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推動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由原本的簡略轉向豐富。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將文學作品《洛神賦》改編成卷軸形式的繪畫作品《洛神賦圖》,借以表現凄美哀怨的愛情故事。此圖雖然是人物畫,但在畫面中可以看到,顧愷之將詩畫結合,以大量的山水風景為背景,運用了三段式的構圖表現畫面。顧愷之是當時較早涉獵山水畫創作和提出書畫理論的大家之一,他的《洛神賦》圖中山水部分的畫法在當時具有代表性。《洛神賦圖》的敘事主要采用三段式構圖,詩意地描繪了《洛神賦》中的意境,詩畫相得益彰,使文學作品中的視覺意蘊得以再現。
關鍵詞:顧愷之;《洛神賦圖》;賞析;傳神論
一、顧愷之及其繪畫風格
顧愷之是中國美術史上的著名畫家、理論家。他博學多才,擅長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精于鳥獸、山水、人像、佛像等,世稱“三絕”:才絕、畫絕和癡絕。顧愷之作畫時常用“鐵線描”,南朝宋陸探微、梁張僧繇師承顧愷之,并稱“六朝三杰”,有“像人之美,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神妙無方,以顧為最”的美譽。同時,顧愷之和陸探微又因用筆皆密而不窒,密中有疏,以繁密中透出空靈為妙,并稱“顧陸”,風格被稱為“密體”。
顧愷之的畫具有獨特風格,被稱為“顧家樣”,著有《畫論》《魏晉勝流畫贊》和《畫云臺山記》等繪畫理論著作。顧愷之主要研究人物畫和肖像畫,提出了“以形寫神”論,意思是作畫不僅要追求外在的“形似”,還應該注重內在意蘊的“神似”。顧愷之還有一個觀點是“遷想妙得”,強調畫家作畫將自身的情感“遷入”表達的對象之中,借以抒發內心所想,這一觀點成為中國繪畫美學中的重要概念,對后世影響深遠。他的繪畫理論源自繪畫實踐,這些觀點也通過他的作品一一呈現。
二、《洛神賦圖》的由來及內容
顧愷之所作的《洛神賦圖》是一幅絹本設色的長卷畫,畫面人物眾多,畫卷主要描繪了曹植、洛神宓妃二位主人公真摯而又純潔的愛情故事,以及一系列極其鮮明的人物形象。畫家將眾多人物置于大山之中,展現出一種奇妙的空間美。
《洛神賦圖》自右端開始,描繪了曹植帶領眾多隨從由京城返回封地時十分疲累、在經過的洛水之濱停駐休息的場景。周圍一片祥和,而平靜的水面上,風姿綽約的洛神像仙女一樣飄逸而來。此時柳岸邊熱鬧起來,曹植起身微微前傾,想要觸碰洛神,并伸出雙手擋住其他隨從。所有人的目光全都集中于水面上美麗的洛神。曹植解玉佩相贈,表達對洛神的深切愛慕,洛神指潛淵為期,曹植則出現心情矛盾的神情。隨后,二人便斂容定神,守之以禮,眼神之中情意纏綿。
畫卷中段主要描繪了曹植與洛神人神殊途,不得不別離時痛苦而又無奈的情景,這也是畫卷的高潮部分。畫家將創作重心放到此處,著力描繪洛神離去時的宏大場面:畫面中洛神乘著由六條巨龍駕駛的云車,顯得身份尊貴無比,駛向遠方;鯨鯢躍出水面,環繞在云車左右,聲勢浩大;畫面中的云車被云氣縈繞,烘托出離別場面的凄慘和壯美。此時,岸邊的曹植在眾隨從的攙扶下,如癡如醉,含淚目送洛神遠去,眼神之中滿是眷戀與無奈。
畫卷最后描繪了曹植與洛神各自啟程離去的場景。見洛神離去,曹植乘輕舟試圖追趕云車,但無奈人神相隔,早已不見洛神蹤影。無奈之下,曹植只能返回洛水之濱,久久徘徊,期盼洛神再臨。隨后,曹植的隨從們準備驅車上路,他仍不斷回頭張望,依依不舍地踏上返回封地的路。
三、《洛神賦圖》的藝術內涵
(一)構圖的空間魅力?
