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語辭典》:“戉,武器名。”根據國學大師網站“漢字‘戉字形演變及字源演變”,“戉”由斧演變而來。依字形不同,主流釋讀為“戉(yuè)”或“歲(歲suì)”。考校出土的實物戉與其對應的甲骨文和金文等古文字,筆者認為,器形“戉”其字隨形變,為多音字。“戉”本義為大斧,引申為仗戉、禮戉,通“號令”,象征權力與財富,音讀“yuè”,為禮器儀仗的代名詞。加金作“鉞(yuè)”,又為古星名或冠名。
關鍵詞:戉;甲骨文;金文
《國語辭典》:“戉,武器名”。“戉”為古代一種形狀似斧而較大的兵器。根據國學大師網站“漢字‘戉字形演變及字源演變”,“戉”由“斧”演變而來。依字形不同被主流釋讀為“戉(yuè)”或“歲(歲suì)”。考校出土的實物“戉”與其對應的甲骨文和金文等古文字,筆者認為器形“戉”其字隨形變,為多音字。“戉”本義為大斧,引申為“禮器仗戉”①或“財富素戉”②,通“號令”③。用于象征權力與財富的實物器形“戉”,音讀yuè,為古代禮器儀仗或財富素戉的代名詞。古漢字“戉”加金作“鉞(yuè)”,用于星名④或冠名⑤。實物器形“戉”及其文字考辨如下。
一、古代工具“斧”的象形字與象形簡體字
下文根據出土文物,證實古代器物“戉(yuè)”來自于工具“斧(fǔ)”,其形象、文字亦如此。圖一為早期實物“戉”的演變。
(一)古代生產工具“石斧”
1.半坡“石斧”
半坡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中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繁榮時期的村落遺址,有6000多年歷史。半坡人以石斧作為生產工具或武器,砍樹、狩獵,過著以農業為主、漁獵為輔的生活(詳圖一中“半坡遺址石斧”)。
2.閻村“石斧”
汝州市閻村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缸,經碳-14鑒定為6000年前的二次葬棺。陶缸上的《鸛魚石斧圖》是當時人們以鳥捕魚、用斧狩獵等生產活動的真實寫照。該圖畫揭示了兩項重要信息,一是葬棺圖畫將古人“事死如生”的陪葬理念形成時間提到了距今6000年前;二是畫像展示了6000年前人們使用的工具“石斧”(圖一中“河南汝州閻村彩陶缸,鸛魚石斧圖”)。
(二)“石斧”在古文字中的甲骨文字形“斧”
中國古文字為象形簡體字,主要有畫字(陶畫字)、刻字(骨刻字,石刻字)、鑄字(青銅鑄字,磚燒字)、筆書字(簡牘筆書,織帛筆書)等形式。中國古文字的象形字,雖然形式多樣、演變各異,但主體始終一脈相承。下文列舉甲骨文象形字“斧”與其象形簡體字。
1.甲骨文象形字“斧”
二、古代禮器“戉”與其象形簡體字
筆者考校近代出土的禮器“戉”實物,發現古代的實物禮器“戉”隨著社會發展,歷經了初期、中期、后期3個階段的演變。
(一)禮器“戉”演變的初期階段:單孔嵌石戉
上古時期,斧是人們的日常生產工具,也是實用的武器。進入新石器時代后,隨著社會進步與階級分化,武器“斧”日漸演變成為禮器“戉”,被人們賦予了新的意義,“儀仗禮器戉”成為權力的象征。根據國學大師網站“漢字‘戉字形演變及字源演變”,“戉”由“斧”演變而來。《周禮·夏官·大司馬》:“左執律,右秉戉。”《康熙字典》注:“律,所以聽軍聲也。戉,所以為將威也。”筆者考校出土的三星村單孔嵌石戉實物,認為初期階段的“戉”就是單孔嵌石戉。
1.三星村單孔嵌石戉
