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浩 李慧娟/湖南科技大學
大學語文是普通高校面向除漢語言文學專業外的各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程。2006年9月,《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自此,大學語文正式列入高校公共必修課程體系。2007年3月,教育部下發《關于轉發〈高等學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紀要〉的通知》,明確要求各高校積極推進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工作,在眾高校內掀起了一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浪潮。
大學語文課程的地位經由政策文件得以確立,但各高校對于大學語文的政策落實程度以及實際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大學語文課程的發展呈現出邊緣化趨勢。除開課率不理想以外,大學語文課程的邊緣化危機還表現在課程定位模糊、師資隊伍弱化和非專業化、教學模式陳舊、教材質量參差不齊等方面。大學語文課程承擔著傳授語文知識、傳承民族文化、弘揚人文精神等多項重任,是集實踐、人文和審美三重價值屬性于一體的特殊學科。如何針對大學語文課程的邊緣化態勢,思考應對措施,使其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與社會的人才需要?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探討。
大學語文課程作為高校公共必修課,能通過普及人文知識,提升文學修養,培養審美能力等方式對各專業的課程學習進行合理補充,具有獨特的實踐價值、人文價值和審美價值。
語文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學習知識的工具,大部分專業課程學習的開展都建立在語文學習的基礎之上。大學語文教材中選擇的篇目通常是中國文學經典篇目,如2001年徐中玉版本的《大學語文》,中國文學作品占教材作品總數的96%,深入學習中國語文課程,對于大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語言應用能力和寫作能力均有幫助。其作為通識教育的人文教育屬性,也跟近年來教育部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培養目標高度契合,能為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和輸出持續助力。
“大學語文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重建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文學本質上是“人學”,人文教育強調的是如何“做人”的問題。《大學語文》教材中的選文內容大多重視弘揚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如《詩經》《論語》《史記》等經典文學作品幾乎成為各個版本《大學語文》教材內容收錄的首選。《大學語文》教材對經典文學作品的選擇對應的恰是進入消費社會以來,國人人文精神的普遍缺失。如何幫助學生樹立真善美的理想追求,培養健全的人格操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大學語文》中可找到答案。
文學的審美作用在于通過生動的語言、立體的形象、優美的意境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和情感上的滿足。《大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經典文學作品具有跨越時空的不朽魅力,能帶給人們一種閱讀的審美快感和精神力量。無論是唐詩的典雅,宋詞的意蘊,還是明清小說的世態人情,現代戲劇的悲歡離合等,無不以美取勝,給人以韻味無窮的美感享受。
1978年,蘇步青和匡亞明在提出開設大學語文課程時明確了四個目的,即提高漢語運用能力,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精神文明,以及在改革開放背景下用中國文化影響世界。這與大學語文課程的三重價值定位是契合的。令人遺憾的是,在漸趨功利的教育環境中,多元文化不斷消解母語文化,學生對待大學語文的學習積極性并未高漲,“母語教育在高校的地位自二十世紀初以來差不多是漸次下降的。”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建設面臨著“邊緣化”危機。
大學語文課程邊緣化趨勢最突出的表現即由非中文專業的公共必修課向選修課轉變,甚至直接被取消。除此以外,課程定位模糊、師資隊伍薄弱、教學模式陳舊等問題也影響和制約著大學語文課程的發展。分析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建設中存在的邊緣化問題,對于加強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高校對大學語文課程并未形成統一的定位,由于院校類型、專業性質、學生需求等方面的差異,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是模糊的。一是在課程性質定位上,大學語文課程應該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辯證統一。而目前部分高校的大學語文課程過度偏重工具性,必然無法滿足大學生對于自身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要求。二是在課程類型的定位上,文學是“人學”。大學語文課程能將對人的關注滲透到研究之中,應該是其他學科研究的基礎。目前部分高校將原本作為公共基礎必修課設置的大學語文課程改為公共選修課,壓縮課時甚至取消大學語文課程,這都會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造成影響。
一是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大學語文很少像大學英語和思政類公共課一樣成立專門的教師系部及教研室,其授課教師多由各中文專業教師兼任。課程教師的非專業化不僅影響了大學語文師資隊伍的穩定性,還影響了課程的教學效果。二是教學模式陳舊,一些大學語文教師仍采用傳統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產生厭煩和冷漠情緒,學習效果不理想。“學生混學分,老師混課時”,成為了部分大學語文課堂的寫照。
“沒有高水平的教材,很難讓學生接受大學語文課程”。據不完全統計,市場上的《大學語文》共有1000余種,其中可供全日制本科教育使用的教材有100多種,教材版本林立,統編與自編共存,且大學語文課程沒有統一的馬工程教材。面對版本繁多的教材,如何選擇合適的教材成為了一個難題。若不能選取較高質量的《大學語文》教材,將難以達到大學語文課程目標的預期效果。
大學語文課程理應是高校基礎理論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作用于學生的靈魂,絕非可有可無的“墻角課程”,但目前大學語文課程面臨著理論地位與現實地位的失衡。低質量的開設和其他課程的排擠只會將大學語文課程推向邊緣,改善大學語文的現狀迫在眉睫。
系統把握大學語文課程的內在邏輯和課程定位,明確人才培育目標,構建有特色的課程體系,是有效應對大學語文課程邊緣化趨勢的重要措施。高校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應實事求是,應結合學校的定位開設大學語文課程,明確大學語文課程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工科類、醫學類、研究性大學因培養目標的不同,其目標定位也可有所差別。同時應考慮到學生主體的差異性,可以參照英語和計算機入學等級考試的方式,將大學語文水平分為初、中和高三個等級,做到因材施教。
一是建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高校應優化大學語文師資隊伍,任用高水平、高學歷、專業化的大學語文教師;構建大學語文教師職前培訓體系,定期對教師進行技能培訓和指導。二是革新傳統的教學手段,例如利用幕課等形式將大學語文與中文專業課程銜接;構建以大學語文課程為主,文學類選修課程為輔的“大學語文課程鏈”;結合大學語文的課程特色,以名家講堂、話劇、演講比賽、詩歌朗誦等多種方式豐富課程形式等。
一是教材的編寫者要有獨到的編寫視野,應追求教材的多樣性與豐富性。教材選文和高中語文內容應有所區別,避免知識的重復性。編寫者要根據大學語文課程的價值定位,從實際教學目標切入。二是教師應善于取舍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全面的眼光對待市面上出現的大學語文教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根據課程定位以及學生的需求靈活取舍,確定教學內容。
作為高校發展通識教育的一環,大學語文課程的發展狀況極具代表性,從其邊緣化的趨勢可窺見其他通識課程的發展趨勢。如何有效破解大學語文課程的邊緣化危機,對高校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應秉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建設既尊重課程特色,又滿足學生需求的大學語文課程,使大學語文課程成為學生審美的對象,成為學生感悟人生、感受生命的重要渠道。
注釋:
①張福貴.大學語文的學科定位與功能性[J].中國大學教學,2014(1):48~69.
②趙敬立.重建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J].現代大學教育,2010(1):93~99.
③王步高.大學母語教育的現狀及其研究對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④徐維彬,楊晨光.“語文”重回大學必修課堂 師資不穩與教材無序尚待解決[N].中國教育報,2007-04-17.