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軍 (安徽水利開發有限公司,安徽 蚌埠 233000)
鵝公水庫工程位于江津區白沙鎮松林崗社區,所在河流是長江一級支流驢子溪支流寧灘河上游,壩址距江津城區公路里程約60km。工程壩址以上集雨面積為34.05km,水庫正常蓄水位382.0m,設計洪水位382.00m,校核洪水位383.02m,總庫容為1030萬m,大壩為瀝青混凝土心墻石渣壩,最大壩高65.5m。大壩基礎開挖主要包括左右壩肩土石方開挖、壩基松散表層開挖、左右壩肩巖質邊坡錨噴支護等內容。左右壩肩邊坡開挖共分四級邊坡。開口線位置距巖質邊坡開挖底高程相差超50m,屬高邊坡施工。
高邊坡開挖存在邊坡垮塌、整體滑坡、危石掉落、高處墜落、物體打擊等潛在危險性。施工過程中,將采取預裂爆破和控制性爆破、及時巡查排危、隨開挖隨支護、邊坡開挖與邊坡變形監測同步實施等積極有效地防范措施加以處理,從“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的不安全因素”等多方面著手,將施工安全掌控在可控范圍內。
下壩線河段順直,左右岸各發育有寬緩的一級階地,河谷剖面形態呈寬緩的對稱“U”型,正常蓄水位382.0m時,河谷寬414.0m,寬高比為0.15:1。河床底寬20m~23m,河床標高324.1m~324.5m。右岸壩肩上方有沖溝,常年有流水。
河床及兩岸地層為侏羅系上統蓬萊鎮組第四段(J3p4)~第六段(J3p6)砂質泥巖和粉砂巖及砂巖不等厚互層。巖層傾向左岸偏上游,傾角4°~7°;無斷層,主要發育兩組節理。壩肩淺部巖體較破碎,中下部巖體較完整。
兩岸坡上部大多為巖質邊坡,無嚴重不良地質現象,自然邊坡穩定性較好。建壩時,邊坡開挖工作量較小,僅對岸坡局部表層覆蓋層、松動強風化巖塊和心墻分化層進行清挖處理,坡高較小,對岸坡擾動不大,邊坡穩定較好。
鵝公水庫位于驢子溪支流寧灘河上游。驢子溪源于江津區中山鎮的遼葉灣,流經毗羅、永興、鵝公、在白沙鎮匯入長江。驢子溪流域面積240km,河長24km,多年平均流量4.50m/s,年均徑流總量1.42億m。
江津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
質量要求:嚴格按照設計圖紙、技術規范、合同條款及施工工序要求施工,落實生產質量監管主體,推行質量終身責任制,以單元工程一次合格率100%為目標,杜絕返工。質量標準要求見4.5章節。
安全要求: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原則,以“零死亡、零重傷”為管理目標,嚴格執行國家、主管部門頒布的規章制度,嚴格貫徹執行“安全生產責任制”,將項目安全工作作為首要任務來抓。“無安全,不生產”,安全措施不落實,堅決不施工,從源頭上控制安全隱患。
明挖施工過程中,每開挖一個臺階,應沿開挖輪廓,測繪平、剖面圖和主要點的高程,作為爆破設計、竣工資料和計算工程量的依據。
必須堅持自上而下,逐高程分層開挖,不得采用逆坡開挖。同一區段內的開挖宜平行下降,若不能平行下挖時,相鄰區段的高差不宜大于5m。土質邊坡分級開挖高度不大于10m,土質邊坡分級開挖高度不大于15m。
壩基開挖采用鉆孔梯段爆破法。爆破梯段的高度根據爆破試驗成果、施工器械性能及開挖區布置等因素確定,一般地,鉆孔爆破的梯段高度不宜超過5m。同一區段的開挖應平行下降,如不能平行下挖時,相鄰區段高差不應超過10m。鄰近建基面設計高程的開挖應預留巖體保護層,其厚度應由現場爆破試驗確定,且最小厚度不小于1.5m。在梯段爆破之前,應先對建基面進行預裂爆破,并采取減震措施。覆蓋層開挖,宜分層開挖,掌子面高不宜大于8m,覆蓋層坡腳線,在穩定情況下,應遠離巖基放樣輪廓線不小于2m。
邊坡穩定涉及到地質條件、巖土體力學性質、區域水文氣象及施工控制措施等一系列因素,僅憑理論分析很難把握其穩定狀態。為更直觀、更科學掌握邊坡動向,必須建立邊坡穩定監測體系。通過對監測體系采集數據的綜合分析,判斷巖、土質邊坡安全穩定情況。因此,高邊坡安全監控的主要目的:
