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利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校(寧夏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寧夏銀川 750021)
應急管理是指政府或其他公共機構在應對危機時,迅速采取一系列的應急措施,建立必要的應對機制,阻止危機進一步擴大并盡快恢復社會和諧穩定的過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所造成的健康危害極大,經濟損失嚴重,社會關注較高,對公共衛生安全乃至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同時,事件發展的不確定性、影響的廣泛性及其應對能力的高要求性,對政府執政能力提出現實考驗和更高要求。因此,提升政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能力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關系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大事,是各級政府堅持全面履行政府職能的重要體現。
政府管理工具是達成政策目標的手段,分為強制性、非強制性和綜合性管理工具。強制性管理工具政府介入程度最高,以管制為主的工具,通常在情況非常緊迫時啟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情況緊急、情勢緊迫,容易引起民眾恐慌和社會混亂,政府強制性管理工具能夠及時確定新的政策目標,強行要求或禁止人們采取某些特定行為,強行干預或管制市場和社會亂象,強行阻斷或引導負面輿論的傳播,可以有效防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蔓延擴大。
政府應急管理屬于非常態化管理。社會非常態化指社會原有運行節奏和進程被終止,通常由突發性公共危機引起。政府非常態化管理存在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我國各級政府在突發公共危機中能夠迅速形成全國一盤棋、政府統一調度、各部門步調一致的強大合力。打破部門和地域界限,建立高效融合、反應靈敏、決策科學的組織指揮體系,完善重大風險研判、評估、決策、防控協同機制,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行動,做到指令清晰、系統有序、條塊暢達、執行有力,大力提升指揮協調效率和能力,快速精準解決一線遇到的緊要問題。
應急物資指應對突發公共危機的應急處置中所需要的保障性物資,從廣義上來說,突發公共事件應對中所需要的所有物資,包括人、財、物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物資匱乏是造成人群恐慌和社會混亂的重要因素。我國政府是行使國家權力的行政機關,具備在短時間內整合調度統籌各種人、財、物等資源的能力和權力,具有強大的組織協調力和資源配置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大任務。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體現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中,我國各級政府作為應急管理的核心主體,時刻銘記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實施以人民的生命安全為先導,以保障社會公共利益、恢復社會秩序穩定為目標的應急措施。
2019 年底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無論是傳播速度、感染范圍還是防控難度都遠遠超過2009 年的甲型H1N1 流感。10 年間我國政府兩次成功地應對了傳染病肺炎類特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保障了公眾的生命安全。
一要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中的危機溝通。我國政府主要通過三方面來加強公共危機溝通。第一,重視新媒體的快速傳播效應。政府通過微信、微博、抖音、貼吧等多種新媒體及時發布每日數據和相關信息,使公眾能夠迅速了解肺炎實況并通過評論區暢所欲言;政府還通過微博設置專門的求助通道與新冠肺炎求助者進行核實和對接,這種方式保證了民眾和政府溝通主體地位上的平等。第二,注重對公眾的宣傳教育。政府推動肺炎防控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普及肺炎知識。第三,注重信息透明公開。除了每日發布確診、疑似病例的精確數字,政府要求紅十字會公布捐贈物資明細表,使公眾及時了解捐贈物資去向。二要加強國際合作,共享肺炎防控信息。任何一個國家在發生傳染病肺炎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若能夠加強國際合作、共享防控信息,將有助于提升本國救治能力并阻止肺炎進一步擴散。新冠肺炎期間,中國通過共享防控信息和做法,加強了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合作;通過國際合作和交流,進行藥物和疫苗的研發;與其他國家互相捐贈醫用急救用品、醫療設備和生活用品等應急物資;針對高風險人員出入境、跨國交通等情況,建立了一系列相應的防控標準。
一要加強其他非衛生關鍵領域的應急能力建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在加大公共衛生事業投入的基礎上,注重加強教育系統、重要交通樞紐、基層社區、市場監督管理系統等關鍵領域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如教育系統組織在線課程平臺免費開放在線課程,積極補助家庭經濟困難的患病學生,并為其延期助學貸款。機場、高鐵站、客運站等重要交通樞紐做到了應對大客流交通和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雙結合。基層社區網格化管理住戶信息,對發現確診病例的小區實行掛牌和封閉式管理。市場監督管理系統嚴厲打擊口罩非法制售和野生動物非法售賣等違法行為。二要建立綜合性的國家救援合作機制。我國政府救援合作為地方專業隊伍和志愿者隊伍相結合,按照就近調配、快速行動、有序救援的原則建設區域救援應急中心。調集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作風過硬、本領高強的多家醫療隊伍和物資支援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武漢方艙醫院等,通過協同各種救援力量,在武漢建立一個綜合性的國家救援合作機制。
應急醫療物資是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一要打造醫療防治、物資儲備、產能動員“三位一體”的保障體系,健全國家重要醫療物資保障調度平臺,加強科學調配,有效滿足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處置的需要。二要完善補償機制。在新冠肺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中,我國政府為確診患者、志愿者、普通民眾都提供了各種補償服務。對確診患者,采取特殊報銷政策,提供財政補貼,并將火神山醫院納入醫保定點。對志愿者,政府發放補貼、合理安排志愿者的工作輪休。對普通民眾,為外地滯留者提供政府臨時救助金。三要加強技術保障。監測方面,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和警用巡邏機器人在機場、車站、廣場、醫院、社區以及重點卡口路段全景無死角巡邏。硬件方面,武漢政府僅花十天十夜便建成火神山醫院,一天一夜便把武漢洪山體育館改造成“方艙醫院”,這獨一無二的“中國速度”彰顯強大的技術支撐。救治技術,多家醫院運用移動心肺儀器成功救治多名重癥患者,中國肺移植專家成功為確診患者進行了全球首例新型肺炎雙肺移植手術。
一要加強衛生應急法治化建設,為衛生應急實踐提供法治保障。2003 年開始,我國陸續實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法規制度,為應對公共衛生事件提供法律保障。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為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褒揚肺炎防控中犧牲的烈士、關愛肺炎防控一線的醫務人員、懲治妨害肺炎防控的違法犯罪行為,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意見和通知,為新冠肺炎防控提供了健全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同時,全國人大常委會還作出了“系統考慮、統籌安排,立足體系建設”的立法修法安排,對公共衛生領域相關立法修法工作做出了統籌安排。二要強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責任問責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對各級領導干部能力的大檢閱。少數履職不力的干部都被嚴厲問責,情節嚴重的則被免去職務;各級失職機構都被要求開展自查自糾,采取切實管用措施,堅決徹底整改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