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相燕 劉德周/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創造性叛逆”這一概念最早由法國社會文學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提出,這是在他的《文學社會學》提出來的翻譯文本分析角度(埃斯卡皮,1987),總結為一句話:“翻譯總是一種創造性的叛逆?!币簿褪钦f,在譯者進行文學翻譯中,譯者對譯文進行了一些創造性處理,比如增譯,減譯,合譯,分譯等,可是,采取這些翻譯技巧是基于對原文的尊重和忠實,并不是隨心所欲地進行。創造性叛逆是異化翻譯策略下的概念,其中譯者在進行創造性叛逆時,所用到翻譯技(Translation Techniques)比如增譯(Addition )、減譯(Omission)和合譯(Combination)除此之外還用到了翻譯方法(Translation Methods)如改譯(Variation )、創譯(Recreation)和意譯(Liberal Translation),以及轉換(shift)(熊兵,2014)。
《浮生六記》是本人很喜歡的典籍,無論是沈復與愛妻之間的真情實感,還是他對自己愛好的認真程度,都讓我欽佩不已。成書于嘉慶十三年(1808年)。生于盛世(乾隆年間)的官僚人家,上天待沈復如此厚愛,他確實也應該將自己的人生記錄下來,所以他寫了《浮生六記》,第一章講述自己和愛妻的一些趣事,比如幫助愛妻女扮男裝逛廟會。第二章寫的是自己的一些愛好,譬如盆栽。第三章是關于自己一生中經歷的坎坷,包括兒子的死還有夫人的死。第四章是寫自己在做幕僚時期去玩耍的地方。第五章也有人說并非是沈復親筆,是關于去中山國的所見所聞,第六章是一些養生之法。沈復生于衣冠之家,后來他的家族沒落,所以他的后半生其實命途多舛,令人唏噓。
迄今為止,《浮生六記》英譯本共有四種,分別是林語堂譯本,Shirley M·Blake 譯本,Leonard Pratt & Chianti’s Su-hui 譯本,Graham Sanders譯本。以上四種譯本中既有中國譯者獨譯本,又有國外譯者獨譯本,更有中外譯者合譯本。林語堂是中國中國的文學兼翻譯大家,更有“腳踏中西文化”的美譽,他英譯的《浮生六記》在國內頗受歡迎。(《國內外《浮生六記》英譯研究:回顧與展望》,2017)
關于《浮生六記》英譯本研究的文獻可謂數不勝數,其中研究方向和研究視角也多種多樣,現有研究主要包括翻譯策略及思想研究,譯者研究,理論研究以及不同譯本對比賞析。所采用的理論和視角不計其數,主要有文化類:文化交流與傳播視角和文化負載詞視角。理論類:翻譯適應選擇論,目的論,網格理論,關聯翻譯理論,生態學理論,闡釋學理論,翻譯主題間性理論,接受理論,美學理論,對等理論等等。當然從譯本分析來看翻譯者的翻譯思想、原則等也是大熱的研究方向。(《國內外《浮生六記》英譯研究:回顧與展望》,2017)
(1)所愧少年失學,稍識之無,不過記其真情實事而已。(《沈復.浮生六記漢英對照繪圖本[M]》2-3)
林譯:“My only regret is that I was not properly educated in childhood; all I know is a simple language and I shall try only to record the real facts and real sentiments.”
譯者文化功力的深厚,也會反映在其譯文中。林語堂不僅是翻譯大家,更是學識淵博的文學家,在他的譯文常常符合“忠實、通順、美這一翻譯標準。這句的譯文行文工整,采用了分譯的翻譯技巧將后兩個分句用釋意的方式合譯為一句,使得譯文更加流暢。使詩句通熟易懂,合譯這一翻譯技巧在文學翻譯中是一個值得掌握的技巧。
(2)自吃粥被嘲,再往,蕓即避匿,余知其恐貽人笑也。(《沈復.浮生六記漢英對照繪圖本[M]》8-9)
林譯:“Since the affair of congree happened,she always avoided me when I went to her home,and I knew she was only trying to avoid being made a subject of ridicule.”
“再往,蕓即避匿” 這兩部分合譯為一句包含時間狀語的句子,可以體現出譯者的遣詞造句水平?!翱仲O人笑也”中的動詞用了轉換的翻譯技巧處理為名詞短語,也是十分值得借鑒的處理方式。(熊兵,2014)
(1)母亦愛其柔和,即脫金約指締姻焉;此乾隆己未七月十六日也。(《沈復.浮生六記漢英對照繪圖本》)
林譯: “my mother also liked her being so gentle,and gave her her gold ring as a token for the betrothal”.This was on the sixteenth of the seventh moon in the year 1775”.
在譯者創造性叛逆的文學翻譯的過程中,增譯與減譯的情況時常出現。此例中的兩處亮點是“脫 ”譯為 “gave”,這是譯者理解原文意思后對譯文的再表達,還有一處減譯是原文中的“乾隆”并未譯出,而是替換為所指年份,這使得譯文更加符合譯文受眾的閱讀習慣,我們將這一翻譯策略稱為歸化。
(2)廿三國忌不能作樂,故廿二夜即為余姊款嫁,蕓出堂陪宴。(《沈復.浮生六記漢英對照繪圖本》)
And as there was to be a national mourning and no music was to be allowed on the twenty-third,my sister was given a send-off dinner on the night of the twenty-second,my wedding day,and Yun was present at table.
此例中,二十三日是作者結婚那一天。雖然在原文中并未提及,但是作者通過增譯的方式補出來了,使得原文信息更加豐富和完整。
改譯(Variation Translation )與創譯(Recreation)皆為有意識的創造性叛逆。為了達到譯文貼近讀者的目的,滿足目標語讀者的文化背景知識需求,創譯指作者拋棄原文的意義與形式,創造性的對原文重新處理,譯者在創造性叛逆的過程中以下例子運用了改譯與創譯的翻譯方法(Translation Methods)。
(1)華山之腳,有玉泉院,即希夷先生化形蛻骨處。(《沈復.浮生六記漢英對照繪圖本》)
There was a Jade Fountain Court at the foot of Huashan Mountains where Ch’en had departed from this earth as a Taoist fairy.
在此例中,“希夷先生”的譯法運用了譯者的背景,“化形蛻骨”用了改譯的手法,譯出了其真正含義,“得道升天 ”。
(2)日夜環流,殊清人耳。竹樹陰濃,仰不見天。(《沈復.浮生六記漢英對照繪圖本》)
The unceasing rippling of water close around day and night is quite delightful to the ear,and the heavy foliage of bamboos and trees here completely hid the sky from view.
此例中作者進行了創譯,為了將原文的意思傳達給讀者,將原本對仗的句子,譯為描述性的語句,也是釋意的體現。
創造性叛逆是屬于歸化翻譯策略下的一種文本翻譯研究角度,它可以使得譯者發揮主體性,揭示出一些深層的含義,從而提升了原作的價值.它還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以及原文所傳達的文化,同時激起文化之間的火花碰撞。本文采用創造性叛逆的角度分析林語堂先生所翻譯的《浮生六記》,這是一個新的視角,為《浮生六記》英譯本研究添磚加瓦,希望以此促進中國文化典籍在國外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