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巍,鄒佳熹 (湖北工業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8)
2018年,根據國家政策對省級文化和旅游部門掛牌組建為標志,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打開了新篇章。從觀念上達成廣泛共識到促進融合的政策舉措謀劃、制定和落地,歷史新階段將二者融合發展正向縱深推進。旅游產業的發展要堅持自然生態化和人文生態齊頭并進的原則,不僅僅要保護利用好自然生態資源的多樣性,還要合理利用人文生態資源。要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總思路,仔細挖掘文化資源,并且發揮旅游價值,給文化“加碼”更為旅游“賦能”,“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讓“文化+旅游”實現了“1+1>2”。隨著文化和旅游方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1+1>2”的發展道路將越走越寬廣。
黨中央、國務院對長江生態的保護工作中作出了戰略部署和長遠規劃,湖北居華中腹地、省會武漢九省通衢、八方交匯。2018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的實施意見》提出,不僅要加快全域的旅游發展。還要加強旅游產業的戰略地位,努力將湖北打造成為國內一流旅游強省和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核心區域。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湖北旅游目的地包括動植物保護區、旅游風景區和名勝區、歷史文化街區、城市各類公園、美麗鄉村、特色小鎮都市文創園區等,為全域旅游地自然生態人文景觀建設帶來發展的契機。加強“文旅融合”讓文化資源成為湖北靚麗名片,打造承載厚重文化的人文景觀,建設高品質旅游目的地,能夠極大提升湖北長江旅游帶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有助于推進我省全域旅游的經濟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27年頒布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世界各國以立法的形式保護傳統遺產文化,并發揮其對文化旅游的重要作用。關于歷史城鎮的有《華盛頓憲章》,關于鄉土建筑的有《鄉土建筑遺產的憲章》,有力促進了歷史文化建筑景觀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與發展。21世紀以來,隨著文化旅游在國外持續升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1年發起《世界遺產可持續旅游計劃》,2009年國際遺址理事會文化旅游委員會在我國敦煌形成了《世界遺產地可持續旅游準則》,從旅游的角度高度肯定遺產文化資源的重要價值。以上表明,國際旅游地建設發展中遺產文化對其發揮了重要價值。
南宋時候杭州(臨安)因西湖大園林的環抱堪稱世界上最美的“Garden City”,今天的杭州西湖不僅是一個“自然”湖,更是一個“人文”湖,因而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明代計成所著的《園冶》,記載了中國古典園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營造手法,還著重挖掘園林文化的游憩體驗感受。
像北京、上海這類國際大都市的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的效果尤為顯著,成為世界級旅游地。北京皇家園林、古建遺跡無不彰顯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都城文化、皇家文化、長城文化、漕運文化都彰顯出國際化大都市的文化軟實力。上海市區城隍廟、豫園、南京路步行街承載了這座城市的歷史,也展現了上海今日的輝煌,外灘兩岸旅游景觀帶改善了城市的生態環境。以江蘇省為代表的各地城市建設中,管理與建設部門展開旅游學、城市規劃學、風景園林多學科聯動,在城市轉型發展期探索實踐文化內涵的有效提升,有力推進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為眾多城鄉旅游地景觀建設提供借鑒。
早在2009年,原國家文化部和旅游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要求“文化為魂、旅游為體、以文化旅、以文促旅”的融合發展。其中指出自然生態化旅游和人文生態化旅游并重的原則,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人文生態資源,使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得以保留。
人文景觀通過將人類的歷史文化及審美意識融入景物,打造出有形式感的物質景物和濃郁的精神氛圍,實現文化自然互生互長共享共贏,極大提升旅游地品牌推進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設。與生態旅游相比人文旅游更加關注旅游地人文社會和歷史知識,對特定的文化展開學習、考察、研究等活動,能很大程度提高和保護區域文化特色,推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最終促成旅游主題獲得文化提升。
