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路 吳天麒
(海軍工程大學管理工程與裝備經濟系 武漢 430033)
電磁環境的日益復雜,在電子對抗方面對雷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雷達的性能不但影響民用中各類生活設備,船舶導航,同時在軍用的電子對抗、情報偵查等方面更是影響深遠[1],尤其在火力引導方面對雷達精確性、可靠性要求較高,我國雷達研發項目獨立于船舶設計制造項目,其具備技術密集、備受關注、相關方多等特點,因此雷達研發的項目質量至關重要。
在實際評價過程中,群組評價方法屢見不鮮,它們大多基于群組同質性開展[2],主要表現為規模一致的專家數量,結構一致的知識體系,以及類似的經歷,相仿的背景[3],顯然簡單的同質性假設在實際評價中會嚴重影響評價結果,尤其是評價對象復雜、評價指標龐大時更是無法確定統一的衡量標準,普通分組很難保證群組的同質性[4]。
針對上述情況,蘇為華等[5]以設計子群間“媒介”與“橋”的方式來減小鏈式評價值差距;楊雷等[6]研究交互機制對群體觀點的作用,使得群組間意見可以相互對比分析;蘇為華等[7]通過測定評價沖突來提高評價結論的一致度。然而這些研究基本都是在評價開始前完成設計,要求組織者具備掌握評價對象與評價專家的各項屬性的條件,實際操作難度較大[8]?;诖?,本文在專家評分的基礎上將專家組均衡分組,在均衡組內進行動態加權交互式評價,可較完整地體現群體決策的客觀性與科學性。
記評價指標集為X={xr|x1,x2,…,xn},記評價群組為Ei(i=1,2,…,g)={es|e1,e2,…,em}。記評價個體es對評價指標xr的評價結果為asr。
以初次評價結果為依據,計算各評價個體es在各評價個體xr與其余評價個體的平均差異程度,記為d(s,u):

其中m和n分別代表群組內評價個體數目與評價指標數目,asr表示評價個體es對評價指標xr的評價結果,同理,aur表示評價個體eu對評價指標xr的評價結果。





歸一化處理后得到評價個體第t輪交互評價的相似權鄰接矩陣為wt*。



交互網絡中評價個體之間的平均距離:

網絡凝聚度?(WJt)用平均權重和與平均距離乘積的倒數來表示[12]:

依據網絡凝聚度?(WJt)的變化來確定評價的穩定性 λt,當

即視為交互評價結果穩定;依據評價個體到其余評價個體的平均距離與網絡平均距離的偏差來確定評價的一致性θt,當

即視為交互評價結果一致。當且僅當交互評價結果穩定且一致,即λt與θt滿足條件時,交互終止。ε、φ均為預先設定的閾值。



則第t輪評價對n個評價指標的綜合評價結果為

各輪次綜合評價結果構成交互式評價結果矩陣At*。
由于交互的持續進行,評價個體的評價結果波動幅度逐漸減小,階段權重必然逐漸增大,同時,考慮到在單輪次的評價中,評價個體的評價結果與此輪次的綜合評價結果必然最接近的情況,構建規劃函數[13]:

解得各評價個體的階段權重,組合后得到階段權重矩陣。


為了考評某雷達研發企業在某型雷達研發項目中的質量管理成熟度,成立質量評估小組,評估成員分別由質量管理專家、項目組成員與項目客戶各六人組成,評估成員分別就指標進行1~100打分,其中20分、40分、60分、80分、100分分別代表混沌級、概念級、震蕩級、融合級、自省級,分數越接近表示與該等級的隸屬度越高。
將評估成員按照來源分為三組,記為E1,E2,E3,分別代表質量管理專家組、項目組成員組與項目客戶組,對質量管理知識領域指標進行打分,得到初始評分結果。
根據初始評價結果計算出各評價個體與其余評價個體的差異程度,如表1所示,重新分組后得到均衡分組:大差異組 E1’(e1,e2,e8,e10,e11,e12),中差異組 E2’(e4,e9,e13,e15,e16,e18),小差異組E3’(e3,e5,e6,e7,e14,e17)。重新分組后的均衡分組對評價指標進行再評價得到二次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由前后兩次分組的評價結果對比可見,與群體評價結果差異程度較大的評價個體在第二次評價時差異程度明顯減小,各評價個體的評價結果更加趨于一致,均衡分組有效。

表1 評價個體差異程度

表2 均衡分組前后評分結果對比
給定 ε=0.001,φ=0.15,均衡評價組 E1’、E2’、E3’分別在第7、6、3輪交互評價時終止。通過式(2)用各輪次評價結果計算出兩兩間一致性指數,利用式(3)、(4)將一致性指數轉換為相似權矩陣,利用式(5)~(8)計算出網絡凝聚度,從而根據式(11)、(12)計算出各輪次評價個體的評價權重,從而得出出各輪次均衡組內綜合評價值。均衡評價組E3’各輪次綜合評價值如表3所示。

表3 均衡評價組E3’各輪次綜合評價值

表4 綜合評價結果
根據上述方法計算出全部指標的綜合評價結果后,結合指標權重可得指標評價體系的綜合評價結果。
本文在雷達研發項目質量管理指標體系的基礎上,設計基于動態加權網絡凝聚度的均衡群組評價方法,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改變以往評價專家固定分組的局限,在均衡理論的借鑒下將評價群組重新均衡分配,調和相同評價群組中專家的認知差異,使評價結果更加趨于一致,從而得到具有較高認可度的群體意見。二是以交互式評價為評價手段,在每一輪次前公示同組評價個體的上一輪次評價結果,使主觀評價更加客觀,對于網絡凝聚度與評價專家相似權的應用,使評價專家的權重判定更加直觀,易于理解,權重確定方法更容易被評價個體接受。三是階段權重的確定,使得評價方法更具實際應用性,將評價對象在不同輪次的評價結果納入綜合評價值的影響范圍,評價結果更加科學合理,對于不同評價對象的評價結果具有較強的合理性。
限于篇幅限制本研究方法的應用進行了簡化處理,仍能發現其中存在的不足,需要評價個體對同一評價對象的不同指標進行重復評價,評價結果可能出現失真情況,同時,如果評價群體龐大和指標過于龐大無法預估評價結果收斂輪次,不利于評價的組織,評價成本高,效率低,下一步可加深這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