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英
(遼寧阜新教育服務中心,遼寧阜新 123000)
課程思政的內涵:是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挖掘所有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職業教育是聯系教育與經濟社會最為密切的一種跨界教育。農業職業教育是農業、職業與教育三者的有機結合,承擔著為農村和農業產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任。作為涉農類果樹專業,在“課程思政”背景下,為適應新時期人才培養的要求,探索如何挖掘課程中蘊含的德育元素,如何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明確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做好專業課程育人教學設計,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在學習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引導學生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導學生以強農興農、 建設美麗鄉村為己任,增強學生服務三農、服務鄉村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將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為振興鄉村培養更多懂技術、會管理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技術人才,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美好愿景,具有重大意義。
遼寧阜蒙縣位于遼寧西北部,全縣農業耕地面積478 萬畝,居全省第二,人均耕地6.6 畝,居全省第一,是全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縣之一。設施農業、特色種植、畜牧業、林果業等四大農業產業化基地,持續壯大,特別是林果業作為重要的農業支柱產業,近年來,在黨的富民政策支持下,得到了快速發展。但隨著林果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專業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懂技術、會管理,特別是掌握實踐動手操作一手絕活的林果業“農業工匠”人才及其匱乏,已成為困擾此項事業穩定發展的瓶頸。究其原因,對區域內專門為地方經濟培養人才的職業學校涉農專業進行專題調研,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陳舊觀念依然禁錮著人們的思想。涉農專業的生源,大多來自農村。而作為農村學校應屆畢業的初中生及家長,多年傳統農業技術的影響,認為學農累、苦、臟,沒有大作為,不能出人頭地??释嫉狡渌w面干凈且經濟收入好的專業,跳出農門,進而導致中職學校涉農專業招生難。(2)由于地方經濟欠發達,先天投入不足,學校的實訓基地建設、實訓設備滯后于行業企業發展水平,校內實訓環境與真實的生產實踐環境有很大差距,且由于經費有限,節約實踐耗材,學生實踐操作較少,技能不能得到及時的訓練。(3)由于缺乏到企業生產一線實踐的經歷,雙師型教師教學實踐能力與企業生產要求還有一定距離,導致生產上先進科研成果不能通過學生人才效益轉化,服務于鄉村振興和區域經濟發展。四是受限于傳統教學模式,理論多,實踐少,親自上手操作機會不夠,教學標準和崗位標準還不能有效對接。(4)學生由于體驗性教學不夠,意志品質、抗挫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不能充分體悟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實質與內涵,達不到德技并修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格要求?;谏鲜龅脑蚍治觯訌姽麡鋵I實踐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果樹專業注重實踐過程和成果培育。但其生產成果培養周期長、季節性強、受時間約束明顯,這要求果樹專業在教學過程中,分階段教學,教學跟著生產走,理論和實踐交替式進行?!耙髮W生在三年的中職生涯中分階段嵌入生產實訓,交替式地學習理論和實踐知識,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熟悉果樹專業生產周期的不同狀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構建了“季節性實踐、項目化教學、交替式課堂、雙導師指導、雙標準評價的課程模式。在具體操作上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理論學習與崗位認知相對接,第1 ~2學期。開設.專業基礎理論課、專業基礎能力課,執行教學標準,以校內導師為主。崗位認知。
第二階段:教學內容與實訓過程相對接,第3 ~4學期。開設專業實訓課程。教學與企業標準對接,校內與校外雙導師。崗位體驗。
