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戰峰,王 玉
(1.生態環境部 環境規劃院,北京 100012;2.昆明理工大學 工會,云南 昆明 650500)
生態文明制度改革與創新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夏光[1]認為只有建立穩固有效的生態文明制度,才能使生態文明建設不會因為領導人的變更而出現中斷或反復;劉麗紅[2]認為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變革生產生活方式,而這必須要通過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來實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制度改革進入快車道,但是系統、完備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尚未建立,與“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尚存在較大差距。李忠等人[3-4]認為生態文明制度仍較滯后于實踐需要;劉湘溶[5]認為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嚴重的制度障礙,制約著生態文明的建設和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進一步強調了對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的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的關鍵是要厘清其創新邏輯,才能為構建系統的、科學的生態文明制度提供理論依據。
自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以來,生態文明的理論內涵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不斷豐富和完善[6-7]。生態文明的本質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反對漠視自然、糟踐自然、濫用自然和盲目干預自然。生態文明制度是在全社會制定或形成的一切有利于支持、推動和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各種引導性、激勵性、約束性和規范性規定和準則的總和。目前,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正在加快推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資源有償使用以及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等正不斷深入探索,基本搭建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四梁八柱”,為下一步深化生態文明制度創新提供了重要基礎。在實踐中,生態文明制度有不同的分類,反映了社會各方對生態文明認知的差異,從表現形態上劃分為正式制度(法律、法規、規章等)和非正式制度(倫理、道德、習俗、慣例等)[8]。從屬性上劃分為硬性、強制性的,如法律法規、規章標準等;柔性、引導性的,如經濟激勵、利益相關方伙伴合作、倫理道德和價值觀等。從性狀上劃分為顯性的,主要是政策法規標準等;隱性的,主要是培育和構建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價值觀、倫理觀、道德觀等,通過人的內在世界建構來改變外部世界。
制度創新是指人們為了獲取現存制度結構內無法實現的潛在收益,尋求并建構一種用以替代現存制度結構的新型制度安排,是社會規范體系的選擇、優化和新建的一種統稱,在內容上包括制度的調整、完善、改革和更替。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的主要目標是協調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好這一關系的關鍵在于調控、規范和引導人的生態行為。通過制度創新來規范人的生態行為,可以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長遠和持久的動力[9]。因此,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的核心要義是通過持續深化生態文明制度改革,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引導和推動人類的生態行為向更加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方向重構和調整,最終實現人與自然高度和諧,建設美麗世界。

圖1 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的邏輯理路
“五位一體”理論是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的基礎理論。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是解決兩個基本問題:一是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問題,實現環境質量達標、生態系統安全,不超過自然資產可持續開發利用的上限。這需要建立和資源、生態、環境保護直接相關的調控制度來解決。二是生態文明制度的持續保障問題,因為僅僅就資源與生態環境本身來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顯然是不夠的,需要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這些源頭上去尋求其深層次原因和解決之道。因此,“五位一體”理論不僅要求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更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對其他“四位”的改造和融合,通過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建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等的滲透、嵌入、融合、內生,促進從根本上解決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從理論邏輯上來看,生態文明制度創新應當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直接調控型制度,主要針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行為調控,使之不斷趨于更好狀態。