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維/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
相比傳統的講授式教學而言,體驗式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在情境中親歷和理解知識建構的過程,從中產生情感、發展能力,在體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上有更深刻的內涵。因此,對體驗式教學進行適當的改變,以使其能揚長避短,更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趨勢。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階段的體驗式教學,打破了以往初步融合時體驗深度不夠、缺乏人文關懷、時代性和創造性等問題,是區別于低層次的技術式體驗,深入學生的情感需求和發展需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 年)》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給教育和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使教學朝著網絡化和人工智能化的方向發展,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教育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改變了封閉式的課堂教學環境和單一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也不再只是書本上方塊的文字,而可以以更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在信息技術與教學初步融合的階段,已經將視頻、音頻和電子白板等以多媒體的形式集合在一起,成為課堂教學中的輔助系統,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一定的便利,電子書包、數字化教科書的引入也有利于加強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但在一定程度上這些信息技術還只被看作是一種技術產物,沒有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沒有深入到教學本質中,和師生的交流互動融合為一體,這也是信息技術和教學深入融合階段所要解決的問題,即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互補,將信息技術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充分整合,從內部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資源等進行信息化變革,凸顯教學的時代性和創新性。
體驗式教學更關注教育過程的創生和個體生命的成長,滿足學生自我探索、自我體驗和感悟的發展需要,是對講授式教學的有力補充,但在“互聯網+教育”融合的過程中,體驗式教學出現了一定程度“水土不服”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體驗的深度不夠。傳統教學中主要是教師使用生動的語言描述或設置體驗活動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進行體驗互動,以學生的身體感知激起認知的變化和情感的觸動,如若體驗的內容能夠與學生的生活建立適當的聯系,那這種較為傳統的體驗式教學也能起到不錯的教學效果,如果體驗的內容是學生所不熟悉的,通過借助互聯網資源和多媒體教學設備,也能增強學生的直觀體驗。但在信息技術的使用過程中容易進入體驗誤區,有些教師認為給學生展示相關的圖片或者播放視頻、音頻便是體驗式教學,但缺乏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和分析,僅僅止步于表面的感知并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沒有達到體驗式教學的目的。顧名思義,體驗就是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學生全身心的參與和思維的深度思考才是有效的體驗活動,在經歷了內心深度反思和總結的激烈交鋒后將情感認知升華為理性意志,從而自然而然地達到對生命意義的建構。
核心素養提出要培養適應21世紀信息通訊技術高速發展需要的創新性和個性化的人才,對學生應發展的關鍵能力做出了明確的指引,指出未來的教育也應促進學生更好地與網絡化和全球化接軌,致力于如何更好的促進個體與整體和諧統一發展。對于學生個體來說,教育應該探討遵循何種價值取教育活動應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并加以實現,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向才能滿足學生自我成長的需要。過去的教學模式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知識灌輸式的教學難以使學生體驗到知識和經驗的生成過程,在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要求注重學生個體體驗和感悟的呼聲越來越高,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逐漸受到了重視。同時也要看到社會發展對個體提出的要求,未來社會需要具有創造能力的勞動者,非創造性的服務工作將會被越來越多的機器取代,因而在“互聯網+教育”的發展趨勢下,借助網絡技術提供的海量的學習資源和以云教育平臺為基礎建立的交互學習方式,使教育系統能夠通過混合式學習的建構來協調教育個體發展需要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在信息化的推進下,學校教學硬件設施越來越完善,如電子閱讀室和計算機室等硬件環境建設,網絡課程資源和數字化教科書等軟件教學資源的開發和應用上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雖然互聯網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優勢,但也存在著自身的局限性,比如在對學生情感的陶冶、價值觀的引導和實踐技能的學習、創新方面并沒有表現出太大的優勢,因此,全盤信息化和輕視網絡化都是不可取的,應該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互聯網+”背景下體驗式教學的變革,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運用。
一方面,利用互聯網發揚體驗式教學的優點。體驗式教學解構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權威地位,使教學更具有開放性和情感性,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個人的情感體驗和經驗增長上面,學習過程能夠從學生的經驗出發,直面學生的內心,比如在“文明排隊,遵守規則”的主題活動中,可以布置拍攝生活場景的短視頻或編輯圖片等形式的作業,讓學生體驗周邊生活中存在的禮貌排隊或插隊等不遵守文明規則的現象,并用視頻軟件記錄下來,這種開放性和創造性的作業既能夠利用學生對互聯網操作的優勢,又是由學生自己構思和經歷的體驗活動,能夠讓學生在體驗學習中感到快樂和滿足。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彌補體驗式教學存在的缺陷。過于注重活動體驗教學必然會導致學生系統知識掌握不足,在應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過網絡資源來增強體驗活動的教育性,使學生可以從活動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影響,在潛移默化中滲透知識性,不會產生完全忽略系統知識學習的情況。
通過相關文獻的搜索發現,有學者將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實施程序分為了以下五階段: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動機、投入切身體驗、通過實踐驗證和總結評價提升,為體驗式教學的實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在具體運用時也應該與時俱進,融入信息化元素。首先,要將情境的創設與學生的生活和學生的興趣結合起來,實現教學目的與學生的認知和情感三方面的整合。在實際的教學中,將情境生動化、具體化,吸引學生的興趣,深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保證持續性學習的進行。如學習“保護地球,愛護環境”一課時,在課堂內使用VR技術使學生從視覺、觸覺和聽覺三維立體視角體驗地球與其他星球在溫度、氧氣、濕度等條件的差異,認識到地球生存環境的獨特性后,對下一步的學習產生更大的期待。其次,增強體驗活動的綜合性,教師所設計的體驗活動在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方面承擔更多的責任,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認知和情感,也要能夠增強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網絡實踐操作等綜合運用能力。
傳統的測試文化評價觀難以科學地體現生命個體的成長變化,就比如在文明禮儀知識競賽中考試分數很高的學生,并不意味著他已經具備了文明的觀念和講禮貌的習慣,因此科學的評價觀應以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發展變化為著力點進行評價。首先要注意教學中即時性評價的使用。體驗是個體化的內部活動,學生在體驗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偏離文本價值觀的現象,因此無論是網絡教學還是課堂教學,在體驗教學中及時展開對學生的引導是十分必要的。即時性評價主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體驗過程是否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和理解?”,即體驗氛圍的營造;第二,“是否及時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即體驗的價值引領作用。學生的發展不像網絡視頻課程一樣可以重播,具有無數次回放的權限,基于情感價值觀的體驗過程更注重第一次活動中建立的情感聯結基礎。其次要建設科學的評價體系。以往體驗式教學評價大都是由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總結,評價結果帶有教師對學生的刻板印象,不夠科學和客觀,基于“互聯網+”的大數據背景,將體驗后的總結性評價與學生個人的認知、情感和態度聯系起來,評價的形式也可以更多樣化,采用游戲式和動畫式的評價軟件進行自我評價和互評,用趣味性的方式優化體驗式教學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