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新紅
很多家長以為“雙減”后,可以“躺平”了。如果真這樣理解,那是誤讀了“雙減”政策。國家頒布“雙減”政策,目的是給家長們經濟上減壓,精神上松綁,時間上解放,親子情感上和諧增進。同時,也是把孩子過重的課業負擔減下來,讓教育更有質量。
“雙減”,不是讓家長減輕對孩子教育的關注和引導。它其實更需要家長對孩子花心思、花精力。
那么,“雙減”之后,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做心理按摩師,給孩子心靈的關愛。
讓孩子成為身心健康的人,遠比考高成績更重要。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家長要當好孩子的心理按摩師,學會以兒童視角去看待孩子成長中的問題,并給予適當的撫慰、鼓勵、引導、助力,幫助孩子消減負面情緒,保持陽光心態。做學習示范者,給孩子做優秀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標桿,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家長必須明白:讓孩子真正行動的方式永遠是言傳身教。你希望孩子是怎樣的,你就要先成為怎樣的。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父母不是監督師,不是糾錯師,而是示范者,要成為孩子眼中的榜樣、心中的偶像,用自己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不斷拔節的行動,影響孩子,改變孩子,成就孩子。做成長引路人,給孩子指引人生的方向。
教育專家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導師引路。家長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導師。我們不要只盯著眼前的幾門學科、幾次考試、幾個數據,而要放眼孩子的未來。家長要做好方向引導,幫助孩子立志、立大志,將個人的學習成長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幫助孩子找到成長的內生動力。做習慣培養師,為孩子成長保駕護航。
“雙減”政策落地,與其把目光聚焦孩子的成績是否下降,不如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真正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我們每天高達90%的行為是出于習慣,家長耐心培養孩子在學習、生活、勞動、責任,文明禮貌等各方面的好習慣,孩子將終身受益。做興趣合伙人,支持孩子特長的發展。
不少家長幫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鋼琴、古箏、舞蹈、書法、跆拳道等等,卻沒有問問孩子是不是真正感興趣。孩子的興趣和需求應該由孩子自己決定,而不以父母的認知決定,父母是孩子興趣的合伙人,而不是決定者。“雙減”后,孩子課余時間多了,家長更要引導孩子自我發掘興趣,進而提升孩子的人文、科學、藝術、審美等各方面的素養,為孩子未來的品質生活奠基。“雙減”之后,家長需要扮演多重角色,在各種角色中完美轉換、無痕施教,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