生態文明建設源于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問題,生態文明制度創新就是通過制度的確立和形成來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開發運用,以及生態環境健康的牢固維護。第二層次稱為融合型生態文明制度,主要是指那些在源頭上影響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生態化轉型調整。這也是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的難點所在,其解決之道是一個長期和漸進式過程,生態文明制度改革要遵循這一邏輯。政府決策者的慣常思維,往往關注資源生態環境問題本身的策略調整,不易關注導致這些問題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根源上的因素或者這些產生長遠影響的因素的挑戰。為此,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的深化需要拓展理論分析邊界,從“五位一體”理論去理解和實踐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的目標邏輯,需要把握好六個基本特性:一是動態性。生態文明制度不是靜態的,生態文明制度創新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這與生態文明建設階段性目標直接相關。因此,在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的內涵、范圍、內容、手段等方面應體現與時俱進。二是戰略性。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需要強化戰略研究和頂層設計,明確中長期目標,避免改革的盲目性和短期功利性,預防短期內解決了問題,但是長遠看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問題。三是階段性。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發展的過程,創新的思路和模式需要關注階段性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特征性問題。四是差異性。我國東西南北中各地經濟發展階段、產業發展水平、資源環境條件、治理能力水平等有較大差異,生態文明制度創新需要體現這種差異性,才能確保其有效性。從該角度來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會有一個從最初的粗放型向精細化發展的過程。五是系統性。生態文明制度創新需要關注不同類型制度和手段的特征性,明確各項制度的特征調控作用,加強制度銜接和統籌,從制度體系優化角度來設計合理的制度供給。六是探索性。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需要選擇典型的、不同層次的地區、領域、行業等開展不同的試點探索,通過先行先試積累經驗和教訓,再去推開并建立具有普適性的制度模式,是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的內在要求。我國正在推進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試點,以及各類生態創建示范等工作,就是基于此方面的考慮。
生態文明制度創新要緊密結合生態文明制度實踐,考慮不同制度手段的功能并結合改革目標予以綜合運用,實現最大實踐效果。一是用行政制度手段提供剛性規范。由于行政規制制度具有權威性、明確性、見效快等功能,推進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建立權責利一致的制度架構,是生態文明建設規范有序并保證方向不可或缺的。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首先考慮的就是行政規制制度。二是用經濟激勵制度提供柔性動力機制。生態環境問題根源于經濟和產業問題,需要更多地利用價格、稅費、金融等經濟激勵手段調控相關方經濟行為,使之向生態環境友好的方向調整轉變。生態文明建設涉及的各經濟主體之間存在著利益、成本、發展等多重復雜的社會關系,按照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產品公平分配等構建經濟激勵制度,可以充分發揮市場經濟對資源環境的優化配置作用,減少生態環境管理成本,建立有效的綠色發展利益機制。生態市場經濟是實現生態文明有效的組織形式[10]。三是將生態文化教育制度作為內生推力。生態文化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生態智慧,融合了時代精神與現代文明成果。它以生態價值觀為取向,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文化載體[11]。生態文化制度建設喚起的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層次力量。四是將生態社會行動制度作為根本力量。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需要相關方從旁觀者轉向參與者、貢獻者、推動者,共同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最廣泛的力量。
生態文明制度創新路徑可在理論、目標與實踐三維邏輯的基礎上,基于生態文明制度實踐來構建。結合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實踐與發展脈絡,當前宜著力從以下方面進行制度創新。
生態文明行政規制制度需要建立綜合考慮源頭、過程和后果的完整制度鏈,實現全過程的制度調控和優化。源頭優控主要在于通過源頭端理順生態關系,過程嚴管主要是強化生態監管,后果嚴懲主要是通過責任認定和追究等促進生態保護盡職履責,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責任要求。
