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天昊 龐密香
(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焦作 454003)
翻譯研究不能忽視國家形象構建的問題。如今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交匯點上的我國,愈發重視提升在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形象,而新聞翻譯則起著很重要的話語作用。2020年12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就伊朗核問題舉行視頻公開會時,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對于德國常駐代表就所謂康明凱案發表評論后,對其言論進行了回應。“新聞話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部分,一切意義形象的建構、產制和協商都會受到新聞話語的影響。”新聞報道除了具有真實性、準確性和及時性之外其實還隱藏著一種說服性。因此,本文從批評話語分析角度,對《中國日報》《環球時報》和路透社對此新聞事件報道中的轉述引語進行對比分析,以探討其新聞語篇中對不同媒體報道具有明顯差異的原因。
批評話語分析(簡稱“CDA”)是批評語言學的一個分支,“是一種研究社會權力操控、社會不平等的話語分析”,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國語言學家Fowler等學者在《語言與控制》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批評話語分析方法。批評話語分析主要研究話語與社會以及話語和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如今,CDA吸引了大量的學者從包括社會學、哲學、傳播學等角度進行跨學科研究,使得批評話語分析得到了快速發展。羅巧麗,劉小蓉曾指出,費爾克勞夫是CDA的重要人物,也是費爾克勞夫提出了從三個維度分析話語,即語篇、話語實踐和社會實踐。“話語實踐存在于特定的社會實踐條件下,語篇即是話語實踐的產物。”
Fairclough提出,文本中普遍存在著話語描述,話語描述是一種對說話者的話語中有價值部分的描述。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是所有語篇中最常用的兩種轉述方式,在新聞語篇中也發揮著不同作用。首先,直接引語更具有客觀性和權威性,可信度較高。而間接引語是新聞撰稿人采用自己的語言轉述發言人的話語,而處于撰稿人本身的態度和分析能力,轉述后的話語往往同源話語會有或多或少的差異。然而,無論是直接引語還是間接引語都是撰稿人從源采訪資料或現場獲取的資料加工處理后的結果,讀者從接受層面來說,并不能得到消息來源客觀的保證。
費爾克勞夫三維話語分析法是應用頗為廣泛的批評話語分析研究方法之一,其模式強調從三個維度層面對話語分析,三個維度分別為:文本、話語實踐和社會實踐。在此基礎上,費爾克勞提出了批評話語分析的三步驟:
(1)描寫語篇的形式結構特征,即文本分析,多采用系統功能語法進行語言學描述。
(2)闡釋語篇與話語實踐過程的關系。
(3)解釋話語實踐過程和話語語境間的關系,揭示權力和意識形態如何對語篇產生作用。
三維話語分析不限于對文本表層的解讀,而是結合社會實踐分析文本背后的意識形態,其實踐性較強,因此適合新聞語篇的研究。
“轉述言語是人類語言運用的一種基本形式,人們每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轉述他人話語。”本文選取2020年12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就伊朗核問題舉行視頻公開會時,德國常駐代表在發言中就所謂康明凱案發表評論后,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大使再次發言的分別來自《中國日報》和The Reuters以及Global Times的新聞報道,著重從轉述引語的消息來源、轉述動詞和轉述方式進行分析。
“消息來源,即話語發出者,是指當報道者引用他人觀點或評論時,被轉述話語的來源”由于每個人的認知不同,在對待同一件新聞事件時,媒介人員會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情況下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或利益有利方來對消息來源進行轉述。
例1:耿爽正面硬剛德國代表:希望沒有你的安理會明年會更好。(中國日報,2020.12.23)
譯文:‘Good riddance,’ China says as Germany leaves U.N. Security Council. (Reuters,2020.12.23 )
對于新聞標題,原文“硬剛德國代表”體現出了事件的核心,沒有對事實過多贅述。而譯文譯為了“Good riddance”,這個表達是一個總結性表述,是耿爽對于德國代表的發言而所作出的回應,這里直接轉述事件過程中的話語用做標題,客觀性相對較弱。此外,句子采取間接引語轉述方式,其中“says”是典型的中性轉述動詞之一,被認為是可信度高的詞匯,然而加上后面的“as Germany leaves….”某些程度上有讀者會理解為“不管發生了什么,中國代表對于德國代表安理會任職期滿這件事情是充滿期待的”。在沒有事件背景的情況下,此標題會引發疑惑,無法抓住新聞所要表達的主要事件。
新聞的真實性往往是媒介所追求的標準之一,新聞中的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因其往往是由權威人士、當事人或知情人士所說的話語,所以十分能影響受眾,從而大大增強新聞語篇的權威性。Bell指出,“say”,“tell”和“according to”在英語中屬于典型的中性轉述動詞,轉述動詞還有claim, acknowledge, agreed等。
