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人類文明之源,人類依靠河流而生。
許多古老的文明都是從一條河流開始的,中國也不例外。誕生于長江、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燦爛的輝煌。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長江與黃河,滋養著中華民族。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兩條河流,長江與黃河流經了許多省份,有意思的是,這兩條似乎相隔甚遠的河流,發源地都在青海省。而緊鄰青海的四川省,也成為全國唯一長江、黃河均流經的省份。
地處西部、被稱為“千河之省”的四川,是長江、黃河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和主要水源涵養地,肩負著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推動長江、黃河兩大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任。交給下游一江清水,四川責無旁貸。
“長江不搞大開發,共抓大保護”“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習近平總書記飽含深情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望,成為四川全面開啟水生態水環境保護治理的“指南針”,綠水青山成為四川最美底色。
5月中旬,在豐沛雨水的滋養下,四川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披上了滿目的新綠,大規模從云南遷徙回來的黑頸鶴不時出現在游客視野里,為廣袤的草原增添了靈動的活力。
這里不僅是世界上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高原泥炭沼澤濕地,也是動物棲息的天堂。從巴顏喀拉山奔騰而來的黃河之水,在廣袤無垠的若爾蓋濕地形成了一個接近180 度的回頭彎,“黃河九曲第一灣”的盛景已成為若爾蓋的名片。
遠遠望去,茫茫原野與如絲帶般的黃河水自然地融為了一個和諧的整體,“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神韻在此處體現得淋漓盡致,這里是游客的勝地,也是攝影家創作的天堂。
“這一切都是保護后的結果,以前濕地萎縮,退化相當嚴重。”若爾蓋縣林業和草原局林業高級工程師熊遠清感慨。不僅如此,“沒保護前,來這里的游客車輛可隨便開進濕地,到處是車轍、垃圾和污水”。若爾蓋縣黃河九曲第一灣旅游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奎回憶。
在當時國家林業局、四川省林業廳的支持下,2011年,四川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被批準試點;2012年,濕地公園開工建設;2016年8月,濕地公園正式通過驗收,晉身“國家級”。
2020年,四川省啟動的若爾蓋濕地國家公園設立工作納入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規劃以及國家公園“十四五”總體布局。
數據顯示,流經九省區的黃河在四川境內面積為1.87萬平方公里,涉及阿壩州阿壩縣、紅原縣、若爾蓋縣、松潘縣和甘孜州石渠縣5 個縣,僅占全流域的2.4%。然而,黃河干流枯水期40%的水量、豐水期26%的水量都來自四川。
如何保護黃河流域這關鍵的“2.4%” ?四川給出了答案——
2019年四川省明確了17 項修復保護黃河生態環境重點任務。主要涉及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生態管護人員全覆蓋等。
綜上所述,在現代教育模式的大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師要堅持做到以上幾大方面,不斷提高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興趣,加強他們的自身素養,以此在促進教師自身教學水平的同時,也讓學生的初中英語學習得以升華。
202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四川將強化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建設,加強黃河流域及川西北高原濕地草原生態保護。
如今,依靠優越的地理位置,若爾蓋縣打造的黃河沿線景區,讓當地牧民吃上了“旅游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干起了導游、酒店及餐飲服務等工作,開起了牧家樂、帳篷賓館等,實現了從傳統的放牧業向第三產業轉型。
3月1日,中國第一部流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以下簡稱《長江保護法》)全面施行。5月28日,雅安市水利局對一企業違法占用岸線問題進行了行政處罰。該案也是《長江保護法》施行以來,四川相關部門依法開出的行政處罰“第一單”。
曾經,長江岸線、港口亂占濫用、無序發展問題突出,重化工業沿江高密度分布,非法采砂、非法捕撈等行為屢禁不絕,讓長江水質受到了嚴重污染。
作為長江上游的重要省份,四川要牢牢守住長江第一道崗。“絕不讓污染物流入長江”,四川采取鐵腕治污,有序推進沿江化工污染治理,134 個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全部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
一組數據見證了治理成效:2020年,四川省87 個國考斷面優良率98.9%,較“十三五”初期上升26.4%,在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消劣”目標基礎上,進一步實現了Ⅴ類水質國考斷面全面清零,10 個出川斷面水質全部達到優良標準,岷江流域首次實現全面達標。
如今,有了《長江保護法》,長江生態的監督和執法有據可依,長江沿岸的保護和治理更有保障。除了鐵腕治江,四川也有“溫情”之舉,沿江的七萬多名守護者成為川內每一條河流的守護者和代言人!
王大英是隆昌市古湖街道河(庫)長制辦公室副主任,她工作中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查看古湖街道河(湖)長工作QQ 群。群里,除了河長,還有來自農業、環衛、綜合執法等部門的工作人員。
“每天,各級河長都會把巡河發現的問題反饋到群里,我們辦公室就要對大家反映的問題及時登記,相關單位也會認領問題。”王大英說,“當前,古湖街道現有鎮村級河長92 名,他們每人每周至少巡河兩次。”
三年多來,像王大英一樣的守護者們從日常巡河起步,各級河(湖)長直達一線,直面問題,直指痛點,克服難點;從清理河湖“四亂”的雷厲風行,到“一河一策”的精準施策,不斷破解水環境水生態的突出問題。
今年5月,因工作推進力度大、河湖管理保護成效明顯、河(湖)長制考核排名位居全國前列等因素,四川省河(湖)長制工作繼2019年以來連續兩年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
6月2日,在2021年省總河長全體會議上,四川省委書記、省總河長彭清華對近年來全省貫徹落實河(湖)長制取得的成效給予肯定,并強調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不折不扣完成好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各項任務,加快推進美麗四川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如今的四川,河湖更清,長江、黃河清水東流從夢想變為現實。
6月5日,2021 世界環境日,清透的“四川藍”成了當天最好的底色。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歷屆主題在變,不變的是全世界對于綠色家園的向往。
早在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就指出:“要抓好生態文明建設,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美麗城鎮和美麗鄉村交相輝映、美麗山川和美麗人居有機融合。”
對于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居民來說,雪山似乎非常遙遠。隨著空氣質量不斷改善,“窗含西嶺千秋雪”不再只是一種文學作品中的畫面。據統計,成都市中心城區遙望雪山的紀錄從2015年的16 次增加到2020年的75 次。2020年,四川省優良天數率90.8%,較2015年提高5.6 個百分點。在城市里,“推窗見雪山”漸成常態。
作為經濟大省、綠色能源大省,應對氣候變化,四川也在積極進行綠色低碳轉型,騎自行車出行、生活垃圾分類、使用布袋購物……市民逐漸成為“低碳生活”踐行者。去年9月,2020 成都國際環保博覽會在西部地區首次實現“零碳排放”辦展,“碳中和”成為展會最大的特色。
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四川省化石能源消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穩定在2.7 億至2.8 億噸之間,碳排放強度累計下降26%左右,成為全國人均碳排放最低的省份之一。
6月6日,四川省國資委發布《關于省屬企業碳達峰碳中和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推動國有資本向綠色低碳領域聚集等7 項重點任務,在推動重點領域低碳轉型發展方面,要以能源、制造業、建筑、交通、服務業為重點。
至此,綠水青山作底色、保護生態謀長遠,四川生態環保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