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萌
摘要:紅色旅游是革命紀念的文化形式,具有弘揚革命精神和宣傳革命事跡的作用,能夠幫助游客學習和感悟革命精神,在放松身心的同時學習歷史知識、弘揚紅色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新時期,紅色旅游蓬勃發展,而革命文物遺址的保護和紅色旅游發展關系密切,因此更需要協調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文章從紅色旅游發展意義入手,討論紅色旅游發展的現狀和紅色旅游發展中的一些問題,闡述革命文物遺址保護利用和紅色旅游發展的關系,分析如何利用革命文物遺址發展紅色旅游,以期對相關研究提供幫助。
關鍵詞:革命文物遺址;保護;紅色旅游;關聯
為了傳承革命歷史文化、弘揚紅色基因、發揚革命精神,積極發展紅色旅游產業十分重要,尤其是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今天,紅色旅游不僅可以滿足人們游覽和消遣的需要,還能培育廣大群眾愛國愛黨的思想。因此,各地應積極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完善保護機制,提升革命文物保護單位的管理水平。
一、紅色旅游發展意義
革命遺址體現出革命先烈為保衛國家和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承載著民俗文化、革命精神以及共產黨的光輝業績。新時期,發展紅色旅游是鞏固黨執政地位的重大工程,也是弘揚民族精神、加強青少年思想教育、促進革命老區經濟發展的偉大工程,更是貫徹十九大精神、發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舉措[1]。
二、紅色旅游發展現狀
近年來,紅色旅游席卷全國,成為年輕人旅行的新風尚。紅色旅游能夠傳承紅色精神,增進群眾的愛國熱情。當前紅色旅游發展的主要成就包括:(1)紅色旅游參與人數逐年增加。據統計,2017年我國紅色旅游景區共接待游客13.24億人次,而2019年達到14.1億人次,實現收入1 300億元。(2)紅色旅游市場規模逐漸擴大。隨著紅色景區革命博物館參觀人數的增加,我國紅色旅游綜合收入逐年提升,許多紅色旅游景區積極加強宣傳,重視自身建設,使我國紅色旅游市場的潛力不斷得到挖掘。(3)紅色旅游區逐漸形成規模。目前,國內已經形成諸多主題鮮明和內容豐富的紅色旅游景區,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有256個紅色旅游景區,年接待游客人數超過100萬,間接帶動了各地就業,促進當地群眾增收。(4)紅色旅游促進了紅色文化傳播。在紅色旅游景區中,多種形式的旅游產品吸引了游客的目光,廣大游客在旅游途中重溫紅色歲月,緬懷先烈,接受革命傳統洗禮,進而使艱苦奮斗的精神得以傳承[2]。
三、紅色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旅游活動形式較為單一
當前諸多紅色旅游景區的展覽以實物展示、櫥窗展示等方式為主,這種靜態展示模式缺乏動感,難以吸引游客的目光,不利于景區和游客的互動。同時,盡管諸多紅色旅游景區以引導游客感受紅色文化和革命歷史為出發點,但是展示的內容過于死板,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當地紅色旅游業的發展。整體上看,紅色旅游雖然承載了革命的深刻內涵,但是仍為旅游形式,除了融入紅色元素,更多的還是體現娛樂性和消遣性的特征,因此必須豐富旅游活動形式,重視游客的參與度,提升旅游的趣味度,以此推動紅色旅游的健康發展。
(二)紅色旅游景區開發程度偏低
許多紅色旅游景區的開發程度不高,未能深入挖掘紅色旅游的內涵,甚至與紅色景區的歷史文化脫節,加之旅游活動內容較少,游客參與積極性較差。此外,部分紅色旅游景區由于知名度、開發程度、地理位置等限制,存在重復建設的問題,導致資源嚴重浪費,部分紅色旅游景區項目缺乏亮點工程和精品工程,或是景區周邊環繞的大型現代化建筑破壞了景區的原有氛圍,與景區風格不協調等[3]。
(三)配套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由于紅色旅游景區重復建設和開發層次偏低等問題,導致紅色旅游景區基礎配套設施不夠完善。對于紅色旅游景區來說,便捷的交通和通信是其發展的必要條件。然而,當前部分紅色旅游景區的通信設施和交通條件較差,影響了紅色旅游景區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也拖慢了革命老區人民經濟增長的進程。
(四)游客類型單一且消費水平低
當前,部分紅色旅游景區的商業運作狀況堪憂,社會教育作用不突出,導致游客類型單一。此外,部分景區作為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陣地,前來參觀的游客多為團隊形式,停留時間短,受消費刺激不足,消費能力偏弱,也影響了景區經濟效益。
四、革命文物遺址保護利用與紅色旅游發展的關系
(一)保護革命文物遺址是發展紅色旅游的前提
發展紅色旅游要依托紅色旅游景點,而游客在紅色旅游景點的游覽,主要以參觀革命文物遺址為主,因此必須先解決紅色革命文物遺址的文物資源問題,只有具備充足的文物資源,才能使紅色旅游的發展成為可能。此外,革命文物遺址的利用和保護水平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紅色旅游的發展水平。當前,井岡山、西柏坡、延安、紅巖等十大紅色旅游景區的旅游業較為發達,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這些景區為革命圣地或者偉人故里,有大量豐富的革命文物和遺址。
(二)發展紅色旅游和革命文物遺址保護相互促進
發展紅色旅游依托于革命文物遺址及當地革命文化資源,隨著高層次紅色旅游的發展以及大眾文化消費水平的提升,對革命資源的利用將越來越深入、科學。近年來,我國通過對紅色旅游景區的整體規劃和連片保護措施,積極開展革命舊址保護和利用工程,提升了革命文物遺址開發和保護的水平。此外,還對革命旅游景區的周邊環境加以改善,使眾多革命文物遺址得到保護,有效提升了紅色旅游的質量,促進了紅色旅游和紅色文化的協調發展[4]。
