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拾瓔
“雙減”減去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似乎并不能減輕家長的焦慮。其實,當我們回歸到家庭教育的本質,我們會發現,教育孩子本是一場親子共同進步的過程,以優秀促進優秀,以學習激勵學習,美好的成長自然而成。
隨著“雙減”政策落地,放學后小區內自由玩耍的孩子明顯增多了,家長不用整天追著孩子寫作業,母慈子孝的場景明顯多了起來。但同時我也發現,雖然孩子的家庭作業減少了,家長的焦慮卻并沒有隨之減少。
很多家長焦慮的源頭在于,孩子學習不主動,不自律,缺乏內驅力,擔心孩子考不上好學校。如果孩子學習起來像安裝了一個小馬達,自驅不停,家長的焦慮也許會得到很大緩解。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自驅力呢?我多年育兒實踐有一個深刻體會:父母保持終身學習的姿勢,與孩子一起成長,這將幫助孩子提升內驅力。
父母可以讀一讀發展心理學,尤其是兒童發展心理學。
一位媽媽特別憂心她孩子的社交問題,跟我說:“我家孩子快三歲了,特別膽小。鼓勵她跟別的小朋友打招呼,催她跟小朋友一起玩,感覺孩子仍然放不開,現在看見陌生人扭頭就要回家。”我理解這位媽媽的感受,但她這樣的做法不符合兒童發展心理。兩三歲的兒童跟別的孩子打交道,是一個慢慢學習的過程,隨著大腦和認知水平的循序漸進,孩子跟別人交談這種社會性發展也會趨向正常的。
如果父母了解兒童的發展規律,能從整棵樹而非一個枝丫的角度看問題,明白兒童每一個發展階段的一般化特征,知悉孩子在某個階段會有什么表現,當自己孩子長到某個階段時,因為心里有底,就會以平和理性的態度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這里給大家推薦幾本書:《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勞拉·E·伯克),《好媽媽都懂的心理學》(凌想),《當我遇見一個人》(李雪),《整體養育》(陳忻),后面三本相對簡單易懂。
另外,要給孩子樹立一個熱愛學習的榜樣。
這里說的是廣義的學習,閱讀、健身、演講、插花、繪畫、瑜伽、寫作等,從不會到懂到精益求精的過程都算學習。譬如,寫作是我熱愛的職業,而寫作也是需要不斷學習的,我經常跟先生和兩個孩子說我是怎么捕捉稍縱即逝的靈感,把它們變成一篇篇文章的;為了把文章寫好,我苦苦琢磨,利用空閑時間閱讀;為了錘煉詞句,我向作家學習……
學習過程中的堅持不懈、努力進取、鍥而不舍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父母把自己的學習感悟、收獲真誠地分享給孩子,對孩子的進取心、學習內驅力都能起到推動作用。
父母保持對學習的敬畏,與孩子一起成長,孩子自然會迸生出蓬勃的生命力去自我實現,學會自律、思考,擁有責任感,展現無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