,倡議政策突破,力求解決社會問題。過去4年發表的4份《施政報告》中,共提出超過900項政策措施,當中96%已經完成或按序推進。其中,特區政府用于社會福利的經常開支由2017—2018年度的653億港元,大幅上升至2021—2022年度的1057億港元,4年間增幅達62%。未來一年特區政府會集中推行已規劃的政策措施。
同時,為提升特區政府管治水平和效率,林鄭月娥建議適當重組政府架構,以切合施政重點和社會期望。一是設立文化體育及旅游局,推進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二是分拆運輸及房屋局,加快房屋用地供應。三是擴大創新及科技局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由創科推動香港再工業化的發展。四是重組民政事務局為青年及地區事務局,解決市民日常關心的地區問題,支持青年發展。
今年的施政報告中經濟篇章,開宗明義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題,表明香港發展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香港只要用好中央支持特區的政策,發揮獨特優勢,將可為經濟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林鄭月娥以如何更好對接“十四五”規劃綱要等角度出發,闡述特區政府在支持香港金融、航運、貿易、法律服務、創科、文化藝術、旅游等產業發展上推出的新政策,包括改善上市機制、推動綠色金融、發展高增值海運商業服務、建立更完整的創科生態圈、推動文化古跡綠色及創意旅游項目等。
“香港是一個自由、開放及多元的經濟體,是世界各地人才、機構及不同規模企業匯聚的大都會。2020年,香港的外來直接投資流入金額位處全球第三,僅次于美國及內地。”林鄭月娥表示,雖然部分西方媒體持續對香港進行不實報道,但香港的營商環境并無受損,未來特區政府還將加強與內地經貿、創科合作,持續提升競爭力。
“今天,我比任何時候都對香港更有信心、更肯定香港可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國家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進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更期盼我們可以培育有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對社會有承擔的新一代,薪火相傳。”林鄭月娥在結語中說,只要特區堅持以“一國”為本、“一國”為根,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兩制”肯定會枝繁葉茂,香港仍然是祖國的掌上明珠。“讓我們齊心同行、開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