評價旅游地景觀品質的標準要看其能否滿足當下旅游方式的需求,能否有效帶動旅游產業。文旅融合背景下,人文景觀的打造能夠有力帶動人文旅游,能夠弘揚優秀文化,彰顯歷史底蘊,提升人文精神軟實力,還能在“吃、住、行、游、購、娛”各環節中融入文化元素,用當地獨有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審美詮釋人文景觀,實施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以文助旅反哺旅游。人文旅游的旅游地自然生態具有不可取代的康養等物質功用,而文化旅游讓人獲得深層次的審美體驗和感受,人文旅游是生態旅游的補充完善和提升。
武漢旅游地景觀走產業融合共建共享之路,全力推進“旅游+考察”“旅游+康養”“旅游+鄉村”“旅游+科普”“旅游+美食”等旅游新業態。深入挖掘自然文化資源,打造旅游新業態人文景觀,讓地脈文脈資源為旅游+文化產業注入精神動力,使得旅游和文化產業共融共贏。
3.1.1 升級改造傳統景區公園旅游地
依托中部崛起和長江經濟帶大都市旅游目的地資源優勢,更新升級黃鶴樓、東湖、中山公園等文化景觀,強化人文旅游地龍頭地位和品牌影響力。對傳統旅游地景觀設施進行功能形式改造,注重景觀藝術形象對荊楚文化的承載和傳播功能,在傳統景區、公園景觀環境及設施中注入時代特點和現代元素,實現旅游業態升級和改造快速提升此類旅游地活力。強化傳統景區園區人文旅游品牌意識,利用互聯網+宣傳景區園區特色文化,策劃節日賽事等活動,營造景區園區旅游氛圍。強化黃鶴樓荊楚文化旅游地“龍頭”品牌效應,強化黃鶴樓歷史建筑核心地標景觀功能,梳理龜山蛇山景觀視線確保通達加強其遙相呼應效果。打造東湖人文景觀凸顯歷史人文印跡,提升東湖風景區世界級品牌旅游地影響力。
3.1.2 保護更新老城區、歷史街區旅游地
老城區、歷史街區保護更新中以文化包容聚合為主。武漢現存資源比較豐富的老城區、歷史街區和歷史遺跡,蘊含了諸如商埠文化、市民文化、殖民文化、紅色文化等,厚重的文化積淀對提升武漢城市文化軟實力意義顯著。針對老城區、歷史街區文化內容豐富、海納百川的包容性特點,挖掘文化價值豐富城市文化為武漢大都市注入鮮活動力提升文化軟實力。
結合老城區、歷史街區產業開發,探索老城區、歷史街區人文旅游新業態,讓文化資源“講”出大武漢人文歷史獨有的精彩。結合旅游民宿開發培育民宿產業鏈,實現老城區舊“里分”及老街老房枯木逢春。結合歷史遺跡的搶救性發掘和生產性保護,建設成具有現代化水平的圖書館、群藝館、博物館,并發揮產業鏈效應形成新業態景觀。帶動科研、高校、媒體等文化人群深入考察體驗開展文創開發,依托新媒體的傳播擴大旅游效應,加大街區文化循環傳播,從而提升歷史遺跡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3.2.1 創建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
創新對接鄉村旅游產業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步伐,規劃田園綜合體、美麗鄉村、建設特色小鎮新業態景觀,依托文脈資源注重人文風情、生態宜居鄉村人居環境風貌建設,樹立項目所在地文化環境整體觀念,在荊楚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遺址周圍,參考已有環境肌理還原歷史場景,為鄉村旅游注入深刻文化體驗,營造具有歷史人文風情的田園風光,助推鄉村人文旅游。
提升湖北長江旅游帶荊楚文化影響力,挖掘荊楚文化厚重底蘊傳承荊楚地脈文脈,賦予旅游地強勁文化品牌競爭力,細分細化“靈秀湖北”和“知音湖北”文化內涵,強化荊楚文化建筑風格的主導地位。傳承荊楚傳統文化精髓,提倡景觀元素和文化符號的運用,不脫離荊楚地脈文脈,不斷提升荊楚建筑文化內涵。注重實現荊楚文化在地標性公共建筑景觀上的表達,鼓勵以武昌火車站主體建筑的荊楚風格特征為范式,嚴格把關地產項目的文化風格主題,杜絕異質文化泛濫及浮夸風格,打造具有濃郁荊楚文化的精品樓盤景觀,加快荊楚文化廣場和主題公園的建設力度。
文創企業應該將文化創意和旅游開發有機結合,創意是發展文化生態旅游的能動力量。應當用創造性思維分析文化資源,而后開發成旅游文創產業來豐富和提高文化旅游知名度。展開文創園區景觀風貌研究,打造文創園區成為新的旅游地。結合長江旅游帶開發“科技+文化+旅游”新業態,實施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和聯動發展。對接文創產業發展規劃建設文創園區,加強文化功能集聚區建設,提升文化旅游體驗的景觀風貌。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地人文景觀建設意義顯著,風景園林學科在游憩地功能要求下,有關景觀環境的研究由來已久。在武漢全域旅游文旅融合背景下,開發文化+旅游新業態以文助旅,并能夠極大反哺旅游,打造旅游地人文景觀,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武漢旅游地人文景觀建設中,通過改造提升傳統城市游憩地景觀文化、規劃建設鄉村旅游地和風景區旅游地人文景觀、創建荊楚文化景觀和文創景觀等全方位實施旅游地文化品牌建設,并進而有力激發旅游產業強勁生命力,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的同時,推進旅游行業社會經濟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