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偉 汪科利 曾明
(成都市郫都區嘉祥外國語學校,四川成都 611730)
母語對外語學習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英語寫作作為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會受到漢語思維方式的限制和影響。在語言學范疇,母語對外語學習產生的影響被稱作“遷移”,包括“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指母語在外語習得中起到的積極、促進作用;“負遷移”指母語在外語習得中起到的消極、阻礙作用。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本人發現大部分學生出現“中式英語”寫作的模式,歸其原因是受到漢語思維模式的負遷移,不能準確運用純正地道的英語來表達思想和觀點。若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英語寫作中漢語思維的負遷移現象,必須要了解英漢思維模式差異,在英語思維模式下進行英語寫作教學和英語寫作學習。
薩皮爾-沃爾夫假設論指出語言的決定論和相對論,即語言與思維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這便決定了英漢思維模式與英語寫作的相互影響和制約。在英漢思維模式中有三種主要的思維模式表現:漢語的螺旋式思維和英語的直線式思維、漢語的主體思維和英語的客體思維以及漢語的意合思維和英語的形合思維。
漢語的螺旋式思維決定了在漢語語言中詞組的中心詞后置,即“后中心”,句式的重心置后,即“后重心”,以及篇章結構的總結置后,即“后總心”;而英語的直線思維模式則與漢語恰恰相反,即英語是詞組的“前中心”,句式的“前重心”和篇章的“前總心”。漢語的主體思維則決定漢語習慣人稱作主語,所以漢語中主動句多;而英語的客體思維則決定英語重物稱,常常選擇不能施行動作或無生命的詞語即 “無靈”物稱作主語,被動句則是英語寫作中常用語態。漢語的意合思維導致漢語多使用詞語和句子本身意義上的連貫和邏輯順序來實現連接;而英語的形合思維語則要借助形態或者形式詞來實現詞間、小句間和句間的關系。
由于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導致中國學生在英語綜合運用中深受母語思維的負遷移。國內外研究表明,中國學生的英語寫作中存在著明顯的雙語特征。也就是說學生在英語寫作中經常摻雜母語的語言習慣,這就導致學生使用英文單詞,漢語語序和結構來進行寫作。
英語寫作作為英語綜合應用的分支,深受母語思維模式負遷移的影響。本章節從措詞、句法和語篇三個方面簡析漢語思維模式在英語寫作中負遷移的影響。
首先,由于漢語思維模式的整體性、概括性,其習慣籠統的、概括的用詞。相反英語思維模式的個體性、獨特性,則傾向于具體的、細致的詞。在寫作中,學生經常會用籠統的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比如在表達“笑”,學生常用“smile”或者“laugh”概括性的詞,而不會使用“grin”“giggle”“chuckle”“smirk”等這些具體的表現出作者更具體的狀態。
其次,由于漢語的“后中心”,學生習慣把修飾語放到中心詞的前面,與英語的“前中心”相悖。比如介紹事物特征時,例如:“這是一款設計精美、質地優良的最新紀念品”,其中“設計精美、質地優良” 都屬于修飾成分,很多學生在寫作中,都會把這些放到“樣品”的前面做修飾語,即為“the latest beautifuldesigned and best-qualified souvenir”,這在語法上并沒有錯誤,但并不符合英語的思維模式。較合理的表達應該為“the latest souvenir with beautiful designs and best quality”。在這個詞組中“設計精美、質地優良”都做了后置定語,而中心詞放在這些修飾語的前面,即英語的“后中心”。
再次,漢語的意合思維決定漢語少用邏輯關系詞、連系詞、連詞。但英語的形合思維決定了在英語語言中需借助形式詞和詞的形態來完成句子間的連接性。中國學生因受到漢語思維的影響,經常以短句為主且少連接詞。句子之間的連貫性和邏輯性較為零碎和凌亂。
例1.我們學校擁有10多年的辦學經驗,在教學方面處于領先地位。我們有較為先進的教學設備和有經驗的老師。我們還擁有50多個有著良好信譽的探索基地。
Our school has more than 30 years’ experience in schooling. We have owned the foremost position in teaching. We have advanced teaching facilities and experienced teachers. We also have more than 50 exploring sites with good reputation.(學生習作)
With more than 30 years’ experience in schooling, our school has owned the foremost position in Teaching. We have advanced teaching facilities and experienced teachers, and also have more than 50 exploring sites with good reputation.(教師修改后)
例1是一篇對學校介紹的片段,在高中英語寫作中很常見。從學生習作中可以看出,學生基本是從漢語到英語字對字的翻譯,雖然沒有語法錯誤,但缺乏句子之間的連貫性和邏輯性,短句堆砌,不符合英語的表達方式,原因是沒有遵循英語的形合思維。而老師修改后的習作可以看出里面增加了一定的連接詞“and”,還修改了語序,用了“with”的介詞,使得整體更加連貫,更有邏輯性。這些形式詞和形態詞的缺失也屬于漢語思維負遷移的一個表現形式。
英語的直線思維模式決定英語習慣把最關心的、抽象的、概括的東西置前,被稱作“前重心”,而漢語則習慣把具體的事例、描述性的或者無關緊要的東西置前,而重要的東西置后,被稱作“后重心”。而中國人受到母語的負遷移,則還是習慣把重要的東西置后,依靠英文單詞堆砌出了句子。
例2.讓孩子們遠離他們曾經沉迷的電子游戲確實非常困難。(漢語)
Keeping kids from playing a video game that they are addicted to is very difficult.(學生習作)