1.健全生態保護源頭優先管控制度。從源頭上建立優先管控制度,即更早期的生態行為調控介入往往被認為是具有經濟效率的。健全生態保護源頭優先管控制度主要包括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三線一單”制度、綜合決策管理制度等。我國目前尚未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不斷加以健全。
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不僅包括自然資源,也包括生態環境資源。現階段我國的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歸國家或集體所有,并非個體所有,應該重點針對使用權益以及相關的權益體系進行明確界定和規范,并且促進權益的流轉,發揮市場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加快推進自然資源部建立統一的確權登記系統,以及覆蓋各類自然資源資產的有償出讓制度,妥善處理所有權和使用權之間的關系,形成完善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生態環境要素的資源屬性,越來越受到社會認可,但是在權利屬性和權利體系建設上一直存在爭議,需要加快生態環境權利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探索。
生態環境承載力預警是指將人類行為的生態環境擾動程度控制在生態環境空間承載力范圍內[12],這需要強化空間管控。“三線一單”制度是指從空間上,通過設置資源環境總量、準入條件等強化資源生態環境管控,它是平衡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生態環境的重要制度手段,需要將其推進成為地方項目環評影響評價、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的空間管理依據。
在平衡物體的總重量一定時,h值越大靈敏度越高,h值越小靈敏度越低,當h值采用表1中數值時,工具的靈敏度達到最佳狀態。墊片式轉輪靜平衡試驗工具h值調整通過調整項3U型墊片的厚度來實現,具體調整方法為:先松開項5螺母,使用項6頂起螺釘把項8套筒頂起,需要增加h值則增加項3墊片的厚度,需要降低h值則減少項3墊片的厚度,再將項5螺母把緊,根據表1中的h值調整好靈敏度后即可進行靜平衡試驗。
綜合決策管理制度主要是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統籌和系統實施。首先,應從機構能力上強化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組織基礎,可設立中央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包括發改、財政、環保、水利、國土等部門,其主要職責是協調各部委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牽頭組織召開生態文明建設部際聯席會議等。其次,從實施機制上,生態環境因素成為決策重要參量,應納入社會經濟決策框架之內,形成有效的綜合決策機制[13]1-2,改變生態文明決策存在的部門壁壘和領域壁壘問題,從決策機制上落實“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的系統性管理。
2.強化生態行為過程的嚴格監管制度。強化過程嚴管制度建設,主要是通過嚴格的監管制度規制引導各方生態文明建設行為。
第一,雖然新成立的生態環境部強化了生態環境統一監管職能,但是監管碎片化問題尚未得以從根本上解決。特別是生態環境部門與自然資源部門在生態環境監管方面的職責如何劃分仍不明確,生態要素統一監管虛而不實,需在下一步體制機制改革中予以明確。
第二,生態環境監管執法保障能力普遍較低。生態環保主要依靠政府一家單打獨斗,各個治理主體發揮的作用不平衡,企業、公眾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不夠,政策實施成本高,環境監管難以到位。
第三,生態環境監察機構各層級關系沒有理順,應建立職責獨立、機構獨立、程序獨立的生態環境監管執法體制,提升生態環境監察機構層級。研究在原環境保護部、環境監察局、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的基礎上成立副部級國家生態環境監察總局的可行性。完善國家、區域、流域、地方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和能力建設,將自然資源管理、生態保護、污染控制納入統一的監管框架;強化區域生態環境執法協同力度,在現有六大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局的基礎上,設立大區生態環境監察分局作為國家生態環境監察局的派出機構。
3.完善生態損害行為后果嚴懲機制。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主要是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考核和責任制度。
第一,實施科學合理的綠色政績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建立科學有效的考評制度就是要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落實到地方發展實踐中,科學反映到政績評價和考核制度中。這是當前理論和實踐界的一個難點,需要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實施綠色GDP核算制度,使用綠色GDP指標取代傳統的GDP指標,把資源、環境、生態因素納入到評價指標中,不僅考慮數量指標,也要考慮質量指標,樹立科學的發展導向,避免采用經濟測量的單一指標帶來的結構性缺陷,無法合理評價國家和地區的綠色發展真實水平。二是推行官員政績綠色考核制度,包括將表征綠色發展的關鍵指標納入到各級黨政領導政績考核體系中去[13]1-2,實施體現區域差異性考核,健全考核獎懲機制,建立引導各行業、各部門、各階層廣泛參與、與公眾感受相吻合、體現公眾意愿的評價考核機制。考核要突出差異性因素,體現主導發展和生態保護功能定位差異,不宜采用統一的考核要求。
第二,建立領導干部資源生態環境審計制度,作為考量地方政府領導在任期間生態保護工作成效的“尺子”。考核官員在任期間各項經濟決策和本人政績是否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從根本上遏制地方領導急功近利的思想[14]。除了任期內審計,考慮生態環境損害后果的時滯性,還需要強化領導干部離任審計。目前,領導干部的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試點工作已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還面臨著審計模式、審計指標體系、自然資源資產確權認定、審計人才缺乏等方面的問題,任期審計和離任審計相結合的審計制度還需進一步完善。
