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飲食器具往往代表著飲食文化的特點,尤其是帶有地域特征的飲食器具,可以充分反映出社會與生活的時代特色。在河西地區出土的魏晉墓壁畫中,就有很多關于飲食器具的記載,也為研究歷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結合墓葬中出土的飲食器具,就可以對當時的社會背景、飲食結構進行分析和探索,追溯魏晉時期河西地區的飲食文化。魏晉時期河西地區農業與畜牧業相對發達,所以當地的飲食結構更加豐富,這也帶動了當時飲食文化的發展。本文對河西地區魏晉墓壁畫中的飲食器具進行研究分析,探討我國的古代飲食文化,為歷史研究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河西地區;魏晉墓壁畫;飲食器具
飲食器具是反映飲食文化的關鍵元素,能充分展現出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等級制度及社會文化變遷。比如河西地區魏晉墓壁畫就生動反映了當時的文化特點,尤其是其中對各類飲食器具的記錄,為研究古代飲食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河西地區位于古代中西方交流的要道上,所以在該地區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很多文化交流現象。從魏晉墓葬中出土的飲食器具能夠探索該時期飲食文化的發展,了解魏晉時期河西地區人民的生活狀況。以往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存世文獻對儀式器具的文字描述上,而魏晉墓壁畫中的飲食器具形象,能夠為研究河西地區的飲食文化提供造型、樣式等方面的參考。
一、河西地區魏晉墓壁畫概述與藝術分析
(一)河西地區魏晉墓壁畫概述
在我國河西地區分布著大量古代墓葬,其中魏晉時期的墓葬數量相對較多,從中發現很多保存完好的壁畫。壁畫題材十分豐富,如軍事、農耕畜牧、狩獵活動以及自然環境等。其中,宴飲文化的內容場面宏大,十分出彩,反映了魏晉時期的真實生活場景。還有很多壁畫是河西地區民眾生活的真實寫照,對民俗史研究有著重要作用。魏晉時期河西地區出現過的大規模的人口遷徙,也促進了當時各民族、地區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從出土壁畫中的飲食文化記錄可以看出,當時的農業技術發達,魏晉時期人民的富足生活,為飲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河西地區魏晉墓壁畫藝術分析
從河西地區出土的魏晉墓壁畫中,可以一窺該時期的藝術繪畫特點。飲食文化的記錄所采用的各種藝術表現形式,都對研究我國繪畫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些壁畫的繪制者多在平面中構造出視覺上的圖像空間,并且還會通過每幅單獨畫面之間的連接與互動,巧妙地排列分布,展現出了視覺效果與透視技術的運用。魏晉時期的壁畫以表現生活題材居多,因此其藝術風格也被稱為描述性風格。在魏晉時期的墓室壁畫中,常能看到墓主的肖像、侍從以及墓主生前的生活場景。
二、魏晉時期河西地區飲食文化概況
(一)魏晉時期河西地區農牧業生產狀況
魏晉時期,中原社會動蕩不安,而河西地區則遠離戰亂,所以該地區人民的生活相對安定,出土的魏晉壁畫記錄了大量的農牧業生產活動場景,是當時農牧業生產情況的真實寫照。西漢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匈奴進犯云中被擊退后,武帝發人徙邊修筑長城,大量中原漢人流入該地區,成為推動該地區生產由草原游牧為主向農耕為主轉變的重要因素。但到了東漢末年,由于社會秩序混亂,各地農業生產均受到戰爭的嚴重破壞。曹魏時期,北方統一,河西地區逐漸恢復穩定,農業生產也實現了進一步的發展,軍隊與百姓共同開荒種田的屯田制對于當時農業生產的積極作用,可以從墓葬壁畫中得到充分證明。
(二)魏晉時期河西地區飲食結構
魏晉時期,河西地區的飲食結構一直在不斷變化,這是河西地區的地域特點決定的。河西地區處于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因此更容易接觸異域的飲食文化。尤其在本地區文化與漢族文化進行融合后,農牧業發展速度較快,形成了新的飲食結構特點,并且在不同民族交流過程中,造就了獨特的河西地區飲食文化。該地區在主食方面,以谷物居多,如粟、麻、麥、豆等,其中粟的種植最為廣泛,也是當時比較重要的農作物。早在西晉時期就已經培育出多種粟類,北魏時期更是多達86種,產量非常可觀,因此粟是魏晉時期比較重要的糧食作物。除此之外,小麥種植也較為多見,與粟同樣是人民比較重視的農作物。該地區還是最早引入麥類作物的地區。經測定,張掖民樂縣出土的碳化小麥約有4000年的歷史。《晉書》中也有相關的描述,稱魏晉時期的河西地區“地宜大麥”。
三、河西地區魏晉墓壁畫中飲食器具分析