It would be difficult for children to refrain from playing a video game once they get addicted to.(教師修改后)
例3.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漢語)
A single rich man wants to have a wife. It has become a well-known truth.(學生習作)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原文出自《簡愛》)
從例2、3可以看出,學生在英語習得中沒有擺脫漢語的思維模式,導致在句式表達中不能夠按照直線思維模式進行句子創造,而是把具體的事例置于句首,而把抽象的、概括的置于句尾。
其次,由于漢語的主觀思維模式,中國人習慣人稱化的表達,主語常常是能施行動作或有生命的物體。而英語的客觀思維模式重物稱,常常選擇“無靈”物稱或者形式主語“it”充當主語,被動句是常用句式。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由于母語的主觀思維模式,經常以人稱做主語,以主動句式為主。
例4.我們認為這樣的學習方法是不切實際的而且毫無道理可言。(漢語)
We think this studying method is not practical or reasonable.(學生習作)
This studying method is considered to be neither practical nor reasonable.(教師修改后)
例5.我們不得不推遲本周五的會議,真的非常遺憾。(漢語)
We have to postpone the meeting on Friday.We feel very sorry.(學生習作)
We feel very sorry that the meeting has to be postponed to Friday.(教師修改后)
受漢語思維的影響,學生習慣從本身出發,用“we think”,“we/I”等。這樣帶有較強的主觀感情色彩。例4、5中,學生習作聽起來批評色彩濃重,而教師修改后的句子則只是客觀陳述事情,就較容易讓受聽者接受。此外,在敘事和表態中,漢語習慣于先敘事后表態,英語則相反。例5中,學生習作則先敘事后表態,不符合英語思維模式。
在篇章構造中,漢語往往旁征博引,最后落腳到重點內容。在英語寫作中,受漢語思維的影響,中國學生經常在開頭沒有把重要的信息或者觀點呈現出來,違背了英語篇章構造的“前總心”。例如,在很多英語寫作的開頭,學生都習慣用“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或者“with the improving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而這些與學生寫作主題并沒有關系。而在結尾的時候,由于漢語的主觀思維,往往在結尾時候給出結論或者提出呼吁。比如在學生習作中,學生經常在結尾寫到“Please do.../ Let’s make...”。英語作為客觀思維的產物,強調物我分離,他們習慣擺出大量客觀事實后,讓讀者自己做出決定。
主客觀思維的差異在語篇鏈接上也容易使中國學生受到母語的負遷移影響。英語重形合,在語篇結構上表現為“主題句-發展句-結尾句”。在句子之間連貫性上則多出現邏輯關系詞、連系詞和連詞,英語需要借助于這些有形的手段來達到語法形式的完整和語篇的連貫性。學生受漢語意合思維的影響,經常以短句為主且少連接詞,句子之間的連貫性和邏輯性較為零碎和凌亂。(如例1)
羅伯特·卡普蘭認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書面語模式,這是由于母語的負遷移所致。二語習得者在外語輸出過程中所進行的推理和思考大多是由母語來承擔的。母語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英語輸出的行為。在高中英語寫作中,想要讓學生真正的摒棄漢語思維模式不可能是完全徹底的。但是如何盡量減少漢語負遷移的影響,這是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首先,識別漢英思維模式差異是第一步。只有掌握了區別才能在運用過程中學會規避。但是英語思維模式的培養要建立在大量的實際應用的基礎上。在漢英思維模式的差異識別中,教師要進行專題講座,強化練習,進而固化學生的英語思維模式。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對英漢思維模式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深化認識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對目標語言的敏感性。
其次,大量閱讀源語語篇是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文秋芳指出:“通過有目的閱讀訓練并詳加分析,使得學生了解漢英思維模式的不同特點。根據研究,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和語篇知識能力對英語寫作存在著間接影響。”因此,在英語寫作學習中,學生要多去研讀目的語篇章包括英文外刊、英語應用文等,大量的源語言輸入是強化學生區別英漢思維模式,固化英語思維模式的方式,同時,教師在此過程中要詳加指導,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模式進行建構文章框架和思路,這樣才能逐漸減少漢語的負遷移影響。
最后,源語言的情境訓練也是強化英語思維模式的有效途徑。學生只有通過強化輸出,才能有效的加強學生的思維和語言習得。在高中英語學習階段,英語類的寫作大賽、戲劇表演、辯論賽、模聯等活動都是對學生源語言強化輸出的方法。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會有意識的進行英語思維模式的英文輸出,才能達到強化訓練的目的。
英語寫作是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漢語是中國學生語言學習的載體,完全摒棄漢語思維模式進行二語習得是不可能的。因此,去負遷移的過程是漫長而艱巨的。識別英漢思維差異與聯系是去負遷移的第一步,英語習得者需要從區別中找到異域的思維模式,突破原有的母語思維模式。其次就是大量源語言的輸入和輸出,這樣才能培養學習者的英語思維模式,有效發揮異域思維模式的優勢,達到英語思維模式的英語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