例2:“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大使批駁德國大使“毒化安理會工作氛圍”,并對即將離開安理會的他直言:‘希望沒有你的安理會明年更好!’”(中國日報,2020.12.23)
譯文:“China’s deputy U.N. ambassador,Geng Shuang, accused Heusgen of abusing the Security Council to launch ‘malicious’ attacks on other members ‘in an attempt to poison the working atmosphere’ and said ‘I am hoping that the council in your absence in the year of 2021 will be in a better position……’” (The Reuters,2020.12.23)
此處為德國霍伊斯根大使在發表了與安理會會議無關的言論后中國代表的回應,《中國日報》運用了兩個轉述動詞,即“批駁”與“直言”,表達了中方的態度,“批駁”一詞體現了中方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相信正義,對中國法治的不容挑戰地位做出強調;“直言”則表明了中國在外交方面一直是以和為貴,但若是觸及到中國的底線,中國也會展現出強硬態度,不容他人任意詆毀的態度,言語之中構建了一個友好但同時也有威嚴,法律底線絕不容他國侵犯大國形象。
The Reuter用了一個中性轉述動詞“said”和一個消極轉述動詞“accused”。“accused”此處用于轉述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的發言,意為“指控;控告;控訴;訐;攻擊”,被用于代表中國官方的反應和態度。根據Levinson對Austin言語行為理論中合適條件的論述,“言語行為實施須由適當身份的人、在合適條件下、依據常規的程序才能完成。”此處The Reuters的報道中涉及中方的新聞行為由作為轉述來源的中國官方承擔了實施者。而對于與“直言”相對的譯文“said”,采用了最典型的中性轉述詞,僅體現了話語來源的準確,沒有很好體現話語本身內涵的詳實。
轉述方式是指報道媒介在話語中再現報道的講話的特定方法。轉述引語分為五個類型:直接引語轉述,間接引語轉述,自由直接引語轉述,自由間接引語轉述和混合引語轉述。劉彩霞認為,通過信息轉述后的原話語,不管其是直接轉述或是間接轉述,對于原話語的語境,都要從作者的角度來進行重新語境化,因此轉述引語在新聞語篇中一定程度上會體現記者的主客觀性和不同程度的社會意識形態。
例3:耿爽強調,“中國是法治國家,任何人違反中國法律都必將受到懲處。中國司法機關依法辦案,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得到保障。”(中國日報)
譯文:China is a country governed by the rule of law, Geng said. Anyone who violates Chinese law will be punished and China’s judicial organs handle cases within the legal process. The two Canadians……Their legitimate rights have been safeguarded in the whole process, said the Chinese Foreign Ministry spokesperson earlier in December. (Global Times,2020.12.23)
此處是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在回應德方霍爾斯根大使后的綜述性發言,《中國日報》通過直接引語轉述方式,根據其具有復制性的特點,再現了新聞人物的話語,通過雙引號將內容引起來,表明引號內的話語完全或基本上都是發言人的原話,記者的干預性少,以達到高度保真的效果。
Global Times在做轉述時,采取了間接引語轉述的方式來報道。新聞間接引語轉述是講述新聞人物所說的中心思想,可以對新聞人物原話進行完整復述,也可以是記者用自己的話對新聞人物的原話進行釋義概括轉述,但內容必須忠實原新聞人的原意,對于原話的時態、語態和人稱等可以作相應的變化和調整。該媒體的的報道在陳述“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時,采用間接引語轉述,且用“Chinese Foreign Ministry spokesperson”承擔實施者,可能會給讀者以Global Times對于此信息客觀性持懷疑態度的看法。實際上,中方代表在發言中還提到了“Christopher, 如果你有什么話想要對康明凱說,有什么信息需要傳遞,完全可以通過正當渠道實現。”對于此句,Global Times沒有進行報道,因此有可能使得部分讀者無法全面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
當今時代,大眾傳播媒體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新聞話語難以甄別,混淆讀者的認知。隨著中國近年來愈發重視“中國聲音”的傳播,中國國家形象作為我國外交的名片,其構建受到了各界廣泛關注。本文基于費爾克勞夫的三維模型,從批評話語分析中的轉述方式角度,分析了國內外多家媒體對聯合國安理會就伊朗核問題舉行視頻公開會時,德國常駐代表在發言中就所謂康明凱案發表評論后,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大使再次發言所做的新聞報道,體現了國外新聞媒體與國內新聞媒體在報道同一新聞事件差異。要求讀者在以后閱讀新聞的過程中要有批判性意識,努力提高對隱含的思想信息的捕捉,增強自身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