第三,形成后果嚴懲追責制度。一是探索構建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長期以來,由于責任約束制度的不足或缺失,以及不科學的政績觀,導致不少領導干部只追求經濟效益,造成了很多生態環境問題;而生態環境問題大多具有累積性,存在比較長的潛伏性,難以追責。一些地方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缺乏自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生動力,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的關鍵就是要落實兩個責任,即黨委政府的責任和企業的責任,特別是要強化地方黨委政府的責任,實施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二是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這是解決生態損害行為發生后產生責任后果的經濟責任問題。建立公平的損害賠償利益機制,確保受損方得到合理賠償,是化解社會矛盾和公平解決環境損害后果的一種制度。目前,生態環境損害評估已經從試點向實踐全面推開,在賠償主體、范圍、方式、管理機制方面還需要加快完善。
生態文明制度創新需要理順經濟主體的生態利益與經濟利益關系[15],運用經濟手段對生態行為的利益進行調控,建立一套體現污染者付費、使用者付費、受益者補償、破壞者賠償原則的生態激勵制度,形成生態友好型經濟體系。
1.健全生態財政制度。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財政工具的資源配置、行為引導和資金保障功能,兼顧公平與效率、獎勵和懲罰并用的原則,從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任務入手,從資源開發、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構筑生態財稅制度。一是建立穩定的綠色財政投入機制。這對我國當前大規模污染治理尤其重要。首先,資源生態環境問題大多帶有公共物品屬性,財政投入是公共品供給的首要來源。資源生態環境財政預算支出制度不健全一直是我國綠色財政制度建設長期未能有效解決的基礎性問題。只有優化調整211財政預算科目,涵蓋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全領域,保證財政投入與經濟增長的聯動增調,才能保障資源生態環境的財政預算支出“有渠有水”。二是建立有效的綠色投融資制度。針對資源生態環境問題的特征,從國家層面建立一個綠色發展基金或生態環境基金是十分必要的;當然,更要鼓勵各層級地方政府探索建立形式多樣的地方性基金。通過基金平臺發揮政策性引導功能,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到資源生態環境領域。“十三五”時期,我國生態環境投入需求達6萬億-10萬億,基金平臺在拓展投融資渠道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政府和市場合作機制的進一步改革勢在必行。三是健全基于不同生態功能定位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構建公平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促進地區生態貢獻與收益均衡,提高重要生態功能地區供給生態產品的積極性和能力。特別要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并對重要生態區域(如自然保護區)實施國家購買。
2.完善生態稅費制度。稅費政策是一類有效的行為刺激性工具,合理設計的稅費政策可用于調控資源開發利用行為和生態環境行為,促進資源生態環境行為向一種更加可持續的方向改進。一是加強稅費制度創新的頂層設計。稅費政策調控范圍應從資源開發、利用、保護、改善的全生命周期加以考慮,因為生態環境行為不僅針對生產端行為,也要考慮消費端行為,只有這樣才能發揮系統性調控作用。目前,我國的稅費手段行為調控鏈條過于重視生產端,導致調控效果不強,這一狀況需要盡快轉變。二是綠色稅制改革的思路需要進一步明確,直接回應階段性生態環境治理需求。我國目前處于生態優先、補生態短板的歷史階段,綠色稅制創新方向應從促進生態行為的內生性、結構性作出調整,從稅制生態化整體上考慮改革方向和路徑。因此,生態稅制創新需要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主要政策目標的獨立型環境稅為核心,特別是資源稅、消費稅等直接相關稅種的改革,統籌增值稅、所得稅和關稅等間接相關稅種的改革,完善生態稅制體系。三是持續推進生態行為的規費改稅改革。資源費等各類收費行為,屬于行政事業性征管,在權威性、征管效率上都存在問題,需要持續推進規費改稅,把資源生態環境相關的各類收費統一到稅收改革框架中,提升征管的位階效力及權威性。目前,環境保護稅主要是排污收費改革的平移,尚不能承載此功能,需要盡快啟動二次改革,把碳排放、污染性產品消費、生態破壞行為等涵蓋進來;另外,解決征收范圍過窄問題可考慮針對VOCs、移動源污染物等開征。四是完善生態、保護稅式支出政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需要政策驅動,稅收是經濟手段中最具有這一功能的政策工具,具有顯著的社會引導效應,特別是環保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有效的稅收政策支持。系統分析現行稅收政策中不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內容,落實完善增值稅、營業稅等有關環境保護優惠政策,采取加速折舊、投資抵免等多種間接稅收優惠形式,提高環境友好型企業和環境友好型技術、設備及產品的競爭力。
3.創建生態市場機制。創建生態市場機制需要完善三個方面的制度體系:第一,健全和完善生態文明市場體系需要大力發展排污權市場,釋放資源環境有價的信號,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一是完善統計與監測體系,這是排污權交易的根本,如果無法量度,則無法交易;二是明確污染物控制總量,總量不限制,就無法確定價格,建立市場;三是完善交易制度,比如確定初始產權的分配,建立和協調交易程序近期和遠期的一、二級市場;四是完善有效的市場化運作模式,根據各地的經驗進行對比研究,構建最有效的交易模式。第二,形成生態服務和產品的貿易市場,對于利益相關方明確的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企業和農戶建立基于市場交易的利益均衡的生態補償機制。第三,由于減碳屬于全球性公共產品供給,也是全國性公共產品,不存在局地熱點問題,因此可構建全國碳市場,探索把各類碳匯納入碳市場交易范圍,以響應我國在2030年前實現國際碳減排達峰承諾。