三星村遺址位于金壇市西崗三星村,據碳-14測定和考古研究,三星村遺址的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6 500—5 500年左右。三星堆出土有兩套中國境內最早的象征權力的禮器,其一為組合式權杖連體單孔石戉(單孔嵌石戉)。戉體由四部分組成,分成戉體、戉飾、柄和柄端飾,木柄及環刃部完好,沒有使用痕跡,通體拋光,制作精良,說明已不是一件簡單的生產工具,而是一件儀仗禮器(圖一中“三星村遺址石戉”)。
2.初期階段“戉”的象形文字
(二)禮器“戉”演變的中期階段:單孔器線形玉石戉
禮器“戉”演變的中期階段是其演變進程中的重要階段。單孔器線形玉石戉是這一階段的主要器形,有單孔三線玉石戉、單孔四線玉石戉、單孔五線玉石戉、單孔形體玉戉等實體“戉”(圖二)。

1.花廳單孔三線玉石戉與其象形簡體字
(1)花廳玉石戉
新沂花廳遺址位于江蘇省新沂市馬陵山西麓,年代約為公元前3 000年左右,為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文化遺址類型。該遺址出土的花廳單孔三線玉石戉,器形特征為權杖式、長柄單孔三線戉(圖二中“新沂遺址戉”)。
(2)花廳玉石戉的象形簡體字
2.青墩單孔四線玉石戉與其象形簡體字
(1)青墩村玉石戉
青墩遺址位于江蘇南通海安市南莫鎮青墩村,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屬于良渚文化,其歷史可追溯到6 000年前。該遺址出土的神人獸面紋玉戉很有特色。青墩村玉石戉的器形特征為權杖式,長柄單孔四線戉(圖二“青墩遺址戉”)。
(2)青墩村玉石戉的象形簡體字
3.崧澤單孔五線玉石戉與其象形簡體字
(1)上海崧澤玉石戉
上海市崧澤古文化遺址被命名為崧澤文化,該遺址出土的扁薄形玉石戉,玉色青綠滋潤透光,扁薄形刃部弧凸,無使用痕跡,為象征地位和財富的禮器。崧澤玉石戉的器形特征為權杖式,長柄單孔五線戉(圖二中“崧澤遺址戉”)。
(2)崧澤玉石戉的象形簡體字
4.前掌單孔連體玉戉與其象形簡體字
(1)滕州前掌玉石戉
滕州境內薛河流域的前掌大遺址包含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龍山文化,其中尤以商代晚期、西周早期即距今3000年左右的文物遺存最為豐富。該遺址出土的前掌玉石戉,器形特征為禮器式,單孔便攜戉(圖二中“前掌遺址戉”)。
(2)滕州前掌玉石戉的象形簡體字
(三)禮器“戉”演變的后期階段:非權杖禮器戉
1.非權杖禮器戉
在古代儀仗禮器“戉”演變的后期,隨著生產發展與階級分化,儀仗禮器“戉”逐步失去權杖的作用,成為象征財富的“素戉”(無杖柄戉),或成為貴族的陪葬品。此時,象征財富的禮器“戉”,其器形特征為無柄單孔戉(圖三,實物考古發掘圖四)。
2.非權杖禮器戉的象形簡體字



作者簡介
吳祺,1953年生,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建甌財務會計有限責任公司,高級會計師,本科,研究方向為古漢字釋讀。
注釋
①仗戉:戉,武器名,古代戉有石戉、玉戉、青銅戉。古代青銅武器“戉”字形鉞,音同于戉讀(yuè)。因此,器形仗戉也被稱為“仗鉞”。“仗鉞”意思是手執斧鉞,表示威權。《漢書·五行志上》:“出軍行師,把旄杖鉞,誓士眾,抗威武,所以征畔逆止暴亂也。”晉葛洪《抱樸子·嘉遯》:“缊袍麗于裘服,把橦安于杖鉞。”
參考文獻
[1]郭沫若.甲骨文合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8.
[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M].北京:中華書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