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不再困擾于解決溫飽問題,對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開始追求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毋庸置疑,無論在思想的啟蒙方面,還是對現實審美的批判方面,當代藝術所包含的創作方法論已然被認為是對中國傳統藝術觀念的擴充。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藝術標志,將當代藝術觀念介入展示非常重要。
關鍵詞:陳列展示;藝術觀念;介入
藝術創作者必須認識和理解當代藝術創造的方法論和內在原理,因為藝術文化的轉變使當代藝術的發展事關價值觀的深入探討,使當代藝術創造成為一種具有意義的生產形式,也使藝術作品背后的文化威脅若隱若現。
一、博物館陳列展示中介入的重要性
形式觀念在中國當代藝術中很流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藝術家科蘇斯,他的學術論文《哲學之后的藝術》準確詮釋了當代藝術的哲學內涵和藝術理念。科蘇斯認為,傳統哲學將徹底走向終結,這是當代文化藝術發展的一個開端和契機,既正確地指明了今后當代文化的發展趨勢,又深刻揭示了今后文學藝術、哲學文化、藝術審美等的發展規律[1]。
進入二十一世紀,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目前,國內各大博物館的陳列形式多以實物展覽和場景再現為主,陳列方式比較單一,往往會導致人們對博物館的功能理解受到限制,認為博物館只是一個存放、展示歷史文化物品的空間。落后的陳列方式既無法全面傳達展覽中的信息,也難以適應現代社會對藝術審美的要求。因此,當代博物館對陳列形式必須進行不斷的探索與創新。
二、博物館陳列展示中介入的方式
(一)創新設計思路
隨著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國際經濟的發展,當代藝術和國際博物館聯系非常緊密,近幾年,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當代博物館的藝術展品陳列能力和策展水平出現質的飛躍,博物館陳列也不再圍繞單一的陳列形式。在各類電子多媒體設備的輔助下,更多的信息資訊得以傳達。一些現實問題無疑給博物館造成了一定的管理壓力,如過于依賴各種顯示裝置,會明顯提高博物館的維護成本,甚至影響正常工作。隨著當代藝術如火如荼地發展,博物館策展人員和藝術家們都開始聚焦于一點,即如何以人為本,使展品與觀眾達成更好的交流和互動,進而變革博物館藝術展示的傳統思路。博物館的陳列其實就是博物館人文歷史的一種展示,旨在傳遞文化內涵、歷史信息、文物資料等。
博物館陳列展覽主要通過空間方式來展現。空間順序是影響博物館陳列展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確定陳列順序時,可以引入當代的藝術觀念,結合藝術家個人經歷,對各展品依次排列。參觀者身處其中,將充分體驗不同排列順序營造的全新感覺,清楚地感受到展方的設計思路[2]。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用于展陳中的科學技術也越來越發達。人們對技術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因此,在展覽過程中將各方因素統一與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二)從工學、美學等角度進行設計
博物館的展陳設計已不再僅僅屬于文化和藝術研究范疇,而是一門涉及許多先進科技領域的綜合性學科,是一門把現代科學技術與藝術緊密結合的學科。為了在展陳設計過程中貫穿獨特的設計理念,策展人員必須對各類領域的知識都有充分的掌握。
首先,如果展陳設計師想在博物館陳列和展示中營造一種具有主觀性的空間視覺效果,就要依靠科學的方法。只有科學的設計才能展現藝術品的每一個細節,呈現藝術家的設計思路,達到藝術家理想的視覺效果。
其次,在博物館的陳列和展覽中,策展人員要充分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如果想在博物館陳列和展覽中將設計者的思想和觀念傳達給觀眾,策展人員就必須要對藝術家的精神、心理進行把握,對設計學、美學等學科的知識有廣泛的涉獵和深入的認識。
最后,只有把科學與各類藝術品的陳列展覽設計有效融合,才能真正做到對博物館陳列展覽設計的創新。只有進行科學設計,博物館陳列和展覽才會富有美感,吸引受眾。但僅僅講求博物館陳列和展覽作品的審美,缺乏合乎理性的方法指導,也很難實現預期。只有把科學的設計與各類藝術品設計進行有效的融合,才能夠完美表現設計者的主觀意圖。
三、博物館陳列展示中藝術介入的意義