①通過對邊坡的變形監測,判斷邊坡穩定狀態、滑動可能性及趨勢,以此評判施工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提供預警信息,避免安全事故發生,確保施工任務正常推進;
②通過對邊坡位移、變形的監測,優化調整邊坡施工工藝和支護方式,以需求經濟合理、科學實用的支護措施,指導現場施工;
③通過對邊坡位移、變形的監測,及時掌握影響邊坡安全穩定的因素,以便施工過程中針對不同影響因素制定不同應對方案;
④通過對邊坡位移、變形的監測,結合現場環境、地質條件,積累相關數據,為后續類似條件的工程施工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保障;
⑤通過對邊坡位移、變形的監測,為邊坡安全穩定性評價提供基礎數據。
高邊坡開挖監測的主要內容包括邊坡變形位移、地面裂縫發展趨勢。
邊坡變形位移監測主要儀器為全站儀。地面裂縫發展趨勢監測主要儀器為鋼卷尺和游標卡尺。
5.3.1 邊坡變形位移監測
①測點布置
邊坡開口位置,沿邊坡坡頂間隔20m左右均勻布置監測點,拐點處應布置測點。各級馬道,沿馬道內側,即坡腳間隔20m左右均勻布置監測點,拐點處應布置測點。測點布置避免在松動土層或巖石上布置,對有可能形成滑坡、重點部位應加強監測。可疑點的測點定位樁應加深、加密布置。
②測樁埋設
對土質邊坡,在測點位置開挖一個10cm ×10cm ×30cm(長×寬×深)土坑,現澆C20混凝土與地面齊平。在混凝土中心插入Φ6光圓鋼筋,鋼筋頭高出混凝土表面約2mm,以此作為每次監測測量的基點。巖質邊坡,直接用沖擊鉆鑿孔,埋入Φ6光圓鋼筋,并用砂漿錨固牢固,作為測點。
③測量儀器
配備精度≤1unit的高精度全站儀一臺。
④監測頻次
觀測點埋設完畢后,待混凝土3d凝期后即可開始監測測量。測量周期持續至邊坡開挖支護完成,再延續測試半個月即結束。期間根據季節變化確定監測頻次。
⑤數據采集
在能通視的固定位置架設全站儀,利用全站儀測量采取各觀測點數據。通過每次采集的數據,繪制位移變形曲線,以此分析坡面變形位移變化情況,推斷邊坡滑移情況,提供預警信息。
5.3.2 地面裂縫發展趨勢監測
地面裂縫發展趨勢監測主要采用人工巡視、量測的方式進行。
①監點設置
主要設置在人眼能觀察到的裂縫兩邊,在裂縫兩邊制作量測樁,作為每次量測的基準。
②測點制作
對于土體裂縫,制作測點時,在裂縫兩邊穩定土體內鑿一個20 cm×10cm×30cm(長×寬×深)坑,用C20混凝土澆筑至與地面齊平,在兩個混凝土樁內各埋設一塊寬2cm、厚5mm的鐵片,并使兩塊鐵片在裂縫處搭接長5cm,在搭接處中部用紅色線條筆畫一條直線,通過觀測、量測紅線是否錯位及錯位距離來判斷裂縫張開變化。
③量測儀器
鑒于裂縫變形通常比較細小、緩慢,為提高監測精度和監測可靠度,多采用游標卡尺量測,若發現裂縫變形較大,改用鋼卷尺量測。
④量測方法
項目部派專人觀測、量測,并做好記錄。每次測量將游標卡尺對準測量基準紅線量測數據,記錄數據。量測頻次同邊坡變形位移頻次。
在裂縫處設裂縫觀測裝置,通過觀測裂縫變化過程和變化規律來分析坡面變形情況,結合全站儀測量數據分析邊坡變形位移情況。
5.3.3 預警標準
邊坡穩定性評價主要根據以下幾點進行綜合評判:
①最大位移速率小于2mm/d;②位移變化呈收斂趨勢;
③坡面、坡頂無新增裂縫,已有裂縫無明顯張大;
④位移—時間曲線無明顯拐點。
若位移、裂縫發展變化為上述四點所述,則基本可以判斷邊坡穩定。否則,判斷為有失穩趨勢,應加強監測防護。
5.3.4 監測信息反饋機制
當監測變形位移數據明顯變大、表層裂縫發生明顯張開時,立即匯報,采取處理措施。
開挖質量驗收由業主組織實施。大壩基礎屬永久隱蔽工程,檢查驗收應以不阻礙后續施工任務的有序推進為原則。
開挖工程驗收執行《水工建筑物巖石基礎開挖工程施工技術規范》(DL/5389-2007)的相關規定。
錨噴支護工程驗收執行《錨桿噴射混凝土支護技術規范》(GB 50086-2015)和《水利水電工程錨噴支護施工規范》(SL 377-2007)的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