第三階段:教學實習與生產實踐相融合,第3 ~4學期。開設專業綜合課程、專業能力拓展課程。執行企業標準,企業導師為主。崗位實踐、頂崗實習。
(1)實踐教學的計劃管理。包括教學實習計劃(學期教學實習計劃、技能項目教學實習計劃);生產實習計劃(校內生產實習計劃、校外生產實習計劃)。
(2)實踐教學的組織管理。建立健全組織機構(決策指揮層、組織實施層、信息反饋層);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實習崗位職責、實踐教學要求、實習操作規程、實訓管理制度)。
(3)實踐教學的過程管理。實習準備(教師準備、學生準備、條件準備);講解(講解、示范、講解與示范要求);操作訓練(單項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應用能力訓練);檢查指導;總結評價。
(4)實踐教學的考評管理??荚u原則;考評內容;考評方式。
教學(方案)設計,是指教師在課前為完成教學目標,預測教學內容、學習環境、學生行為、教師行為所引起的結果,并籌劃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行為的總體構想。
(1)教學目標的設計(方向)。設計目的:解決為什么教,明確課堂上具體教學任務、教學重點、難點。
設計要求:全面,體現多元性;具體,體現操作性;恰當,體現適度性;差異,體現層次性。
例如:如《果樹劈接》教學目標的設計。知識與技能目標。如《果樹劈接》,記住劈接的技術要點、技術要求,在實踐操作中,領會劈接的各步動作要領,基本學會劈接的操作方法,并能獨立操作。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自學討論、模擬訓練、實踐操作,完成上述目標,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思政育人目標。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愛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情懷,增強服務鄉村振興使命。培養學生專心專注、一絲不茍、愛崗敬業的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及工匠精神。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
(2)教學內容的設計(載體)。設計目的:是解決“教什么”“選什么”“教什么最好”“采取什么樣的呈現方式”的問題。
設計要求:從結構上分析教材(即確定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關鍵);從開發上創新教材;從藝術上加工教材。
(3)教學活動組織設計(措施)。設計目的:解決“怎么教”“怎么學”“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設想及安排。
設計要求:(1)從教學組織結構上構想;(2)從教的方式和學的方式上構想;(3)從教學方法手段運用上構想。(4)從教學活動設計上構想。
(4)注重實踐教學效果評價。所謂教學評價是根據教學目標、運用評價的方法和手段對教學活動及預期效果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評價目的,檢測學生學到了什么,學到何種程度,教學是否達到預期目標。評價要有真誠性、評價要有針對性、評價要有多樣性、評價要挖掘思政元素。
《果樹劈接》實踐課評析案例:
(1)教學內容的處理呈現開放性。首先,教者能夠將編者的意圖、教材要求、果農 經驗、學生的需求有機整合,內化為教師“自己的課程”。例如:教師通過講解示范把果農的經驗“封頂”及實踐中總結出的劈接各部動作要領“削接時的動作:要挾緊兩肋、食指定位、刀要斜推”融入學習內容之中。進而使得教學內容更加豐厚、鮮活、立體,拉近了課堂教學與生產實踐的距離。其次,學生能夠按自己的需要,加工創造,把教材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課程”。例如:通過自學、討論、研討,學生能從一般的劈接內容中,提煉出序列性的技術要點和可操作的技術要求。
(2)教學活動的設計突出實踐性 。實踐性教學原則是職業學校教學工作貫徹“著重職業技能訓練”的重要準則。也是培養學生技能技巧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所必須遵守的原則。它要求在教學中必須注重實踐性教學環節,突出職業技能訓練。例如:本節課通過教師的實物演示給學生以具體、生動、形象的啟示,使學生了解了技能訓練應該“做什么和“怎么做”。通過嫁接材料(砧木、接穗),嫁接工具(剪樹剪、劈接刀)的準備,為學生技能訓練提供了條件,創設了環境。通過分解演練、整合加工、組間互評、學生點評學習層次的建構,為學生的技能掌握營造了活動場境。伴隨這 一進程,學生對技能由認知、模仿、定位、鞏固。進而達到了首腦并用,學做合一”的教學目的。
(3)學習活動的組織體現 主體性。主體性課堂教學主要體現在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發展性。例如:本節課在教學活動中,學生能夠自主學習、自主評價、自主探究,實現了把問題交給學生,把時間留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如學生通過自學、小組討論探究、組間互評,檢查劈接質量,共同探討影響嫁接成活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