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具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器皿。從人類社會文明起源,日用陶瓷與人類的關系以及人類對陶瓷的審美演變,就可以見證歷史的變遷。工藝和裝飾對器物的影響各不相同,有很多相關的資料亟須整理。社會文化的發展方向、經濟發展的程度和時代形勢的變化,都可以通過茶具裝飾的主題直接反映。文章以特供毛主席的主體茶具“7501瓷”為主題,闡述這類罕見瓷具在裝飾等工藝上的獨特風格。
關鍵詞:“7501瓷”;茶具裝飾;日用陶瓷
“7501”主席瓷,至今仍為世人所稱道,源于其精湛的工藝。首先,該瓷以明代正德官窯瓷器的設計風格和裝飾面為基準改進,其裝飾面由著名陶瓷美術家劉雨岑之子劉平設計,采用當時難度較大的“水點桃花”;其次,其釉料是用福州滑石制成的,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開采了將近5年時間,由于滑石原礦只能每日手工開采,數量極其稀少;再次,創作者在造型設計方面精益求精,這套茶具其中一個9英寸的合器,比傳世最好的脫胎器輕了近一半;最后,在燒制方面也突破傳統,創作者通過幾次失敗的經驗總結出一個方法:先加熱一小時,然后熄火冷卻。這些美麗的瓷器背后凝結著無數藝術工作者的汗水。審視一件器物,需要看到器物背后的故事,了解當時的藝術環境下陶瓷從業者所面臨的困境,才能夠體會到他們對這份工作的熱愛。
一、“7501瓷”出現的背景
1975年,毛主席的住所從中南海豐澤園搬到南海。從住所到餐廳有一段距離,食物常常在路上就會冷掉。中央政府考慮到毛主席的衰老狀況和飲食咀嚼的不便,為了讓毛主席食用熱的飯菜,就制作了一批既美觀又實用的日用瓷。1975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委托江西省進行這一項目的調研。江西省向輕工業部陶瓷工業研究院下達了該項任務。由于這是1975年研究所接到的首個任務,因此這次任務被稱為“7501”,這次生產的日用瓷被稱為“7501瓷”。研究所在下達任務的之后3個月內,耗費了3.5萬元用于生產,并組織福州地委提供了10噸優質的陶瓷原材料。
二、“7501瓷”的特點
(一)瓷器的落款風格
“7501瓷”沒有其他形式的款識,所有底款均使用端莊、整齊的“景德鎮制”兩行四字篆書題名(圖一)。“7501瓷”的落款由名匠用小筆寫就,字里行間透著雅致。
(二)瓷器的繪畫技法
檢索歷史檔案可以發現,1975年5—8月,參與“7501瓷”裝飾面繪制的都是著名的瓷畫大師。為了保證質量,他們只畫自己最熟練的部位,如王錫良和戴榮華負責繪畫枝干部分,劉平、徐亞鳳、舒慧娟畫的是洋紅部分的花頭點染,其余由章鑒、王桂英負責。因此,“7501瓷”的整體畫卷生動、自然、精美,幾乎達到了無可挑剔的地步。
(三)瓷體的光滑度、白度和透明度
“7501瓷”的原料采用來自福州、江西等地的稀有、優質的高嶺土。這種原材料使“7501瓷”呈半薄狀,全身有晶瑩剔透、溫潤如玉的潔白質感,沒有任何審美缺陷,如同半透明的墻面,厚度均勻。
(四)瓷器的燒制溫度
“7501瓷”必須在1 400 ℃下才可燒制。因此,“7501瓷”必須用高溫耐火隔板隔火,才會使成型后的保護層純度高、白度高、硬度高。
三、“7501瓷”中的裝飾
自1975年以來,輕工業部陶瓷工業研究院已有200多人參與設計和生產,共同完成了這項任務。1975年8月25日—8月31日是該項目第一窯瓷器的燒制時間,22座電爐共生產陶瓷制品14 103件,合格率30%左右。已成功生產的4 200件電窯瓷器,分為5種裝飾面:兩種翠竹紅梅、釉上水點桃花、釉上水點梅花(圖二)、釉下對畫芙蓉花。搭配方式有1 000多種,并且非常特別,釉上水點桃花98頭;釉中翠竹紅梅和釉下芙蓉對畫碗專用瓷。5組合為一套,計92頭,其中一件是47頭餐具、一組13頭餐具、1套13件配飾、13套茶具組成(圖三),外加一個六頭觀賞器。這些瓷器風格簡單而美觀,外形嚴謹而固定,線條流暢而優雅,如碗類的形狀均為正交,盤類有添加裝置,盤很深,瓷碗和瓷盤都有相應的蓋子。除了用于裝飾的釉瓷外,中央對圖樣和瓷器類型均表示滿意。這也是毛主席逝世前一直使用的瓷器。
四、總結
在我國現代史上,1966—1976年是一段復雜的歷史時期,當時的藝術政策對茶具裝飾設計研究也有著重要影響,這一時期設計的產品也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7501瓷”的陶瓷茶具因其特殊的時代印記,越來越受收藏家的關注,越來越具有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但人們應當明確的是,藝術的衡量與判斷不應該用金錢價值作為標準。當陶瓷茶具的裝飾主題作為一種符號重新出現在今天大眾的視野時,作品本身的主題并沒有改變,其內涵也沒有改變,唯一改變的是意義:經過歷史的變遷,在當前時代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歸納當時陶瓷裝飾的風格,進而審視人民群眾的心理變化所帶來的審美的改變,為當代對該歷史時期歷史、文學、藝術等各方面的研究,提供更多、更全面的資料。
作者簡介
程蓮,1996年11月生,女,漢族,江西上饒人,景德鎮陶瓷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陶瓷藝術設計。
參考文獻
[1]汪鳳炎.中國文化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
[2]朱順龍,李建軍.陶瓷與中國文化[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3.
[3]陳雨前,鄭乃章,李興華.景德鎮陶瓷文化概論[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4]朱銘.設計藝術教育大事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
[5]杭間.手藝的思想[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
[6]劉宏偉.現代陶瓷器皿造型與陶藝[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9.
[7](日)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紀江紅,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8](日)柳宗悅.工藝文化[M].徐藝乙,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