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天 (安徽省建筑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老年人群體隨著其身體機能的衰退:如行動能力減弱、視力聽力記憶力下降等,心理上容易出現焦慮、恐懼、孤獨、失落等負面情緒,引起生活中各種不便。因此在養老設施綠色設計中應增強以下特征。
室內外空間:考慮家人陪同的空間,處理好家屬探望流線與場地各流線的關系;在養老設施設計中應提供充足的室外活動空間,并保障室內外活動空間無障礙通行;室內外裝飾裝修材料在設計中為避免行動不便引起跌倒、損傷,需加強防滑處理;設施內部的公共交流空間裝修色彩、光線、材質符合老人的心理需求;室外活動場所應提供舒適宜人的環境;所有老年人觸及的建筑物、家具等做好安全防護措施。
室內環境:室內空間在設計中充分考慮被動措施,通過合理地設計窗地比、通風開口與房間用地面積比等指標,在過渡季節合理保持良好的自然通風;空調季節通過人工冷熱源保持室內溫度穩定;空間設計時在內部裝飾、構筑物加強色彩設計;產生噪音的設備用房、管線應采取隔聲降噪措施;景觀標識設計中通過色彩、投影、LED指示屏等加強老年人的環境感知。
在對養老設施項目進行方案設計時,針對建設用地指標應通過場地規劃、布局創造出更多高效、合理的室外空間,同時利用架空層、露臺、屋頂平臺等為老年人提供活動和交往的室外活動場地。綠化是養老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綠色有生機盎然、生機勃勃的寓意,因此在養老設施的活動范圍內通過草、灌、喬的復層綠化方式組成綠化景觀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在設計中,我國多個標準針對養老設施綠化設計部分提出了具體要求,如《城鎮老年人設施規劃規范》(GB50437)提出:綠地率≥40%,改擴建綠地率≥35%,集中綠地面積≥2㎡/人;其他的如《養老設施建筑設計規范》(GB50867)、《綠色建筑設計標準》(GB50378)等規范也提出應進行場地景觀環境和園林綠化設計。同時為結合充分調動老年人活動身心,建議布置不同類型的園藝種植區、動物區,讓老人參與綠化的種植,刺激五感。
此外結合休憩區域和樓棟形成的圍合空間,設置公共中心花園,如休閑園、運動園、觀花園等,并布置部分運動器械;既可以在此觀賞景觀,也可鍛煉身體。
隨著運動機能、感覺機能和心理機能的逐漸降低,老年人在行走上存在大量的不便因素,因此場地內部、室內外銜接處、室內活動區域等無障礙設計需要重點考慮到使用需求;同時感覺機能下降造成老年人反應速度降低,特別在場地內存在地上機動車通行時,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因此在場地交通組織中應充分考慮老年人的使用習慣及特點。在安全性設計層面,應注重場地內交通環境的安全性,宜在主要活動區域設置人車分流、警示標識等措施;在無障礙設計中,應考慮不同年齡,不同情況的老年人與周邊環境互動的交通方式,并充分考慮無障礙措施,提升便捷性;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視力逐漸衰弱,因此室外標識應簡單易識別,在設計上通過加強色彩、圖案,結合聽覺刺激使老年人有充足的感官。
老年人的免疫能力、環境適應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退,若在建筑運營時期出現不穩定的室內物理環境和不達標的空氣質量,可能會導致老年人出現不舒適等情況。因此設計時需要重點把握室內環境質量。
2.3.1 降低噪音污染影響
我國養老機構相關規范對聲環境的要求較高,設計中應采取有效隔聲和吸聲降噪措施。各養老設施相關標準對室內聲環境提出要求如:《養老設施建筑設計規范》(GB50867)中明確,養老設施建筑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應穩定,建成后室內日照充足、通風良好,場地內的交通方便,周邊公共服務設施完備且遠離污染源、噪聲源區域;《綠色建筑設計標準》(GB50378)中提出,采取措施優化主要功能房間的室內聲環境,以達到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中的低限和高要求標準的平均值。
