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玲
(河北綠茵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石家莊 050000)
我國2015年《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以下簡稱“一帶一路”)正式發布,旨在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
“一帶一路”建設給中國農業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農業優質資源的互補與互通,將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的契合點。近些年來,中國農業對外合作快速推進。據統計,截至2018年,中國農業對外投資存量超過189.8億美元,境外企業超過850家。“一帶一路”沿線遍布著豐富的農業資源和眾多的農業大國,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中國在該區域具有很大的農業投資空間,特別是在東歐糧食生產、耕地開發,北非和南亞的經濟作物種植等方面。其中,地處南亞次大陸南端的斯里蘭卡,就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資源,被中國視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一環,將成為南亞地區整體項目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點。
斯里蘭卡為印度洋上的島國,素有“印度洋上的珍珠”之稱。中國與斯里蘭卡傳統友誼源遠流長,近年來斯里蘭卡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明確表示愿意積極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國與斯里蘭卡彼此互為重要的經貿合作伙伴,在經貿、基礎設施建設等傳統領域以及衛生、農業、科技、旅游、人力資源培訓等五大新興領域當中,中斯兩國的合作空間廣闊。中國舉辦的國際進口博覽會、國際茶葉博覽會等,受到斯里蘭卡方面的積極參與和高度贊揚;斯里蘭卡椰子研究所和橡膠研究所與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就品種選育等方面進行了廣泛合作和交流。中國和斯里蘭卡在農業科學技術研究以及農業貿易方面的交流互建越來越密切。
斯里蘭卡是傳統的農業國,農業是經濟的基礎,一直占據重要位置。2017年,斯里蘭卡農業產值在GDP中的占比為6.3%,斯里蘭卡的農業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72%,農村就業人數占全國就業人數的50%左右。陸地面積65610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積400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61%,目前種植面積只有一半,農業發展的潛力很大。
斯里蘭卡島大致呈梨形,中南部是高原,北部和沿海地區為平原,其中北部沿海平原寬闊,南部和西部沿海平原相對狹窄。斯里蘭卡屬熱帶季風氣候,終年如夏,無四季之分,只有雨季和旱季,每年的5~8月為西南季風雨季,11~來年2月為東北季風雨季。由于受地勢和季風的影響,造就了斯里蘭卡各地區在氣溫、雨量等方面的差異。由于土地利用的潛力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年降水量、溫度和海拔等因素,因此依據以上差異,斯里蘭卡全島大致可劃分為三個主要的農業氣候區域:濕潤區域、半濕潤區域以及干燥區域,根據這些區域的氣候等自然特點,斯里蘭卡逐步發展起相應的農業生產。
濕潤區域,位于斯里蘭卡西南部,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20%。該區域地勢低,一般在海拔300米以下,年平均溫度為27℃,不低于20℃;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雨量分布均勻,無旱季和雨季之分;土壤多為紅壤土和沙壤土。該區域的特點是高溫、濕潤,適宜熱帶植物生長,因此該區域成為了斯里蘭卡椰子、橡膠、肉桂、檳榔、糖棕等熱帶經濟作物種植最廣泛的地區;也是重要的水稻產區之一。
半濕潤區域,位于斯里蘭卡中南部,屬山區地帶,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10%。該區域海拔在300~2100m之間,同時隨著地勢的增高,溫度會有所下降。康堤高原,海拔300~900m,年平均溫度略高于24℃;哈頓高原,海拔900~1500m,年平均溫度為21~24℃;努瓦拉·埃利亞以及其他高山地區,海拔1500m左右,年平均溫度為16℃,在12月、1月及2月夜晚溫度更低,有時還會出現霜凍。該區域的西南地帶年降雨量超過1900mm,東北地帶年降雨量則在1265~1900mm。斯里蘭卡的茶園分布就在整個中南部山區,特別是斯里蘭卡茶葉的主產地哈頓高原,更是茶園密布,其茶葉品質也是最佳的。康堤高原一帶的山坡上種有橡膠、胡椒、可可、檳榔等。由于這里的氣候接近溫帶氣候,是斯里蘭卡蔬菜的重要產地。
干燥地區,位于斯里蘭卡北部和東部,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70%。該區域海拔在300m以下,年平均溫度為27℃左右,年平均雨量為1265~1900mm,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一般只在東北季風期才有雨水,而在西南季風期則干旱無雨。土壤多數為沙土和含有砂礫的粘土,較瘠薄,但在馬哈維利河兩岸分布含有機質的沃土帶。由于這里相對干旱少雨,斯里蘭卡在此興建了大規模的灌溉系統,主要種植水稻,以及旱地谷物、甘蔗、芝麻等;沿海地區種植有大面積的椰子及糖棕,西北及東南邊緣干旱地區則主要是種植棉花。
