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菁菁
(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錦州 121000)
寫作技能作為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語言技能中最重要的一項輸出技能,在近幾十年的英語教學中卻一直被認為是教學中的“老大難”。導致這一現象形成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學生沒有有效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輸入,所以導致肚子里沒墨水、作文無話可說的現象;另一方面由于教師教學方法存在弊端,還是采取傳統“學生寫、教師改”的寫作教學模式,無法調動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從而也無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師針對學生交上來的作文也無法很好地評閱,大多數教師在批改時主要關注單詞拼寫、詞匯語法選擇等方面的錯誤,而不對全文進行整體全面地評閱,如文章結構邏輯等方面。學生對教師批改下來的作文也不重視,只關注最終寫作分數,嚴重阻礙英語寫作教學的發展。因此眾多專家學者研究新的評估作文的方式,即同伴互評。
20世紀70年代以前,國外的寫作教學以結果教學法為主,這種方法注重結果而輕視過程,不易于提高學生寫作能力。80年代起,國外開始將重心轉移到過程教學法。90年代,我國一些專家學者開始引入并研究過程教學法。其中同伴互評是過程教學法的核心。有研究者認為,同伴互評在一定程度上能解決當前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于是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對其進行研究。在國內,莫俊華(2007)、孟曉(2009)、周霄(2012)等學者都相繼做了有關同伴互評的研究。他們的研究大體都表明,同伴互評比教師單一反饋模式效果更好,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同伴互評也叫同行反饋,它是指學生間相互交換作文進行閱讀并提出修改建議的寫作活動。在該活動中學生同時扮演評價者和被評價者兩個角色。教師為學生提供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學生在閱讀完同伴的作文之后給出反饋和修改意見,同時還能得到同伴對自己作文的反饋,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同伴互評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使之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學習他人的優點。
20世紀70年代末,過程寫作法開始在西方語言學界盛行,并逐步取代結果教學法的主流地位。這種教學法強調教師在學生寫作過程中的一系列指導。過程寫作法認為寫作實際上是一種群體間雙向活動,即不只有作者本人的參與,還要有教師的指導。通過教師指導去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寫作中能夠激發他們的潛能。過程寫作法主要有六大步驟:準備、撰寫初稿、同伴修改、重寫、教師評閱、定稿。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師關注到學生寫作的每一個步驟,幫助學生開闊思維,鍛煉學生的邏輯能力。
合作學習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于80年代后在教育學界受到廣泛關注。Slavin提出,合作學習指學生為了完成某項學習活動或任務,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活動的教學,并且教師要根據他們各自小組表現進行嘉獎。美國學者Johnson兄弟認為合作學習就是通過運用小組,使學生共同活動以最大程度地促進自己以及他人的學習。
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師對寫作教學的關注遠低于閱讀教學。然而由于近幾年新課標不斷修改和完善,要求將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能力與英語思維、表達能力緊密結合,迫使教師不得不開始重視寫作教學。而在目前寫作課堂上,教師依舊過于關注語言知識的傳授,不僅導致學生失去了語言技能的訓練機會,而且也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同時也導致學生雖然掌握了一系列重點詞匯和語法,但在實際交流寫作中不會運用的現象。這種傳統教學方法除了在教學模式上存在弊端,在評價模式上也存在不足。傳統的結果寫作法以學生的一次作文評閱分數的高低,并以此作為學生作文的最終成績,對學生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不能給予實質上的幫助。周而復始,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沒有絲毫提高,學生反而越來越不重視英語寫作。
在中學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課后的寫作任務來設計相應的寫作主題,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
同伴互評活動的順利開展離不開科學合理的小組劃分,因為這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和互評結果。互評小組的劃分應以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依據,每個小組成員寫作水平應相當,要包含不同層次(基礎、良好、優秀)的學生,然后將學生再分為兩人小組,其中一名優秀組學生“幫扶”一名基礎組學生;兩名良好組學生隨機組成一個小組,這樣是為了避免在評價時雙方都出現“不會評價、面面相覷”的尷尬局面。另外,小組成員不應固定。教師每隔幾周就要依據學生互評情況對成員內部重新進行調整,給學生提供更多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機會,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
同伴互評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新穎的概念,所以在進行同伴互評之前,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完成活動,教師應事先找一篇英語例文帶領學生進行評閱,這樣學生可以對互評的要點和標準有更直觀的了解。互評要點不應泛化,應明確告知學生互評標準:卷面是否整潔、內容是否全面、邏輯是否合理等。這一過程可以有效引導學生領會寫作要點及重點,在寫作中更加關注這些方面,避免之前寫作中出現過的錯誤。
同伴互評強調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所以在互評過程中教師不應過多干預學生的批改行為,而要把決定權留給學生,適當指導學生在互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修改建議。互評結束后,學生重新拿回自己被同伴批改過的作文初稿,根據其修改建議有針對地修改自己的文章。
同伴互評活動結束后,教師應再次對學生評閱后的一稿進行二次批閱。批閱時應重點關注學生提出的獨特意見,并及時將批閱后的二稿反饋給學生,促進相互學習的良好氛圍。同時為提高同伴互評的有效性,教師還應及時總結在互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制定出良好的對策,以保證下次同伴互評活動順利進行。
傳統的英語寫作評價模式讓學生無法真正參與到其英語寫作批改的整個過程,而同伴互評模式對學生來說無疑具有新穎性。一方面它促使了學生的角色轉換,從被評價者變為評價者,讓學生擁有了評價權和話語權,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為了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學生在寫作前會投入更多的精力,盡善盡美地完成寫作。
評價反饋環節是互評活動結束后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互評并不只是簡簡單單的評閱,而是評閱之后要及時將反饋結果傳達給作者本人,這樣才能發揮同伴互評的效果。學生通過同伴提出的修改意見,逐步完成并優化初稿。反饋完成后,教師在總結同伴互評活動時,要善于挖掘學生作文中的亮點,著重關注學生提出的獨特見解,從而開闊自己的教學思路,創新獨特的教學模式,促進英語寫作教學更好進行。
同伴互評是過程寫作法的一個核心環節,它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幫助教師減輕批閱負擔,同時也能給予學生更多的決定權,從而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起他們對寫作的興趣。但是同伴互評必須有教師精心的組織和指導才能使其發揮最大優勢,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