政府、企業和公眾各主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不同的權責分工,需要建立起均衡有效、和諧共治的生態文明建設治理格局,全面提升治理能力。政府要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制定和執行能力,企業要落實環境社會責任,社會公眾要提升參與能力和水平。
1.發揮政府生態治理主導作用。一是采用激勵手段激發社會公眾踐行綠色生活和消費的內在動力。倡導和獎勵公眾綠色消費、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節能環保、環境監督、志愿行動等綠色行為,如可以采取消費券兌換方式對綠色行為直接激勵。二是充分發揮社會各方在綠色生活和消費中的能動作用。倡議發起全國性綠色消費新生活運動,發揮環境保護非政府組織的作用,以及明星和社會名流等的影響力。三是建立生態志愿者制度。積極鼓勵建立民間生態環境保護監督員、生態環境保護網格員、民間河長、環保志愿者等,把社會公眾的內生動力調動起來。四是推進綠色生活的創建與評選。加強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不同層次和領域的綠色生活創建,引導推行城市綠色生活方式。五是加大綠色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健全綠色標識認證制度,加大政府綠色公共采購力度和范圍,放寬綠色生態產品和服務市場準入門檻,鼓勵各類資本投向綠色產業,利用“互聯網+”促進綠色消費等,形成生態產品交易的市場體系和制度。
2.建立企業生態社會責任制度。一是將生態信用評價制度作為履行社會責任的基礎性制度。生態信用是企業生態行為的體現,可以作為落實企業生態社會責任的根本,通過失信聯合懲戒和守信聯合激勵促進企業改進其生態行為。二是建立生產者生態責任延伸制度。企業的生態責任是從排放端行為向生產鏈條上延伸的,發揮有影響力的企業對上下游供應商和銷售商的引導推動作用,鼓勵地方開展生產者生態責任延伸制度建設試點,推進綠色供應鏈管理,逐步使生產者擔負起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資源環境責任,從過去的污染排放端的單一環節管理向產業鏈生態環境管理轉變。三是建立生態“領跑者”制度。在化工、鋼鐵等行業建立績效導向和示范的生態“領跑者”制度,發揮生態績效高的企業的引領作用,促進提升行業整體績效,探索推進建立以補貼、稅收優惠等激勵手段為主的生態“領跑者”制度。
3.完善生態社會行動制度。一是完善政府和企業生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政府和企業按時、如實披露生態環境信息是社會各方參與的基礎,通過完善信息公開促進公眾深度參與,發揮公眾的社會監督和規制約束作用[16]。二是完善環境信訪投訴機制。信訪投訴是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手段,需要在信息來源、工作平臺、信訪反饋上形成完善順暢的體系。三是健全生態環境輿情的應對機制。我國公眾參與意識和能力正處于快速上升期,生態環境輿情應對是個新領域,建立有效的機制,形成充分的應對能力,最大程度發揮社會各方生態環境保護積極性。研究建立分級、分類的生態環境輿論監測、研判、處理、回應體系,構建生態環境輿論熱點議題追蹤數據庫,健全“輿論+”生態環境協同監督機制,形成輿論傳播和引導工作合力。四是完善民間生態環保組織發展制度。民間環保組織的發展可以有效調動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更好地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行動。既要通過完善制度引導環境保護方面的專業人士參與民間組織,提升組織的專業化水平,也要增強民間環保組織的靈活性,讓其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通過提供稅收優惠、行政表彰、授予合作伙伴資質等發揮環保組織的作用;同時,加強業務指導和行業監管,通過建立環保組織白名單和黑名單制度,防范環保組織行為造成的風險。五是健全“鄰避效應”的防范應對機制。“鄰避效應”是公共治理中的難題,解決之道在于建立公開透明的處理機制和平等對話的協商機制,最大程度平衡多方利益。目前,我國生態環境“鄰避效應”問題應對基本是事件應對型的,需要盡快建立完善的制度,規避因“鄰避效應”帶來的社會穩定風險。
本文對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的內在邏輯進行了深入探討,并提出了制度創新框架,為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的理論研究提供了一個學理視角。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的生命力在于與時俱進,在于響應時代需求。本文提出的制度創新邏輯與實踐路徑會隨著生態文明實踐不斷深化、豐富和完善。當前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框架體系中,存在過于依賴行政管制舉措、市場和社會手段弱化等問題,需要針對如何充分發揮市場力量,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開展研究,推進構建更為健全有效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體系。另外,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統籌機制研究,形成順暢有效的運行機制,提高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成效。重視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的支撐體系建設,把大數據、物聯網、遙感衛星等新的技術手段應用到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隨著對空間資源優化配置、國際生態環境合作、生態環境健康等越來越重視,將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