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珊雄彬
(紅河衛生職業學院,云南蒙自 661100)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全國各省市、各地區以及各教育主管部門都積極開展各類技能競賽。2013 年,云南省教育廳組織各高校及行業企業,成功舉辦了首屆高職院校學生技能大賽;2019 年,筆者參與過所在院校參賽學生的選拔和訓練工作;2020 年,作為參賽教師參加了云南省職業院校護理技能大賽,并在護理類臨床護理技能及教學賽項中獲一等獎。在教學和參賽的實踐中,筆者受益匪淺,也由此引發了一些思考。
2019 年1 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 條”。“職教20 條”強調,要用改革的辦法推動職業教育大發展,辦好職業院校技能競大賽,利于形成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大職教形象宣傳,更利于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強化學生的實習實訓。“職教20 條”還推出了一批重大項目和試點,體現了改革導向,體現了時代需要,職業教育迎來了改革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期。
可以說,職業院校技能競賽是轉變職業教育理念、創新改革職業教育教學的內涵要求;是增強職業教育影響力和吸引力、提升職業教育社會地位,完善人才培養結構的戰略要素;是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是檢驗辦學成效、展示教學成果的宣傳窗口。開展職業院校技能競賽,已經成為衡量一所學校辦學實力的核心標準,推進職業院校改革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實踐技能、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的發展路徑,擴大教師學習交流、提升職業教育質量重要平臺。
2020 年云南省職業院校護理技能大賽,護理學生組與教師組的比賽項目相同。包括:單人徒手心肺復蘇術、密閉式靜脈輸液技術、右踝關節扭傷包扎技術、口腔護理技術4 個項目,要求參賽教師展示項目及相關教學技能。在組織和參加比賽中,筆者發現了一些問題。
技能競賽的理念是要貼近臨床,評委們也大都是來自臨床一線的護理專家。競賽的流程設計和評分標準基于臨床的護理技能操作,競賽要求選手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掌握熟練的操作技能,比賽內容與課程教學改革相融合。而學校教學主要以書本知識為主,與臨床實際操作相比存在明顯的滯后性。參賽學生絕大部分沒有去過臨床,缺乏對臨床的認識;參賽或指導教師專職從事教學,長期脫離臨床,對臨床的新技能、新進展缺乏了解,反映出競賽與教育教學方法的不適應性。
很多選手都是第一次參加競賽,心理上的緊張和焦慮會隨著比賽的接近而增加,尤其在備賽訓練中流程需要進行改動時,選手會出現煩躁、焦慮不安的情況。在備賽時,選手的身體素質也需要提高。很多選手在比賽中出現緊張、怯場、操作時手抖的情況,導致學生操作失誤。所以指導老師和選手要在教學中注重開展經常性“練兵”,注重負面情緒疏導,強化選手的身心素質。
比賽中,有的選手平時操作不夠規范,或準備不充分、過度緊張等,導致賽場特殊情況出現,如靜脈輸液時頭皮針被污染而自己沒有準備多余的頭皮針;排氣時氣泡排不盡,或棉簽、止血帶掉到地上;測血壓時水銀柱內有空氣等。甚至有參賽選手在物品準備環節就遺漏關鍵物品,忘戴口罩,忘拿輸液貼等。直接影響到比賽的成績。
徒手心肺復蘇術是云南省職業院校護理技能大賽近幾年均有的競賽項目,競賽模型由大賽組委會提供,參賽院校備賽時訓練的模型可能會和比賽時模型不是同一個廠家、同一個型號,所以選手在比賽時胸外按壓的手感會有些許差異,會因為對模型的不熟悉、不適應而出現失誤。競賽時設置的“患者”都是標準化病人,有時會在競賽中設置一些小障礙,比如會詢問護士,“做這個操作有什么作用”“我不想輸液,我怕疼”等,有的選手隨機應變能力較差,這也是基本功不扎實的具體表現。
競賽評分標準里越來越重視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很多選手為了節約操作時間,與患者交流時語速較快,只為了完成人文關懷的任務而忽視了與患者交流的態度與情感;或在給患者進行操作時動作過于僵硬與粗魯,缺乏操作時的真實性。
競賽的每一個項目都有規定時間,有的選手會因自身操作不熟練,或與標準化病人交流時出現障礙而耽誤時間,導致超時扣分。
選手只重視操作熟練度,忽視了護士禮儀和姿態,儀容儀表不規范,或操作時動作不優美等。
護理技能競賽是為了全面考察選手基礎護理技能操作水平、評判性思維能力以及職業素養,增進學生動手能力,強化教師實踐技能。指導教師和參賽教師要有扎實的各學科的知識儲備,能全面了解內、外、婦、兒、基、急救等各學科的知識,所以需要組建一個適應競賽的教學團隊,互相交流合作、分析案例,不斷充實鞏固選手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能力。
2019 年8 月教育部等四部門關于印發《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中指出,建設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基礎性工作。要鼓勵校企共建教師發展中心,在教師和員工培訓、課程開發、實踐教學、技術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推動教師立足行業企業,開展科學研究,服務企業技術升級和產品研發。完善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制度。聯合行業組織,遴選、建設教師企業實踐基地和兼職教師資源庫。
要加強醫院培訓基地和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開發出一套系統的培訓內容,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職業素質。建立健全教師臨床實踐制度,筆者所在的學校鼓勵專任教師每個假期都到臨床進行實踐,學習臨床的新技術、新方法;每年吸收有經驗的臨床護理工作者擔任校內兼職教師;多次開展與醫院的教研交流活動;建立了醫教協同辦學體制,采用“1.5+1.5”的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學生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也提高了校內教師的業務素質,使校內教學與臨床實際得到了較好結合。
在不斷扎實選手基本功的同時,針對備賽過程中有的選手存在“恐賽癥”的實際,強化心理素質的訓練。備賽過程中可組織教師觀摩指導,營造比賽氛圍;組織受過標準化病人培訓的學生進行配合,提高選手的護患溝通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在訓練場地設置一些障礙,如臨時更換案例患者個人信息,床位卡更換為床頭卡等。參加比賽時要注重選手的行為養成,使選手們適當鍛煉身體,規律作息,避免過勞訓練,保證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去比賽。
要把對患者的人文關懷貫穿在教學中。在課堂中要滲入課程思政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以培養護生“心靈美”的內涵,讓護生在比賽中有“體態美”表現。特別是在備賽訓練中,選手說話的語氣、表情、儀態等都需要專業的指導和關注,要根據情景對患者進行人文關懷,避免千篇一律。
比賽就是實戰。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從“實戰”出發,實訓流程的設計和標準應參考競賽標準,與臨床接軌,在平時授課中以大賽的標準來要求學生。學校要根據“實訓”的要求加強實訓室建設,使實訓室成為強化學生的操作技能的主戰場。筆者所在的護理學院近幾年來還十分重視學生實習前的強化實訓考核,將技能訓練和護患溝通訓練融合在一起,與臨床實習前的強化訓練融為一體,促進了實戰能力和素質的提升。
知識改變命運,技能成就人生。護理技能競賽,賽的是“技能”,賽的是“成果”,賽的是“信心”。體現的是學校“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社會“要什么”的目標和取向。因此,我們要堅持“以賽促改、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把比賽的思想和技能滲透到平時的教學中,融入在臨床實踐中,為現代護理輸送基礎扎實、技術過硬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服務患者,奉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