作品采用連環畫的構圖方式敘述故事。作為故事的主人公,洛神和曹植存在于每一個段落,符合連環畫的形式。顧愷之在采用中國繪畫傳統構圖方式的同時,結合了散文、詩歌的藝術手法,形成了繪畫作品和文學作品的交融,這是一種藝術的創新。
《洛神賦圖》一改漢代以來主流的平視畫法,采用俯視的角度,開闊了視野,同時也能更好表現人物與人物、人物與背景之間的關系。顧愷之在畫面中精心安排了人物位置的高低、背景山石的遠近以及樹木花草的布局,加強了畫面的韻律感。將故事的起因、發展經過和結局都展現在同一畫面上,能夠在時間與空間上加強節奏,給觀者以完整的敘事體驗。“連環畫”的構圖形式,加上富有意味的故事情節,聯系曹植與洛神的情思,使平面畫卷形成一個立體的空間,上升到另一維度。除此之外,畫卷不僅還原了文學故事,還在畫面中創造出如夢似幻的仙人形象。主人公洛神原型為宓妃,而在畫面中則夸張為神,她駕馭的云車在現實生活中也不存在,加上諸多的神獸和神仙人物,使畫卷蒙上了一層魏晉時期獨有的宗教氣息和玄幻色彩。顧愷之將畫面中景物的大小、形狀、線條、明暗、冷暖安排得錯落有致,注意動靜結合,使畫面充滿生機和活力。
《洛神賦圖》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顧愷之在創作時沒有按照現實的自然規律,而是將以人物為主,將人物畫得高于大山,借以突出主人公,渲染故事情節,真正達到借物寓意、借景抒情,將曹植與洛神之間的深摯情意融入山水之間的詩情畫意。畫面的一些細節處理也耐人尋味:曹植、洛神與山川背景之間的大小關系不斷變換;近景與遠景之間的距離被拉近,遠處的高山如土丘,大河如小溪;岸上等待的曹植在侍從的簇擁下舉步前行,不舍的神情與隨從僵滯的面部形成鮮明對比,形體也因處于主體位置而變得高大、引人注目。
《洛神賦圖》全卷用筆細勁古樸,恰如“春蠶吐絲”,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了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之間布局的疏密恰到好處,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中來回交替、重疊,使得畫面和諧、生動,無處不呈現空間之美。
(二)色彩的柔和舒適
《洛神賦圖》設色艷麗明快,線條的表現內斂、含蓄。畫面中衣服內部線條勾勒產生的塊面以青綠填色,色彩變化較少;而外部環境的坡腳、岸邊則施以泥金,使得畫面生動、自然。山石樹木的結構單一,各類物體扁平,沒有立體感,卻具有裝飾性。更令人驚嘆的是,顧愷之在創作時融入了魏晉時期的青銅器鑄造技術以及帛畫的繪制手法,在一些樹、石的表現上,運用凹凸暈染的方法加強立體感,這在當時也是對繪畫技法的新嘗試。
在色調上,顧愷之也作了相應的處理,《洛神賦圖》主要運用沉穩的色調,生動描繪曹植與洛神四目相對的場景,人物身上衣物為藍色,有沉靜、安逸之感,能夠使觀者深切地體會二人的情意。云車載著洛神飛馳離去時,衣物上的青藍色產生一種收縮感,隨人物的情感變化營造緊張的畫面氣氛;而洛神飄然離去后,畫面色彩則多為灰黑色,使觀者產生惆悵感。畫家在表現人物衣飾時,運用了勾線填色法,先用線條勾勒,平涂,再添加不同的色彩,借以表現不同人物的地位和身份,用紅、黃等服飾色調突出曹植、洛神這兩個主要人物,用淡色衣衫表現隨從,主次分明。顧愷之在描繪洛神的服飾時,羅裙的表現更為生動,襯托出洛神清秀典雅、飄逸脫俗的氣質。此外,整幅畫面的黑白灰關系也處理得當,有的地方不作填色處理,而是墨色暈染,有的地方則運用了凹凸染法加強體積感,使畫面中的空間感、層次感更為突出。
(三)形神兼備的筆墨意境
《洛神賦圖》之美,美在曹植與洛神的深厚情意。顧愷之用了大量的細節描繪二人的深情:曹植在洛水之濱休憩,凝神張望遠方而來的洛神;洛神衣帶隨風飄逸,風姿綽約,委婉從容,神情之中有關心,也有一絲猶豫。凝視畫卷,只見站在岸邊的曹植表情凝滯,含淚遠望凌波的洛神,一往情深。洛神則梳著高高的云髻,裙帶隨風起舞,正是曹植筆下“體迅飛鳧,飄忽若神”的仙子。兩人一見便情根深種,奈何人神有別,猶豫難決的洛神,最終駕著六龍云車離去,而曹植在岸邊苦苦等待,最后在隨從的簇擁下依依不舍地離去。這種情難自禁、欲語還休的場面,最是動人。
四、結語
顧愷之在《洛神賦》這一原作的基礎上,充分調動了自身的想象力,結合繪畫本身的特性,出此曠世名作。畫面中交織錯落的情感信息,在繪畫里呈現為大量的意象以及密集的人物形象,襯托人神之間的感情傳遞。更神奇的是,畫面通過顏色、技法、對空間的布局實現了一種立體效果,引人入勝;畫家還運用想象、夸張的手法,將繪畫中的物象比擬現實,用簡潔的畫面抒寫原作中的細節,使作品充滿書畫的韻味。
《洛神賦圖》之所以被譽為前無古人的古典繪畫瑰寶之一,正是由于此畫卷在表達畫面內容、表現人物造型、環境渲染和筆墨形式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突破。這幅畫更是體現了顧愷之“以形寫神”的藝術觀點,把表現對象的內心與神韻作為藝術追求的目標,實現了繪畫理論的創革,從而把時代的繪畫水平推向一個新的高度。顧愷之還倡導“晤對通神”,即通過描繪人物的姿態動作以及與其他人物、背景的相互關系,巧妙地襯托、傳達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思想情感,這也是鑒賞繪畫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另外,《洛神賦圖》在美學層面上也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一改漢代已降繪畫的古拙、雄壯的陽剛之美,轉為婉約、輕巧的陰柔之美,反映了當時社會審美心理和審美態度的轉變。
通過對顧愷之作品的解讀和畫學理論的研究,筆者深感中國畫不僅是傳統美學理念的沉淀表達,更是中華民族奮發不息、樂觀向上民族精神的體現,后世畫家應當含英咀華,找尋藝術創作的新方向。
作者簡介
于翠姣,1995年1月生,女,漢族,山東泰安人,美術學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畫創作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