為了達到室內聲環境預期設計目標,在規劃場地布局時,室外應避免出現大型設備噪聲源,車輛通信應慢速、禁鳴笛,公用設備間內部在分戶墻、分戶樓板利用隔音棉加強墻體的隔聲效果,外窗采用雙玻中控型材質,并加裝隔聲條,必要情況下采用三玻雙腔型窗戶,從而較大改善室內聲環境。
2.3.2 提升室內天然采光
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都對室內光環境產生影響,充足的天然采光環境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同時提升了建筑節能水平。若室內光線設計不足,則有可能導致老年人視物模糊、通行不便?!娥B老設施建筑設計規范》(GB50867)中提出,應明確主要用房的窗地比要求;居住用房的照度應>200lx;由于老年人視力衰退,眩光指數宜<19;《綠色建筑設計標準》(GB50378)也提到,室內主要功能房間不低于60%的區域采光照度值不低于300lx的小時數平均不少于8h/d,若有內區采光,其采光系數滿足采光要求的面積比例>60%,主要功能房間增加防眩光措施。
因此在提升室內光環境的過程中,可采取措施改善側窗、天窗、中庭等設計要素改善天然采光效果,若受形體條件限制時,亦可通過利用導光筒等設施引導自然光進入室內。通過設置可調節遮陽措施,在冬季增加陽光直照,夏季減少室內眩光。在人工輔助照明設備設計中選用節能型、安全型且符合老年人使用的燈具,臥室、起居室在保證光線充足的同時確保照度均勻。
2.3.3 改善室內熱環境
養老機構的室內溫度控制要求嚴格,在不同的有關養老設施設計規范中,均對室內熱環境作出規定和要求;《老年人居住建筑設計規范》(GB50340)提出通過合理的建筑布局、景觀綠化、地面鋪裝、色彩選擇減少室外熱島效應;部分朝向宜采取外遮陽;《養老設施建筑設計規范》(GB50867)中明確冬季優先配設地板供暖,夏季配套空調降溫,提高舒適度;此外《綠色建筑設計標準》(GB50378)也提出,應提高主要功能房間的熱環境參數在適應性熱舒適區域的面積比例;優化建筑通風開口與地板面積比;增設可調節遮陽,改善室內熱舒適環境。
在針對熱環境的優化設計中,可考慮在過渡季時節,通過合理確定室內活動空間外窗開啟位置、大小,利用熱壓、風壓的綜合作用增強室內空氣置換效果,提高空氣質量,有效調節室內溫濕度。臥室、起居室設置地板輻射供暖系統有效改善冬季供暖的安全性、衛生條件;有條件的亦可設置陽光房改善冬季的室內舒適度。
2.3.4 提升室內空氣質量
室內外裝飾裝修材料的選用、通風換氣對室內環境質量有較大影響。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室內空氣中的氨、甲醛、苯、總揮發性有機物、氡等污染物濃度需滿足《室內空氣質量標準》的要求,室內空氣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著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同時,在養老機構設計中合理通過通風措施促進空氣流通,利用良好的設計或機械通風措施將衛生間、廚房、污梯等區域的排風處于場地下風向。
當前,養老設施在我國仍處于相對缺乏的狀態,在設計過程中出現如對老年人多元化、個性化需求認識不深;對相關設計標準解讀片面、理解不深,設計方式相對固定;方案設計思路參照旅館、醫院執行,不注重適老建筑細節處理;規劃設計與后期運營脫節等缺陷。隨著政府和民間組織對部分越來越給予重視,設計人員不僅僅要考慮到使用過程中的適用、經濟原則,而且在總體方案、單體設計之初就需要融入綠色、美觀、友好、和諧的理念,同時更多考慮這一特殊群體的生理與心理需要。
通過更多本土化的摸索和實踐,為國家及地方綠色養老建設計進一步提升與完善,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綠色養老建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