(三)發展紅色旅游對革命文物遺址保護造成困擾
近年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加,消費水平日漸提升,使紅色旅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部分紅色旅游景區每年可接待數百萬游客。然而游客大規模地出現,使部分紅色景區的客流量超出其環境承載能力,加之游客個人素質參差不齊,導致部分革命遺址或者文物遭到破壞,長此以往,也會對當地革命文物遺址的保護造成困難,當地文化部門和旅游主管部門可能需要花費大量資金用于文物遺址修復。因此,國家文物主管部門需要在政策方面放寬文博單位自主創收的限制,使其通過自主商業運作,多渠道獲取資金,用于文物遺址修復,滿足紅色旅游和文化事業發展的需要。
五、利用革命文物遺址發展紅色旅游
紅色旅游發展與革命文物遺址保護關系密切,盡管革命文物遺址保護的作用不僅限于促進紅色旅游的發展,但應認識到,發展紅色旅游可以為發揮革命遺址作用提供支持,有利于進一步提升革命文物遺址的保護質量。如始建于1882年的濰縣樂道院,是集醫療、教育、宗教為一體的綜合性場所,坐落于濰坊市虞河景區內,濰縣樂道院現存舊址建筑七座,其中樂道院·濰縣集中營是抗日戰爭期間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統治的歷史見證,對促進世界人民珍愛和平、奮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在濰縣樂道院的發展策略中,值得借鑒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推進革命文物遺址保護工作,為紅色旅游業發展提供優質資源
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于2018年7月印發了《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和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切實做好革命文物遺址的保護工作。在這一背景下,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門以及革命文物保護機構積極貫徹精神,爭取政策支持,大力推動革命文物遺址保護工程,通過保護利用的工程項目,為各地紅色旅游業提供優質產品,滿足游客文旅消費需求和紅色旅游需求。隨著文件精神的落實,中宣部、文旅部以及國家文物局先后確定了15個革命文物遺址保護利用片區。在該工程實施后,地方革命文物遺址的保護利用情況已得到改善,成為各地紅色旅游業發展的良好助力[5]。
(二)順應民族文化和革命精神,滿足群眾文化需求
革命文物遺址承載著近代以來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和建設國家的偉大精神,凝結著革命成果。因此,必須對革命文化進行學習和弘揚,打造意識形態工程,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這也要求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門主動發揮保護革命文物遺址的作用,積極配合國家文旅部和文物局的相關工作,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大力發展紅色旅游業,利用好革命文物遺址,開創我國旅游業發展新局面。
(三)做好講解員培訓工作,提升文物宣傳效果
游客參觀革命文物遺址,一般都需要講解員,這是由于部分革命文物背后的文化內涵僅僅通過游客觀賞難以深入理解。革命文物中承載著先烈的革命意志和中國軍民為國家繁榮富強不懈努力的精神,因此革命文物遺址的講解員要結合文物、景區的特征和歷史實踐加以宣傳,改變傳統說教的形式,在講解過程中投入更多感情,為游客深入剖析革命文物遺址的特征及其蘊含的革命精神。此外,講解員要在講解的過程中與游客積極互動,帶領游客走進歷史。紀念館或者博物館的講解員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全息影像、觸屏等先進科技進行解說,這樣能實現更優的宣傳效果[6]。
六、結語
綜上所述,開展革命文物遺址保護工作關系到革命精神的傳承和革命文化的延續,更與偉大中國夢的實現息息相關。在發展紅色旅游的過程中,對革命文物遺址的保護可以滿足群眾對革命崢嶸歲月的向往,培育廣大群眾的愛國熱情。因此必須明確革命文物遺址保護與紅色旅游發展的關系,在游客參觀革命文物遺址的過程中,發揮革命文物的作用,履行社會教育職能,切實做好革命文物遺址的保護工作,最終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如海,伍應德.紅二、六軍團與盤縣會議紅色革命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9(1):1-7.
[2]趙贊.基于發揮革命文物在紅色旅游中的作用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9(8):79-80.
[3]許爽爽.甘肅省紅色旅游景區公共藝術探索—以通渭縣榜羅鎮為例[J].藝海,2020(3):145-146.
[4]官長春.紅色研學旅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及實現路徑研究—以三明市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133-136.
[5]鄒雨珊.試說發展紅色旅游對紅色文化的滲透、宣傳和補充作用—以會寧紅色旅游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8):2.
[6]宣永華,張永華.渤海老區紅色文化研學旅游現狀調查及創新發展路徑探析[J].人文天下,2020(19):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