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世輝

“負日之暄”即背對著太陽,進行日光照曬。古人雅致,稱曬太陽為“負暄”。這個典故出自《列子》:“昔者宋國有田夫,常衣缊黂,僅以過冬。暨春東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有廣廈隩室,綿纊狐貉。顧謂其妻曰:‘負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獻吾君,將有重賞。”說的是宋國有一個農(nóng)夫,穿破絮過冬。他在田間耕種的時候,太陽曬著后背,非常舒服。農(nóng)夫哪里知道世間還有暖房狐裘,于是對妻子說:“太陽曬背暖和極了,別人不知道,我得告訴國君,一定能得到重賞。”這個典故后來還引申出成語“負暄之獻”和“野老獻曝”。
人體的脊背上有五條經(jīng)脈,最中間的是督脈。足太陽膀胱經(jīng)有兩條分支,左右共四條,分列在督脈兩側(cè)。
督脈乃陽脈之海,總督一身陽氣。李時珍《奇經(jīng)八脈考》曰:“督脈起于會陰,循背而行于身之后,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督脈在體內(nèi)聯(lián)絡著腎、心、舌、腦、目、喉、鼻等器官,有長強、腰俞、陽關(guān)、命門、至陽、靈臺、神道、大椎、百會、水溝等29個穴位,重要性不言而喻。
足太陽膀胱經(jīng)是人體最長的一條經(jīng)脈。足太陽膀胱經(jīng)共有67個穴位。起于頭部睛明穴,止于足部至陰穴,縱穿整個后背。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上有肺俞、厥陰俞、心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一共12對穴位,又叫背俞穴。
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足太陽膀胱經(jīng)的第一側(cè)線上,即后正中線(督脈)旁開1.5寸處。背俞穴顧名思義位于人體的背部,是以十二臟腑的名字來命名的直接調(diào)節(jié)臟腑功能的一組穴位。
背俞穴即五臟六腑之氣輸注于腰背部的特定穴位。臟腑有病時其相應背俞穴往往出現(xiàn)異常反應,如壓痛等。通過刺激背俞穴,又能治療相應臟腑的病變。如果需要給五臟六腑補陽氣,可從背部的俞穴入手。例如背部多曬太陽,或者艾灸背俞穴,都是效果顯著的補益陽氣之法。
現(xiàn)在許多人經(jīng)常在辦公室久坐,遠離陽光;家家必備冰箱、空調(diào),冷飲瓜果一年四季不斷,久而久之發(fā)展成了陽虛體質(zhì)。
《黃帝內(nèi)經(jīng)》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陽氣不足,失于溫煦,會導致身體出現(xiàn)一派寒象。陽虛之人一年四季都比別人穿得厚,還很容易感冒,總是手腳冰涼。
脾陽虛最多見。脾陽虛之人大便常溏泄不成形,偶吃涼物,便腹瀉不止。臍周常隱隱作痛,喜溫喜按,喜吃溫熱食物。這類人群的舌頭顏色往往很淡,舌體胖大,邊有齒痕。如果不注意調(diào)養(yǎng),濕氣越積越多,就會生痰聚飲,成為多種慢性病的根源。
腎陽虛也很常見。腎陽虛的人,總是昏昏欲睡,精神不濟,記憶力下降。
古人十分愛曬太陽。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十分推崇“負日之暄”這一補陽之法,他在《負冬日》一詩中寫道:“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曬背補陽氣的效果賽過靈丹妙藥。可以在風和日麗時去公園跑步、打球、練拳、騎車等,都是曬太陽的好方式。
曬背雖好,也要有度。要注意避免陽光暴曬,特別是皮膚敏感的人和某些皮膚病患者要注意適度,避免出現(xiàn)日光性皮炎。
“負日之暄”作為一種簡單便捷的保健方式,可時常進行。《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所言“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即養(yǎng)生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