斯里蘭卡的農業經濟存在兩種形式,即種植園經濟和一般農業經濟。茶葉、橡膠和椰子是斯里蘭卡農業經濟收入的三大支柱,也是出口創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產就是以種植園經濟為主。茶園和橡膠園大多數都是100英畝(約合40.47公頃)以上的大規模種植園;椰子則多數是小型種植園,65%的椰園在20英畝(約合8.09公頃)以下。
種植園一般有比較健全的管理體系,長期施用化肥、農藥以提高種植園作物產量,除采集外多數都使用機械進行勞作,而且大多數的茶園和橡膠園都設有加工的工廠。斯里蘭卡政府對種植園進行了私有化改革以促進其發展,但國有資本仍是占主導地位,政府成立了專門機構管理國有種植園。同時,政府為鼓勵種植三大作物,采取了一系列優惠措施,并給予財政支持,如建立了茶葉、橡膠、椰子的研究所,培育優良品種、改進栽培技術、發放化肥補貼、擴大出口市場等。
斯里蘭卡的糧食種植采用的是一般農業經濟,散布于全國,主要是面積較小的農場,用于種植稻米、蔬菜、豆類、塊莖、香料和水果。近年來,斯里蘭卡人口不斷增長,進口食品價格上漲,追求更多的糧食產量成為小農場的目標,因此小農場也越來越多地施用化肥和農藥。
農產品出口是斯里蘭卡出口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斯里蘭卡外匯收入的24.4%。2017年,茶葉出口額為15.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3.5%;香料出口4.06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6%;椰子出口3.48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1%;橡膠出口0.39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0.3%。
斯里蘭卡的紅茶馳名于世,大型的茶園早在19世紀中葉就已初具發展規模,歷史悠久。斯里蘭卡是世界第三大茶葉出口國和第四大茶葉生產國,2018年茶葉總產量為30.3萬噸,其中90%以上用于出口,出口額占出口貿易的第一位。茶葉是斯里蘭卡重要的經濟作物,其產業增加值約占斯里蘭卡GDP的2%左右,直接和間接為200萬人民提供了就業機會。斯里蘭卡政府長期對茶葉生產給予補貼,主要通過提供優質的茶樹苗木和低價格的肥料,以及提供貸款。
斯里蘭卡的橡膠園,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區,并一直伸展至西南部的沿海平原。斯里蘭卡種植橡膠始于1876年,以后逐漸發展成為世界七大橡膠生產國之一,產量僅次于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近年來,斯里蘭卡政府作出了許多促進天然橡膠行業發展的措施,如擴大種植面積、增加各項扶持膠農的政策以及鼓勵私有經濟參與到橡膠行業中、以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等。除了以低價提供橡膠苗、肥料和種子外,政府還為新開墾的橡膠園提供前七年的生產補貼。
斯里蘭卡有1/3耕地種植椰子,是各種農作物中種植面積最廣的,以西北內的兩大行政區和科倫坡形成的“椰子三角洲”最為著名。2012——2016年斯里蘭卡的椰子種植面積較多在39.48~45.33萬公頃波動,產量在222.45~287.00萬噸,種植面積與產量分別占全世界的第三與第四位。斯里蘭卡生產的椰子70%用于國內居民的日常烹飪,椰子是食用油和脂肪的主要來源,斯里蘭卡也是世界上人均消費椰果最高的國家。同時椰子產品作為斯里蘭卡主要出口產品,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近年來,斯里蘭卡生產的可可、咖啡、香料、藥材等非傳統經濟作物在農產品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特別是香料出口逐年增長,2017年出口4.06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6%,成為斯里蘭卡農產品出口的一大新興支柱產業。
斯里蘭卡的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在各地皆有種植,但需要有灌溉系統供水。谷類、土豆、辣椒、大蒜及其他蔬菜則是采用旱地栽培。斯里蘭卡政府為提高糧食作物的生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并注意發展和推廣農業科學技術,這在很大程度上轉變了斯里蘭卡在糧食方面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稻米已基本上實現自給自足,其他農作物的進口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目前,斯里蘭卡農業和農村社會面臨國際市場壓力,特別是化肥、機械、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的價格不斷上漲。斯里蘭卡政府調整經濟政策、對外開放,正從傳統農業國向多樣化經濟、外向型經濟的國家轉變。我國積極推進“農業走出去”戰略,中國與斯里蘭卡在經濟及產業結構方面呈現出較強的互補性,兩國之間的合作前景廣闊。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為中斯兩國的農業貿易合作提供了機遇和平臺,是實現兩國實現合作共贏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