(一)魏晉墓壁畫中的飲食圖像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發展史中,飲食器具作為關鍵載體,能充分反映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以及自身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吸收和創新狀況,展現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亮點。
在河西地區的魏晉墓壁畫中,飲食題材比較多見,多反映當時的飲食文化、飲食習慣等,當前我國河西地區出土的壁畫磚,主要集中在嘉峪關、酒泉、高臺、敦煌等地區,共1 118塊,涉及飲食方面的多達229塊。其中庖廚圖壁畫有85幅,主要內容為肉食的制作過程(圖1),宰殺圖有42幅,宰殺的對象包括牛、羊、雞、鴨、豬等,同時也包含狩獵野兔的壁畫,可以看出,魏晉時期河西地區畜牧業發展比較突出,肉食品種多樣。
(二)魏晉墓壁畫中的飲食器具
作為飲食文化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器具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使用價值。河西地區墓葬中出土壁畫所描繪的飲食器具,清晰反映了魏晉時期的飲食文化特點。如庖廚圖中就出現了很多飲食器具,包括三足架、長案、缸、烤肉叉、圓案、刀、鼎、爐等,種類十分豐富,主要是食物制作過程中所需要的器具。在進食圖中則出現了槃、勺、耳杯、烤肉叉、碗、壺等(圖2),包括盛食器與飲食器。《齊民要術》中記載,魏晉時期的人們已經掌握先進的醋、酒、醬釀造技術,飲食器具十分豐富,如壁畫中腹部有小孔的大陶罐,就是典型的飲酒器具。
從河西地區的魏晉墓壁畫,可以對魏晉時期河西地區人民的飲食類型進行分析。例如壁畫中的盛食器與飲食器,制作食物時運用的灶、釜、爐,都反映了豐富的飲食類型和文化特點。對河西地區魏晉墓壁畫進行統計,其中與廚房炊煮相關的庖廚圖(圖3),生動展現了食物制作的細節,其中主要使用的炊煮器是灶,盡管墓葬中出土的灶很多都是明器,但也清晰展現了灶的形制。例如高臺縣博物館藏有一件陶灶,于駱駝城出土,外觀呈長方形,灶頭裝有高擋板,這也是同時期灶器的顯著特征。釜也是魏晉時期河西地區人民飲食常用的器具,釜的用途非常廣泛,包括炸、煮、羹、蒸、煎等。不同的飲食器具體現了該地區由于遠離中原所形成的相對安定的社會生活面貌。
四、河西地區魏晉墓壁畫中的飲食文化
通過對河西地區魏晉墓葬壁畫的分析,能夠看出當時人們的飲食比較講究質、香、色、形、器、味等多方面的和諧統一,不僅追求色香味俱全,同時也關注器具的精美程度。當然,飲食文化中也存在著階級色彩,貴族的飲食自然是隆重、豐盛的,日日如同年節,這與貧苦百姓的日常生活形成了鮮明對比。天災不斷、戰亂頻仍導致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場景比比皆是。貧苦百姓多以糧食和蔬菜為主要食物,連生存都很困難,與名門貴族這些養殖雞鴨的肉食者相比,飲食結構自然是天壤之別。
五、結語
河西地區的魏晉墓壁畫整體藝術風格單純簡樸,與其他類型墓室壁畫的復雜內容截然不同,題材大多來源于生活,是魏晉時期河西地區社會生活的生動寫照,充分展現了當時當地的飲食文化,也代表魏晉時期的人們比較重視飲食文化的生活觀念,餐飲器具中也流露出自然的生活氣息。在飲食結構上,魏晉時期的河西地區以粟、麥、豆等為主食,制作成飯、粥和羹,并把谷物磨成面,制作成饅頭、面條、面片等。魏晉時期河西地區畜牧業也很發達,因此肉食品種類比較多,并且衍生出了多種不同的烹飪方式,炊煮、飲食器具也受其影響,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如雞頭灶、烤肉叉、曲柄勺等,都帶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展現了獨特的區域飲食文化之美。
作者簡介
李茜,1987年9月生,漢族,甘肅高臺人,文博館員,本科,研究方向為河西魏晉歷史文化及館藏文物。
參考文獻
[1]趙晶晶.河西走廊魏晉墓室壁畫宴飲題材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9.
[2]郭志華.魏晉十六國時期河西民眾飲食生活初論—以河西魏晉壁畫墓為中心的考察[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3(4):104.
[3]楊吉寧.考古學視域下的漢晉河西地區飲食文化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5.
[4]曹宇.河西走廊魏晉十六國壁畫墓題榜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4.
[5]高啟安.嘉峪關魏晉墓壁畫四炊具圖像名物研究[C].固原:第二屆中國古村鎮保護與利用研討會,第二屆中國古村鎮保護與利用研討會論文集,2016.
[6]馮芳.河西走廊魏晉墓室壁畫磚飾藝術研究—以高臺縣駱駝城遺址為例[J].雕塑,2014(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