時代不斷變化,人們的日常生活也處于變化的過程中。對于一個博物館來說,陳列展覽應著重體現時代性。要想讓博物館的陳列藝術品展示能夠走在建筑設計的前列,就要準確把握時代內涵,在藝術品陳列過程中充分體現設計內涵。時代內涵、設計內涵是每一位設計者都必須思考的,在設計展覽陳列的同時還要融入個人的觀點。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和思想日漸蓬勃,人們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若博物館的策展理念與時代背景脫軌,則很難再吸引更多受眾。
大多數中國藝術博物館,其展覽空間都有具象化感知的特點,可以結合展覽案例進行分析。例如“身體·媒體”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一項藝術展覽,該展覽的設計理念是把工業式的建筑空間當做一個“冷”的身體,一個具有現代化意義的斷面。這個寒冷的身體會通過“熱”的話語和熱情的講述,使受眾的身體猶如鮮血般在其身體內移動、循環,使空間、作品、觀眾達到“言行一致”。在這個游戲過程中,觀眾將會體驗停滯感、渺小感、移動感、抽象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身體是怎樣成為時間的主導者,重塑虛擬世界的身體與人類之間的身份關系,體驗身體系統的內部運行是如何被記錄、抽出、修正、重組的。策展者希望受眾深刻體會當代圖像技術如何改變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和感知,以及那些用虛擬手段再現的身體信息如何干擾和影響人們對真實的概念[3]。
同樣,余德耀美術館的展覽《雨屋》也為觀眾們構建了一個充滿奇幻與真實的獨特詩意空間,觀眾將有機會親身體驗一場不會被淋濕的傾盆大雨。為了這次藝術展覽,蘭登國際專為余德耀美術館“量身定做”了專屬設備和藝術裝置,呼應巨大空曠的藝術展陳空間,精心打造了一個150平方米的超大“雨屋”。同時。為了確保每一位參加者都有機會親身獲得獨特的藝術視覺體驗,余德耀美術館也延長了觀眾的參與時間,讓更多觀眾可以近距離接觸“雨屋”,感受所營造的超現實化氛圍和交叉互動的視覺體驗。本次展覽的意義在于為觀眾創建一個可以全身心感知的藝術場域,并與觀眾產生互動。該手段是以藝術為中心、通過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的感知而產生生態改變的一種參與形式,為廣大公眾揭示了藝術感知形式的多樣性,也為中國當代藝術的展覽活動提供了多重發展方向上的多重參考。
四、結語
“知識生產”始終是當代藝術博物館和當代藝術展覽的核心動力與重要事業,當代藝術展覽與傳統展覽以及其他方式不同,除了傳播公共藝術與美學知識外,當代藝術展覽的“知識生產”更多集中在展覽策劃中對學術性、政治性問題的認識與實踐、參與當下藝術文化活動時出現的問題的探索與構建及推動相關學術課題的研究開展等。當代藝術的展覽活動就是作為一種學術研討的有力途徑和媒介,通過組織、策劃當代藝術展覽活動,將當代藝術的展示空間打造成一個大平臺,引導人們進行一場關于當代藝術的大討論,催生新的學術理念和觀點,指出新的學術導向,發現新的社會關注點,在交互作用中形成了新藝術的表述形式。
簡而言之,中國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集體現象,主要表現在博物館的影響范圍較廣,創造了一個受社會大眾關注的平臺;展覽聚焦于當下,所探討的問題具有時尚意義和當代性,可以引發人們的思考;展覽主題從藝術出發,但不局限于藝術,較為發散,涉及社會、人文、歷史、地域文化、政治等許多方面。正如藝術展覽設計師王璜生所指出的,藝術史本身就在不斷發生和演變,對于相關知識和藝術問題的研究,是美術館的功能和職責所在。當代對于藝術的節點化表達,更多的是依靠一種新的媒介、形式、風格或是“內容”體現出來,關鍵在于這些視覺的象征物能否徹底體現他們自身的意義—將藝術創作者與他們所從屬并進行改造的這個世界聯系起來[4]。
在當代藝術展覽中,“當代”的概念在于藝術家、策展人以及其他參與者通過視覺或聽覺的象征物來實現與當前世界之間的關系。當代藝術策展以及知識生產的方式,為博物館提供了新的展覽理念和空間觀念。
作者簡介
黃囡囡,1985年10月生,男,漢族,遼寧阜新人,館員,本科,研究方向為文物陳列。
參考文獻
[1]何小欣.當代博物館空間的復合化模式[J].新建筑,2011(5):68-71.
[2](英)斯維特拉娜·阿爾珀斯.博物館:一種觀看方式[J].費婷,譯.東方藝術, 2013(1):80-85.
[3]高士明,高昕丹.“黃盒子”與中國式空間—對于當代藝術空間的文化研究[J].建筑與文化,2018(4):33-35.
[4]楊小彥.博物館的實驗性—從貢布里希中國化談起[J].美術文獻,2011(6):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